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花市大街,与传奇的“铁对儿”狮子

北京有很多因集市而闻名、也以集市命名的地方,比如菜市口、灯市口、骡马市等,最“简单直接”的则是崇文门外的花市。据东城地名志载:这里原称神木厂大街。神木厂与琉璃厂、黑窑厂、台基厂、大木厂(也称皇木厂)并称明朝五大厂;当然北京很多“厂”,但这五个是官办,所以又称工部五大厂。

神木厂与大木厂有什么区别呢?说白了就是特别大的才叫神木,为永乐皇帝“御赐”。据明史载:永乐四年,帝为营建新都,命人去川蜀寻大型木材,后来找到几棵特别大的,直径超过一丈,礼部回奏:从山谷滚到江边,声音像打雷,却没压倒一根草。这显然是臣下为讨好皇帝编造的“善意谎言”,跟凤鸣岐山明主出现、帝王降世红光满地之类的话一个意思,所谓“社稷将兴之吉兆”。

但帝王爱听,朱棣就很高兴,将山封为神木山,运回来的大木封为神木,并于永乐二十年(1422)在文明门(崇文门)外建神木厂;当时北京城已经建完了,正式迁都都两年了,可见这里的木材并非实用,而是当神一样供起来,厂外的街也因此称作神木厂大街。清代厂废,神木被移到了通惠河畔的大木厂。《乾隆北京城图》上的神木厂大街也已改为花市街。

其实明末附近就出现了纸花作坊,每天早晨来神木厂大街摆摊儿,形成集市。纸花儿也称通草花儿,明清时期以北京产的质量最好,足可乱真,有“京师通草甲天下”的美誉。清初集市扩大,不但由早市改为“全日制”,也出现其他商品,如鲜花儿、玉器等。民国23年(1934)花市街改称花市大街,1965年以羊市口为界,向西至崇文门外大街改称西花市大街;向东将吉庆里和铁辘轳把(因制作铁辘轳和钉耙的作坊得名)并入,改称东花市大街。

东花市大街有座明代所建的灶君庙,灶君即俗称的灶王爷。过去不光家里供灶王龛,灶王庙也不少,这座是规模最大的,因其为“都灶君庙”,即北京级别最高的灶君庙。八月初三是灶君诞辰,厨行会在此祀神,称灶君会,还从初一开始办三天庙会;腊月二十三灶君朝天(俗称祭灶、这天也是小年儿)也开放一天。届时各饭庄厨师前往进香,多有参观游览者。

庙外摊贩云集,主要卖锅碗瓢盆、菜刀等炊具。灶君会临近中秋,所以卖“兔儿爷”和香炉、蜡扦之类的也不少,小年则主要卖关东糖等祭灶用品和年货。当年后殿跨院有私塾,庙会期间停课,把院子腾出来演戏谢神。 此外凡厨行学徒拜师、或出师谢师,还会在此举行仪式,祭拜灶神,并宴请同行。

庙的具体始建年代无考,康熙年间重修。门前有一对狮子,比庙还出名,因为一般都摆石狮子,而这对是铁的。清《宸垣识略》载:为康熙初年铸。关于它们还有一段传说:说当年灶君看中这里,便给百姓托梦,让大家集资建了庙。灶王爷保佑一方,所以香火很盛。这天,来了个老者到门前左瞧右看,有人就问:“大爷您找什么呢?”老头儿说:“没什么,就是觉得门前添一对铁狮子就更好了。”大伙儿一听:“附近住的都是清苦的手艺人,哪凑得出那么多钱呐?”

老者笑笑没说话,谁料第二天真的多了一对铁狮子。人说昨天那个老者是鲁班,这是神仙显圣送狮子来了。然后它俩就出了名,还衍生一句北京特有的歇后语: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用以形容某二人关系好。不过其中还有一段故事:铁狮子铸成后的第三天早晨,人们发现灶王爷的坐骑没了,门前还多了一堆马骨头;有人说昨晚听见狮吼马嘶,敢情铁狮子为“神赐”、有灵性,夜里饿了又找不到吃的,就把灶君的马吃了。

连灶王爷都吓跑了,从此庙门紧闭,香火也断了,这对狮子成了灶君的对头,所以有人说那句歇后语是形容俩人有仇、对上了。但毕竟是传说,更多人还是用以形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它们太重,没人搬得动,长年在一起,确是很“铁”的一对。但它们还就失散过,后来又复合了。清亡后,庙因年久失修而残颓,铁狮子也不知何时不见了。

1909年时,东花市清真寺内创办了“回民小学”,初名清真第五学堂1932年改称西北第二小学。四十年代随着学生增加,校舍不够用;董事会在董事长马西园的号召下、以1500大洋买下灶君庙、改为学校。马西园您要是不知道,他儿子您肯定知道,即著名京剧大师、马派老生创始人、四大须生之一的马连良先生。教学楼就是在马连良、侯喜瑞、萧长华、尚小云、荀慧生等名家的义演筹资下建的。

1943年11月改称穆德小学(1988年改称崇文回民小学),同时不知打哪儿将铁狮子找了回来,立于教学楼大门两侧。待在一起二百多年,短暂分离之后又成对了,不然老北京也不止这一对铁狮子,怎么偏偏说它俩是“铁对儿”呢?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