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无名,缇萦无踪:法律史视野下的女性悲喜》
从法律史角度,对具有代表性的救父故事中的女性及其遭遇进行评析,呈现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及其在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遭际,勾勒拼图式的古代女性史。
著者:张田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定价:69元
品牌:广雅
作 者:
张田田,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有二:以唐至清律典律学为中心的立法史,由案例故事引出的法文化。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嘉宾。著有《清代刑部的驳案经验》《〈大清律例〉律目研究》《案例故事中的清代刑法史初探》。
精彩书摘
导言:一个展示多部女性悲喜剧的“展览馆”
缇萦无下落,木兰不知名。
这两句,是笔者写作本书时常有的慨叹,也是激发我写下去的动力。
2019年春夏学期,课表上照例给我排了法律史课。这门课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既是一门必修课,又有点像通识课,因为来听课的都是修法学“第二学位”的本科生,也就是说他们原本学的是理工、商科乃至艺术类。
因为照例要讲到“汉初刑法改革”知识点,备课中我突然想到:“大历史”相对有着明确的结果和脉络,如“旧五刑”逐渐被“新五刑”取代,“剁手剁脚”等残酷肉刑逐渐得以克制乃至被废,这些都可以算是“文景之治”和“汉代法制”的亮点;但视线放到触发改革的“缇萦上书”里的小缇萦本人身上呢,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结局。但为父求情之外,她总归有点自己的生活吧,我能不能多给学生讲点她更具体、更生活化的东西呢?
如果说法律史事件只给到特征、功能、评价、意义,关键人物只给了姓名、头衔、成就、褒贬……无论讲过多少遍,这些都只是课堂和试卷上的“知识点”,面对某个人的遭遇,学生们不会觉得“这也可能是我”“我也可能在这”,他们多半会觉得“学这与我何干”,期末会呼吁老师给知识点画范围。我其实不太想这样,就算限于课时、内容含量,至少也不太想把法史教材里难得一见的非帝王将相的小缇萦讲成这样。
一位十来岁干大事的小姑娘,身份普通、开局不利,审时度势、通情达理,委婉迂回、寻求公正—她追随的,无疑是她心中某种比成文法更深邃、更广阔的公正。不仗势欺人,能顺势而为,她的身上不正寄托着某种法律人的理想?
如果说,能原原本本讲出她的人生故事,尤其是当史料的丰富配得上她的美名,生活的精彩配得上她的冒险,不就能够光明正大地“劝人学法”,让面对历朝历代知识点昏昏欲睡的学生眼睛发光地感叹“人还能这么活”“法律史原来这么有趣刺激”?!
抱着这样的“想当然”,我设法找了关于她命运的更多信息,但落空了。对于“少女缇萦后来呢”这样的追问,我发现自己竟然几乎无话可说。而我的无话可说,如前所述,并不是不想说,而是找到的材料,跟预期相比或多或少存在偏差,导致我没办法像预想中一样,眉飞色舞地展开来说。
其实我也预想过,结局不那么理想的故事,也许只能唉声叹气、忍气吞声地说——但实际上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小小缇萦,功成身隐,下落无人问。而这竟也不是特例,像某种魔咒—以为该有的,偏偏找不到;以为熟悉的,往往很陌生—救父的“木兰”如果确有其人,人们如何称呼她?在诸多不同版本的故事里,明代以后她才有了姓名—姓“花”、名“木兰”。以花的意象,来映照从军从征的形象,这是创作者的审美,但未必能对应真实的她。
“无话可说”之后,我寻找原因。在隐身的缇萦和无名的木兰之外,我看到了更多“再世缇萦”“本朝木兰”。故事越找越多,问题与日俱增。本书的结构就是在这样“事与愿违”的“废墟”上逐渐生长起来的。
书中每个章节都有相对固定的主题,除后记外,共有沉默、法政、真假、本事和归宿五章。虽然“朝代+人物”的写法不难填满一本书,但这种像教材一般把“知识点”在时序、类型上罗列得清清楚楚的写法,我最终还是放弃了。
传统叙事赋予缇萦和木兰的那些“头衔”,本应是思考的开始,而非探索的结束,如果依次从先秦、秦汉说到明清,读者充其量只了解到有缇萦与木兰等人在做相似的事,结果时而成功,时而失败;但她们各自的困境与行动的艰辛,以及她们前赴后继、有成有败的现象背后的复杂问题,在列举中往往被淡化了。
