很多人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每次关二爷出场,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会说自己的‘汉寿亭侯关羽’。
对于关二爷的故事,大家基本上都是耳熟能详了。但也正是因为大家对关二爷的故事太熟,以至于后来大家反倒是对此产生了一个疑问。
请问:关二爷的这个‘汉寿亭侯’,到底是汉朝的寿亭侯?还是汉寿这个县的亭侯?亦或者是汉寿亭这个地方的亭侯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其实我们只能说不知道。
目前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关羽的汉寿亭侯,指的是汉寿县的亭侯。但是这个观点,其实依然有很大的争议。
想要真正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说一下,东汉末年的爵位制度。
东汉的爵位制度,其实是继承于西汉。而西汉的相关制度,则是来源于‘汉承秦制’,也就是来源于秦朝。而秦朝的爵位制度,则是在当年商鞅变法的时候,由商鞅创立的。
这套爵位制度,叫做二十等军功制。
按照这套制度,爵位被分成了二十个等级。最低等的一级叫做公士,最高等的第二十级叫彻侯。
而接下来,到了西汉初年的时候,因为西汉初年的那些历史,导致西汉初期出现了几位‘异姓王’。王这个爵位,是要比第二十等的彻侯更高的!所以西汉的爵位制度,也可以称作是‘二十一等爵位制’。
但是再之后,随着刘邦铲除异姓王,并且和功臣们立下‘白马之誓’,宣布以后‘非刘姓不可封王’。王这个爵位,就比较特殊了。正常情况下,对于非刘氏子孙的其他人来说,汉朝的爵位制度,就又变成了‘二十级’。
另外,在西汉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变化。在汉武帝时期,因为汉武帝本名叫刘彻,所以为了避汉武帝的名讳,二十等爵位里面最高级的彻侯,就改称为列侯。
而等到东汉开国之后,东汉前期,也完全继承了这套制度。除了皇帝的儿子之外,其他人最高也就是列侯了。
但再之后,到了东汉中后期,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
这个情况,叫做‘爵位贬值’。
简单来说,因为爵位这种东西,是可以世袭的。哪怕汉朝实行了推恩令,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爵位越来越多的情况。虽然因为推恩令的缘故,一个王爵,后来可能会变成很多个侯爵。但从数量上来说,中下层的爵位,确实是越来越多了。
于是到了东汉中后期的时候,二十等爵位制度里面,中下层的爵位,就已经没那么值钱了。
就比如说第十九级的关内侯,当年在秦朝的时候,那是最顶级的爵位。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已经成了一个荣誉称号。甚至于后来到了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时期,像关内侯这种荣誉称号一样的爵位,只要你出钱就可以随便买!
那么这样一来,一个很关键地位问题就出现了。
在第二十等的列侯以下,所有的爵位,都成了荣誉称号,意义不大。而在列侯之上,又没有更高的爵位。于是当时东汉大量的贵族,都挤在列侯这个档次里面,根本分不清谁高谁低。
于是,有些人就很不满意了。
要知道,爵位这种东西,有时候不光是意味着你每年能收多少钱,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如果大家都是列侯,那级别就分不开了!一个权倾朝野的大权臣是列侯,一个皇族偏支的后人也是列侯。在这种情况下,大权臣肯定是不满意的。
用现代话来说,那就是‘你啥级别啊?敢和我一个爵位?’
但是如果想要超过列侯,再往上一个台阶,那就是封王了。可是在东汉稳定阶段,还没有任何一个大权臣,敢去提让自己封王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非刘氏不可封王,这在当时是汉朝存在的一个底层逻辑。如果真的有哪个权臣敢封王,那基本上就等于要篡位了。
就比如那位大权臣梁冀,别看他连皇帝都敢毒死,但梁冀一直到死,也只是一个列侯,从来没敢给自己提过封王的事情。
那么这样一来,大家都是列侯,到底又该怎么进行区分彼此的等级呢?
简单啊!用封地数量来区分啊!
