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君为轻:明太祖以民为本,为何明朝还有很多人无家可归?

电视剧《山河月明》的热播,让明朝的故事再次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尤其是由老戏骨陈宝国饰演的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让很多人直呼看到了真正爱民如子的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乡里,家中贫困,稍年长些便投身军伍只为谋一个出路,而后凭借武艺,自立门户、招贤纳士,经历长久斗争之后终平定天下,建立大明。

如此看来,朱元璋既是出身平民,自然更懂底层百姓之苦,一向自称为君之道是民为贵、君为轻,但恰恰是在其自认为的以民为本的帝王之道,却使得很多百姓无家可归。

天灾兼人口压力过大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后期,民不聊生、战乱不断,很多百姓因此死亡,直到朱元璋初建立明朝,才迎来了一段相对安定的日子。

但明朝初期,与元朝末期一样,人祸不少,天灾不断,朱元璋统治期间,蝗灾、水灾、瘟疫等各种天灾接连发生,百姓以种地为生,若是发生天灾,则直面的就是死亡。

明朝初期的水灾最为频繁,粮食无法播种、田地被毁是当时百姓时常面对的情况,粮食减产,有时以至颗粒无收,必然会导致整体粮价上涨,这不仅意味着大量百姓将会挨饿受冻甚至死亡,还意味着民变的风险大大增加。

明朝初期,刚刚建国,各种救灾体系并不完善,朝廷自身也并无充足粮草能够赈灾,这就导致灾后重建十分困难。

明朝初期的赈灾粮食大多只能求助于地方政府,但地方衙门也是初建,并无存粮,往往只能寄希望于朝廷拨款或是百姓自救,所以许多百姓为求活命,只能四处逃命,大批百姓无家可归。

与天灾相伴随的往往是人祸,虽则,朱元璋初登大位之后下令农民归耕,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对于受灾严重地区也常常采取减免赋税的政策,但这仍不能满足当时的人口所需。

明朝初年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加之民间多子多福的观念,明朝初期的人口相比元朝末期有所增加,虽然,从总人数上来看,明朝初期的人数并没有增长太多,但是对于当时天灾不断的明朝政权来说,此人口数量已经极大的超过了土地的供养量,很多百姓因此受饿至死。

兼之明朝初年,很多百姓多为流民转变而成的自耕农,很多土地都是朝廷刚刚分到百姓手中的荒地,需要自我开垦,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肥沃土地,才能长出更多的粮食。

此时的土地,因其刚刚开垦,土壤养分不够,粮食大多会因此减产,加之各种自然灾害,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颗粒无收,这也使得百姓生活困难。

天灾既无法预料,人祸也无力抵抗,等着百姓的自然只有无家可归这一条路。

君主独裁

明太祖朱元璋为贫苦农民出身,在年幼之时深受官僚压制之苦,从那时起就一心认为官吏只会以权压人、贪污腐败,所以明太祖即位之初就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收拢权力,以防官员结党营私。

明太祖是以武力定天下,最初也是因家贫无粮而奋起反抗,所以即位后十分害怕百姓也会因天灾起义,反抗自己这个皇帝,所以明太祖从建国初就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地方政府全部由中央政府管辖。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中央集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中央的丞相威胁皇权,在地方的官僚权利过剩,可明太祖辅助中央集权实行的却是分封诸皇子为守边的藩王,并给予丰厚的俸禄和肥沃的土地。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钟爱自己的太子朱标,并不想看到其他皇子与其争权,所以希望通过分封藩王的举措来防止其他皇子的不臣之心,更重要的是,明朝初建立政权,边疆不稳,时常有战争,明太祖认为如果能够分封藩王驻守国朝边疆,将会使王朝稳固,千古传承。

但是,藩王就任,一方面有皇帝和分封的律法作支持,另一方面天高皇帝远,中央无法挟制,地方不敢得罪,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藩王割据,一家独大。

藩王虽有皇帝的奖赏和极高的俸禄,但其源源不断的收入有很大一部分其实还是来自地方土地的税收和徭役,因而藩王往往在自己的领地之内大肆兼并土地,或兴建王府,或变为皇庄。