所以,本书要讲故事,只有在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来的尽可能完整的故事里,才有我们真正关心的人和问题。本书如同一个展示多部女性悲喜剧的“展览馆”,而专题式的结构安排,相当于为参观这个展览馆的读者制作了一张独家路线图,构成了深入解读各个故事的方案之一。
您可据此畅游,也可随意参观,更可在按图索骥之后,按自己的方式,多次游览。
第一章是“沉默”,因为在很多历史故事里,“沉默”是颠扑不破的底色。明明行动者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她们的所思所想,她们的来路与去向,并未构成叙事者关注的核心。她们往往被用来引出美德共性,以供教化,而那些个性与人性,往往被无限淡化。
倘若我们看到的故事,注定是不完整的,那么察觉到沉默,并努力去追问,即便得不到全部的、确定的答案,但问的过程,就是更多看见,就是对沉默的挑战。
“法政”是第二章,给追问、勾勒人物命运提供框架和背景。在以缇萦、木兰等为主角的故事中,人物命运等内容往往不会明确铺陈,或只在关联结局成败时被提起。但这是人物从生到死等各个环节的基础。
“天太大了,人太小了”,故事中不能、不便细讲的,我们单独放到这一章里说。
第三章写到“真假”。如果说分析事件或案件的大走向,要结合法政与时势,那么观察救父故事的风格与类型时,在古人的述说与沉默之间,耐人寻味的还有更多。
在单一美德价值的掩映下,为实现正当目标而用到的修饰、伪装等手段,甚至在于目标本身,虚实与是非都有待更多讨论。在传统叙事的求真、求善与求美之间,可能存在着缝隙。
本章的小专题,就是游走于这些缝隙与边缘,对奇女子大冒险中未曾想或未敢多想,记事者也没多想、细想的东西,再来较一较真。
“本事”是第四章。所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缇萦和木兰等人的困境面前,公平正义都不是等来的(就算是“天降”,也是她们先争取了)。而这些准备和争取中体现出来的素质,有的是诸如文才与武略、智谋与胆识等“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有的则是“节”与“孝”这种单一性别、身份立场所专属的。
救父的能力,也因此成了双刃剑:成就美名的,可能是行动者坚定的选择,可能也是被粉饰过的无谓牺牲。
“归宿”是第五章。无论她们在史籍中有没有明确的姓名和她们的故事有没有完整的记载,无论她们的命运如何在变局中漂泊,可以确定的是她们作为人是完整的—完整的人生历程无法被化约和复制。
带着前几章的疑问和线索,我找到一个更近的典型故事—这位奇女子身上,既有前辈的感召,也有某种新希望。
以上各章之间,也可以打乱,因互有重叠。
打乱,像是展演相似的戏剧,也像穿梭于时间中的旅行。我们能在“真假”与“归宿”等章节中,察觉到有意无意的“剪裁”,“顾左右而言他”等深深浅浅的沉默。“法政”与“本事”二章,在同一个故事中,或隐或显,同样关键。即便叙事者只突出一面,但只要来回看,就能理解缇萦与很多“再世缇萦”之所以命运不同,未必只因为个人能力上的差距。
重叠在于,比如我们熟悉的木兰,无非是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能征善战、功成身退的情节,而从出身与性别、手段与目标等方面继续追索,就会发现更多让熟悉的事物变陌生的问题。
历史上的奇女子,在被称颂的美名下、在高尚的目的下,也可能会“选择性论证”、“策略性扯谎”、以自欺换欺人,或是徘徊在公义与私情间,纠结在孝与贞的冲突里……成功的救父者,未必不说谎;兼具勇谋的少年,未必不盲从。
本书章节设计是拼图式的,分开来各有一片风景,合起来构成整幅画卷。除“沉默”这个必要的引子之外,后四章先拼哪一块,其实问题不大。
“法政”“真假”“本事”与“归宿”四章在书中这般呈现,是因为选择了从边缘和外围向内观的顺序。先看大环境和灰色地带,再看各人的本事和去向。这是考虑到多数人都熟悉缇萦上书、木兰从军等女性“勇敢出奇迹”的故事,而且不少外部因素也都能决定或影响救父行动之成败。
这本小书虽是一节一节“垒”出来的,但故事中主人公们的人生,是一个个整体。所以也推荐在一番解析之后,跨越小专题、综合多角度来看。
书名中的“法律史”和“悲喜”,最终都要透过规则、角色、身份、得失,回到人本身。这既是某些奇女子的故事,也关乎所有女性;既是女性的舞台,也关乎所有人。
