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长武县志》记载,1989年前后,长武县城加工烧鸡的小摊加起来大约有40多户,以当时独具风格的集中售卖形式,曾带动了一方经济。长武烧鸡鸡形完整、匀称、饱满,皮色新鲜,颜色酱红,油光亮泽,肉嫩离骨,酥烂无渣,醇香可口,成为那个年代人们犒劳自己、走亲访友的必选美食之一。
最早的长武赵氏烧鸡流传在长武南塬一代,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相传1919年,赵家第十二代子孙赵喜合因为家贫出外谋生,在经过现在的甘肃省环县曲子镇时,由于身上带的干粮早已经吃完,活也没有找到,没料到饿晕在了街头上。当他悠悠转醒时,一股肉香味飘了过来,也许是太饿了,他想寻着香气往前追逐,一不小心被绊倒在地,失去了知觉。等他再次醒来时,躺在一家烧鸡店里,店主见他醒了,便端上了一碗鸡汤来到他面前,双方一番交谈之后,赵喜合便留在了店里帮忙,这一帮就是三年。这三年,为回报店主的救命之恩,赵喜合最苦最累的活总是抢着干,店主也是格外喜欢他敦厚老实、勤劳肯干。此时的烧鸡店生意越来越好,名扬方圆几十里。有一天晚上,店主将赵喜合叫到身边,告诉他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儿子又不成器,想把这烧鸡的手艺传给赵喜合。赵喜合最初是拒绝的,因为他知道学习人家传家手艺是不地道的行为。可几年的相处,店主早已把他当自己的儿子看待,店主也不想这烧鸡的手艺失传,在一番说服下,赵喜合便跟着店主学起了烧鸡的制作。后来,赵喜合回到长武南塬,因他的烧鸡制作技艺以及风味,生意火爆,前来品尝和购买的食客络绎不绝。之后,赵家几代人一直都做烧鸡,深受长武人的喜爱。
长武赵氏烧鸡的制作技艺如下:
选料和屠宰:选用饲养期8周龄以上,体重为1.5~2公斤的健康仔鸡,喂水停食16~24小时,采用颈部宰杀法,一刀切断三管,再用64℃左右的热水浸烫2~3分钟,煺尽鸡毛,腹下小开膛,掏尽内脏、嗉囊和三管,用流水反复冲洗,使鸡身内外干净洁白。
腌制:将鸡沥干水分后,用细盐敷擦于鸡体表面和体腔内壁,肌肉丰厚处多擦一些,盐量是鸡重的2%左右,根据气温和鸡只大小,在常温下腌3~4小时,或在4~6℃的冷库中腌制10~12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
造型:压平胸脯,把两腿脚向内侧折转后从腹下刀口处交叉插入体腔内,右翅膀则从宰杀刀口向前插入并穿出口腔,然后往后牵拉头颈,把翅尖反转,而将左翅膀反别在鸡背后,使造型略呈两端钝圆的椭圆球体。
涮烫挂色:把按5∶1(水与糖或蜜之比)标准配制的饴糖或蜂蜜水溶液放在锅中加热至沸,将经过造型的鸡只用挂钩钩起浸没其中涮烫一二分钟左右,至表皮微黄紧绷时取出,然后晾干表皮水分。
油炸:将植物油在锅中加热到150~160℃,再把经涮烫挂色的鸡只放入翻炸半分钟左右,待鸡身表层呈柿黄色时即迅速捞出,依次摆入大盘内凉透。
煮制:把按配方称取的各种香辛料破碎,用纱布包扎后放在锅底,将炸好的鸡按大小老嫩顺序一层层平放入锅中,倒入卤汤,再盖上特制的竹箅,压以重物,使卤汤浸没全部鸡身。用旺火烧至卤汤冒小气泡,水温达95℃后,再用文火徐徐焖煮,温度保持在90℃左右。经1~1.5小时即可熟透。
捞鸡出锅:撇去汤面上的浮油和污物,取出压物和竹箅,用专用鸡叉和笊篱,小心、轻稳地将鸡捞出,冷却后即为成品。
如今,赵氏烧鸡的手艺已经传到赵家第十六代子孙赵延平这一代,他将烧鸡的手艺从长武南塬带到县城,已拥有两家分店,店里的顾客络绎不绝,每当逢年过节时更是供不应求,烧鸡也成为长武人过红白喜事必备菜肴。 长武赵氏烧鸡的制作工艺属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长武县确定为长武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方志长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