在东汉后期,因为历史原因,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爵位制补丁’。原有的二十等军功制不变,非刘姓不能封王不变。但是在这个基础上,之前第二十等的列侯,又分成了三个等级,分别是亭侯、乡侯和县侯。
按照这个制度,亭侯就是把一个亭的地方,都封给一个人做封地。在东汉时期,一个亭大概可以类比成现代一个村。乡侯就是有一个乡做封地,县侯就是有一个县做封地。
至于再往上,如果能获得一个郡做封地,不好意思,那不叫郡侯。能够获得一个郡作为封地的,那就是王了。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在东汉稳定时期,其实还有一个高等爵位,叫做公。公其实比列侯更高,大致可以看做列侯到王之间的过渡。而在东汉稳定时期,基本上也没有哪个功臣被封为公爵。东汉历史上的公爵,基本上都是皇子尚未成年的时候获封,给这个皇子一点俸禄。等到他成年之后,再改封为王。
总之,按照东汉的相关管理制度,大臣最高的爵位等级,就是列侯。而到了列侯之后,虽然叫法不同,但实际上也就是封地多少而已,在等级上其实没啥差别。就比如说梁冀,尽管他权倾朝野,但他的爵位,也就只是乘氏侯,依然还在列侯这个范围。
而在了解过东汉的相关爵位制度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能思考一下,关二爷的这个‘汉寿亭侯’了。
在《三国志》当中有明确记载,官渡之战的时候,关二爷斩杀了袁绍麾下的大将颜良,替曹操解了白马之围。然后,曹老板特别欣赏关二爷,所以就给汉献帝那边打了报告,给关二爷申请了一个‘汉寿亭侯’的爵位。
关二爷的这个爵位,就是这么来的。
而接下来,这个爵位,其实跟了关二爷一辈子!一直到关二爷被杀,他也没有再被授予过其他的爵位。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关二爷去世之前,刘备一直都没有称帝。而从法理上来说,在称帝之前,刘备是不能给人家封侯的!他最多只能上表皇帝,像当年曹操那样,请求让汉献帝去封侯。
但从法理上来说,曹操和刘备本人,都没有给谁封侯的资格,他们只有推荐的资格。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讨论‘汉朝亭侯’这个爵位的问题了。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那就是汉寿亭侯这个爵位,一定是一个‘亭侯’,不可能是乡侯或者县侯!
这事比较容易解释!因为关羽封侯的时候,曹操自己的爵位是武平侯。按照目前史学界的公认看法,武平侯的等级应该是最高等的县侯。而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惇,此时的爵位是高安乡侯。
而关羽作为一个曹操手下的一个将军,就算立下了战功,地位也不可能和夏侯惇平起平坐。所以,关羽的这个爵位,一定是‘亭侯’级别。
另外,之前刘备第一次投靠曹操的时候,也曾经被曹操上表封侯,他的爵位是‘宜城亭侯’。
连刘备都只是亭侯级别,关羽自然也不大可能超过他。否则的话,后来关羽不可能把这个爵位天天挂在嘴边,那样等于是在打刘备的脸。
以上这些,基本上都是大家可以达成共识的东西。但是接下来,对于‘汉寿亭侯’到底该怎么断句,后世就存在很大的意见分歧了。
第一种看法是:汉寿亭侯应该读作‘汉寿-亭侯’。也就是说,关羽是汉寿县的一个亭侯。
这种看法,目前是最被史学界接受的一种说法。
而在东汉的历史上,确实存在汉寿县这样一个地方。而且,这地方今天也还在,而且还叫汉寿县,今天归属湖南省常德市管辖。而在东汉时期,这地方属于荆州管辖,当时是刘表的地盘。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有很多人,质疑这种看法。有人认为,当时曹操为了招揽关羽,肯定是要给关羽足够的好处,所以他肯定要给关羽实际的封地。而当时汉寿县这块地盘,压根就不是曹操说了算的,而是刘表的地盘。所以,曹操不可能把刘表的地盘封给关羽!
第二种看法则是认为,汉寿亭指的是一个亭的名字。就像今天,四川成都有一个‘界首镇’,但是界首村却在浙江金华。而历史上的汉寿亭,可能并不在汉寿县,而是在其他地方,只是巧合重名了而已。
当然,这两种看法,都是认为‘汉寿’是一个地名,区别只是在于这地方到底是某一个县?还是某一个亭?
而第三种看法,则是认为:汉寿亭侯应该读作‘汉-寿亭侯’。汉指的是关羽这个爵位是汉朝封的,寿亭才是地名。
这种说法,在古代其实特别被认可!尤其是在近代之前的史学界,更是几乎将这种看法当成了共识。因为在宋代的时候,曾经有人挖出了一枚‘寿亭侯’的印章,然后大家认为这枚印章就是关羽的印!
当然,到了近代,这种说法遭到了很多史学家的质疑。近代的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所谓的寿亭印,只是后世仿造的,根本不可能是关羽当年的原版官印!
这几种看法,到底那个是真的,其实现代真的很难断定。因为相关的文物和史料,实在是太少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其实有两个时期特别有趣。一个是东汉末年,另一个是清朝入关之前。这两段历史,其实真正可以参考的史料,并不算特别多。但是因为电视剧和演义小说的缘故,导致大家对这两段历史特别熟!甚至比专业史学家还熟!
但实际上,这两段历史的可靠史料,其实反倒没有那么多。
至于说汉寿亭侯这个爵位的争议,就目前史学界最广泛的观点来看,大家确实更认可‘汉寿亭’是一个地名。而对于这个观点,大家又提出了各种推论,来支持这个观点。
但问题是,如果为了我们的考古学家,真的挖出了一枚‘寿亭侯’的印章,而且证实这就是关二爷当年的印章!那我们所有的推论,其实都成了错误。
当然,不管‘汉寿亭侯’到底该怎么断句,其实都不影响关二爷的伟大。后世的历史爱好者,大家真正崇拜的,其实还是关二爷所代表的‘忠义精神’。
至于说这个爵位到底该怎么断句,想要真正得出准确的答案,还是得等考古学家继续努力,找到足够的文物证据之后,才能真正证明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