理想中的读者,是“同行”,这是从两个维度上而言的:一是和我所受专业训练、知识背景相近的人,比如法科生和历史爱好者,记忆中一定是少不了“缇萦救父”和“木兰从军”的,但记忆中的形象还可以通过扩展“法政”与“本事”等背景,解构和重构;二是就算来自不同专业,持有不同见解,只要我们都感受过“沉默”,思考过“真假”,辨析过源流并追寻过“归宿”,在书里书外一同探索,就是同路人。
如果您想沿着历史长河的先后顺序过一遍各个时期奇女子的救父旅途,可以在微信公众号“田田 DR”的“ herstory”标签下找到“少女缇萦”和“真假木兰”系列展开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注古代女性命运的法制史、文化史读物。书中从法律史角度对具有代表性的救父故事中的女性及其遭遇进行评析,聚焦以木兰和缇萦为典型的女性,关注她们拯救亲人时遭遇的险境,尤其是那些法律层面的困境与昙花一现的绝处逢生,呈现了故事中充满智慧、胆识的女性形象。然而,这些故事中的女性,除了被贴上美德标签以供教化之外,或在史籍中没有明确的姓名,或是故事没有完整的记载,沉默的背后,她们的思想和去向、抗争和个性,都不被提起和看见。书中通过分析历史叙事中的这些或消失或隐身的女性命运,勾勒出一段拼图式的古代女性史。
本书亮点
1.从代表性的女性救父故事看中国古代法制化演进。从木兰从军、缇萦上书等女性“勇敢出奇迹”的故事切入,梳理不同救父故事的风格与类型,从君与臣、人与法的关系看救父者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外部原因(刑制改革、法官、皇恩等)及其相互作用,发掘法制化曲折演进历程。
2.从隐身和沉默的女性命运入手,勾勒拼图式的古代女性史。在以缇萦、木兰等为主角的故事中,人物往往是沉默的,她们或在史籍中没有明确的姓名,或是故事没有完整的记载,沉默的背后,她们的所思所想、来路与去向如何都未曾提及。本书通过分析历史叙事中的这些消失或隐身的女性命运,勾勒出一段古代女性史。
3. “节”“孝”之外复杂的女性形象。在历代女性救父故事中,讲述者重点凸显其“节”与“孝”的单一面孔。然而困境面前,公平正义都不是等来的,她们在主动争取中体现出来文才与武略、智谋与胆识等能力,以及不同的行动轨迹、救父策略与曲折的命运走向,是铸就 “本朝木兰”“再世缇萦”不同结局的重要原因。
4. 从孝道、正义等伦理问题看规则和父权制对观念的塑造。结合具体文本,分析不同版本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局限性和被忽略的遭际。比如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南北朝的《木兰辞》到西汉的《列女传》,再到清末的《女聊斋志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演绎,受时代风气和道德标准影响很大。
5. 央视《法律讲堂》主讲嘉宾张田田新作,语言生动浅近,可读性强,将中国法律史的深刻内涵以一种生动活泼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
目录
一、沉默
故事的盲点之名字未详3
故事的盲点之下落不明16
二、法政
法官29
皇恩41
改革57
三、真假
虚实69
雌雄77
是非89
诚伪101
四、本事
文才武略兼节孝112
识字112
善辩132
模仿144
武力154
贞节166
取舍177
盲从190
一可畏:帮着说谎191
二可畏:闷声送死196
三可畏:主动捐躯199
四可叹:被救者不贤203
五、归宿
戏里戏外219
人生成败230
她自己说241
参考文献258
后记 260
经典课程: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 东亚巨变500年——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与现代世界的关系 这就是心理学——改变人类心灵探索史的十位大师 梦见坠落、掉牙、被追赶……这10种梦隐藏着你的哪些秘密? 中国方言——一部文化史 欧洲文明史50讲 |
从《诗经》到《红楼梦》:10位复旦顶尖教授带你读50堂国学经典课 葛剑雄:读懂人口,才能读懂中国历史 西方政治史上最重要的 25 本书,都在这里了 社会学看中国:传统与现实 诺奖得主揭晓背后,人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周濂·西方哲学思想100讲 20世纪思想的启示与毁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