总而言之,变百姓的公田为自己的私田,这样很大一部分原先有土地的自耕农被迫变为流民,百姓只能流离失所。

而且,即使侥幸没有被藩王兼并土地,可藩王为增加税赋,不断提高百姓应上缴的粮税,加之地方官府也要求上缴税收,两相逼迫,往往是百姓无力上缴、家破人亡,大批百姓再次被迫成为流民。

除此之外,明太祖朱元璋初即位,首先对付的就是贪官,为此制定严苛酷刑,动辄断指、断手,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规定各级官员俸禄不得过高。

这种苛政在王朝的初期的确极大恐吓了想要贪污枉法的官员,但长期的低俸禄加上严苛的酷刑反而更加激起了官员的反抗之心。

既然俸禄不能满足官员的为官需求,上级政府又一再逼迫,那么官员只能向下索取。

地方政府上有中央政府管辖,下有藩王掣肘,夹在两者之间左右为难,既要满足朝廷的税收要求,也要向藩王进贡以表诚心,还要满足自我的金钱之欲,那么只有对百姓层层剥削,步步紧逼,才能为自己求一线生存的机会。

整个官僚系统从中央到地方的整体向下压榨,使得明朝的腐败问题更加严重,国库既无收缴只有空虚,百姓既无赈灾只能流离失所,虽是明太祖为以民为本制定的措施,但却使百姓更加陷入流离失所的泥沼之中,无力逃脱。

党争和北伐

明太祖朱元璋初即位便开始了如火如荼地反贪污运动,一大批官员或被杀、被关,并新成立了国子监以培养忠于国家的人才。

但明太祖初即位就开始如此之大的官员更迭,使得统治阶级初期就陷入不稳定的状态,而明太祖朱元璋生性多疑,为了监察百官,亲自将护卫皇城的禁卫军改为锦衣卫,并由自己直接掌控。

明朝初期的锦衣卫享有很大的权利,不仅能监察百官,还可奉命审讯、处罚百官,因而锦衣卫的地位凌驾百官之上,至此,百官惶恐,君主专制,既有只尊皇上之命的锦衣卫,也有朝廷之内的各派林立,党派之争一时进入白热化。

党争于朝廷之内是为权利,于朝廷之外却干系万千百姓生存,党争愈烈,朝廷愈不稳,百姓也会愈加艰难,更多的百姓会在权利更迭中沦为牺牲品,以至流离失所。

明太祖是在亡元朝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朝,但原先王朝的残部并未消除殆尽,明朝初期明太祖为平元朝旧部就曾北征十三次。

过多的军事行动对于王朝稳定、百姓修养都是不利的,更何况是初初建立政权的大明王朝。

明太祖的十三次北征本来为的是家国稳定,可却事与愿违。

北征首先意味着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这粮草既然不能来自空虚的国库,那就只能来自底层的百姓,这十三次北征,就代表至少要征收十三次的赋税,这对于刚刚过上安稳日子的百姓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并且既然是战争,必然要大肆征兵,许多青壮年都被迫踏上为兵之路,百姓家中需要壮年男子顶立门户,侍奉庄稼,苦干农活,可如此多的男子被征兵,久久不回,甚至死于战场,家中只留老少病弱,既无收入,也无希望,往往只会苦苦支撑或流落他乡。

朝廷北征,战乱一触即发,处于战乱地的百姓也只能四处逃窜,这样既会造成战局混乱,也会使百姓家中被毁,无所依靠。

战争不管在任何年代,都往往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一个重要原因,战乱既起,朝廷尚且混乱,更何况是百姓,从征兵、到征粮、再到战争爆发,往往受伤害最大的都是百姓。

战争就是战争,即便是打着清除前朝罪人、平定天下的正当名头,它也还是战争。

封建王朝战争的本质大多都是为了争权,或是两个不同的王朝之间,或是同一王朝内部,但这争权往往受伤害最大的就是百姓,不管是输还是赢,代价都由百姓承担。

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是如此。

结语

民为贵,君为轻,是为君之道,也是百姓之福。

但当以民为本成了稳固政权的接口,以民为本就失去了其本质的价值,其结果往往导致的就是百姓更加受苦。

明太祖朱元璋是开国之君,也是爱民之君,但其过于严苛的治国之策,却成了百姓流离失所的最大害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