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在紧急召开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会议中,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的通过,标志着我国正式“重返”联合国。
在对该提案投票时,联合国方面有76票赞成、35票反对,还有17票弃权,支持我国的国家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投票结果也符合联合国投票超过2/3方能生效的规定。
可是在一片欣喜中,马耳他代表却显得有些突兀,因为他们是全欧洲唯一投反对票的国家。
马耳他作为“地中海心脏”,由于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所以经济发展迅速,很早就成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可经济发达的马耳他,受限于国土面积狭小,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方面较为薄弱。面对英国荷兰以及法国这些新型殖民帝国的侵蚀,马耳他非但没能保持住自己在拉美的殖民地,甚至连本国都开始国土沦丧。
1798年6月,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攻占马耳他,并且将马耳他骑士团直接驱逐到沙俄地区;1800年英国将法国军队赶走,从而开始了自己在马耳他的殖民统治,马耳他骑士团依旧没被允许回国。
就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马耳他成了各大殖民帝国眼里的一块“肥肉”,饱受西方大国的侵略之苦。
按道理来说,被侵略的国家之间应该同仇敌忾,将枪口一致对外,可马耳他却非但没有选择支持中国,反而成为了美帝主义的“应声虫”,走上了与我国截然不同的道路。
面对其他西方强国的威胁,马耳他没有从自身找办法,而是直接采取了亲美路线、投身于美国麾下,以求庇护,在经济、外交等等方面都是对美国亦步亦趋,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马耳他会投反对票了。
然而在投标现场却出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马耳他同属欧洲的其他国家为我国投下了赞成票。
当时在联合国有着27个投票权的欧洲国家中,有23个国家对这次投案提了赞成票,三个国家对此投了弃权,唯有马耳他选择了反对,也正是有了其他国家的衬托,马耳他才显得愈发突兀。
要想明白欧洲国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异的票型,我们还得联合当时的国际情况来看。
首先,东欧国家们大多唯苏联马首是瞻,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自然是支持我国重返联合国的。
像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南斯拉夫这些国家,在当时都是苏联的“麾下大将”,他们选择支持我国不足为奇。
其次,以法国、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老牌强国,虽然说也长期接受美国方面的援助,但他们本身有着很强的自主性,是严格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的,甚至当时还公然打出口号“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在英国、法国都陆续与我国建交、且能打击美国霸权主义的情况下,这些国家自然不吝于给我国投一票赞成票。
另外,部分西欧小国也给我国投了赞成票,这一点就颇有意思了,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美国试图缓和中美关系,所以释放了一定善意。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白,实际上在中国返回联合国问题上,美国早就与我国达成了共识,而双方争议的点在于是否驱逐蒋介石在联合国的代表。
因此在这次投票中,美国的情况也是十分矛盾的,他们一方面想要为国民政府留有一席之地,另外一方面又不愿意再因为此类问题继续与我国“顶针”。
这也就导致了欧洲27国的赞成比率高达85.2%,要远远高于亚洲的63.3%和非洲的61.9%。
如此看来的话,欧洲的“助力”显然更多,那我们为何会经常听到是非洲兄弟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这样的言论呢?
其实,非洲兄弟们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是要远超欧洲国家的。
前面也已经提到,欧洲国家之所以会选择支持我国,更大意义上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利益选择”。
比如说那些东欧的国家,他们作为苏联的“马仔”,在联合国上投一票赞成票能够在中苏两国面前卖好,自然是前赴后继。
至于那些西欧国家,除了老牌强国抱着一分“坐山观虎斗”的意味,那些小国也是有着投机的想法,因此他们的帮助只能说是我国“得道者多助”。
相比之下,那些支持我国的非洲国家所占据的角色不是投机者、旁观者,而是推动者。
以最简单的例子来说,中国之所以能重返联合国,得益于《两阿提案》,而发起这个提案的23个国家中,有超过半数来自于非洲。
反观那些西欧国家呢?一个都没有。
从这里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倘若没有非洲兄弟们的支持,中国也只是空有一个继承席位的“名义”,却根本就拿不到进入联合国的“入场券”。
《两阿提案》很快正式通过,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代表直接被剥夺了联合国席位、我国也终于得以重返联合国,整个联合国会议大厅陷入一片沸腾之中,掌声雷动。
甚至还有不少的国家代表离开自己的席位,在大厅中跳起舞来,一时间场面极度欢快,而这也是联合国历史上都少有的热闹景象。
当然,国民政府代表的心情就不是那么愉悦了,远在台湾的蒋介石甚至直接声称大会否决了“逆重要问题”,认为这是对《联合国宪章》的公然背叛,直接宣布“中华民国代表团”将不再参加联合国的任何会议,试图以此来施加压力。
而与此同时,国民党外交官员也开始大打苦情牌,言及中华民国是创立联合国的“四大国”之一,如今沦落到这样的境地实乃大不幸,希望能够争取到其他国家的支持。
蒋介石所做的这一切自然都是无用功,因为此刻就连他们背后最大的支持者美国都“妥协”了。
而大家之所以会对提案通过表现的如此激动,实在是因为这是各国努力多年的结果,那么在我国试图重返联合国的过程中,究竟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呢?
建国之初,周总理就多次向联合国方面提出意见,认为联合国应当立即将台湾当局代表的席位废除、让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只不过在美国的强势把控下,联合国方面一直对此报以沉默。
从表面上看,周总理长期的抗议并没有在联合国的湖面上掀起波澜,可实际上早已有许多在联合国列席的国家心中被埋下了“公理的种子”。
随后,在苏联方面的守望相助,以及众多亚非欧国家的支持下,我国重返联合国的呼声愈演愈烈,美国迫于当时正在与我国“会谈”,也不好表现的过于激烈,从而使中美关系再次破裂。
所以联合国的局面一度陷入了僵持,而这种情况在“第93项目”中的三大提案提出后达到顶端。
阿尔巴尼亚、缅甸等国家提出了“23国提案”,这个提案的主要内容就是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驱逐国民党的台湾代表。
澳大利亚、玻利维亚等国家,则是提出了“22国提案”,该提案主要内容是主张保留国民党在联合国中的席位,提出要驱逐台湾当局必须要2/3成员的投票。
至于最后由美国和日本提出的“19国提案”则是老生常谈,主张同时保留“中国”和“中国台湾”的席位。
看似第3个提案是两全其美,让我国一国掌握两个席位、增加我国在国际会议中的话语权,可实际上这个提案的用心最为险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国一席”是规定,美日等国家的做法,无疑是在制造“两个中国”,这是试图分裂我国,是损害我国国家主权的恶劣行径。
在联合国大会正式开始后,针对这三个针锋相对的提案,联合国成员们争论不休,而最后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代表加入到声伐的阵营中来,大多数国家都认为美日等国试图制造“两个中国”的提案是错误的。
面对局势的逐渐转变,蒋介石方面自然也不可能坐以待毙,国民党代表周书楷就曾经多次狡辩,一方面声称他们能取得席位,是因为二战时期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一贡献不应被抹杀,另外一方面又宣称“只有中华民国政府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台湾当局虽然偏居一隅,可那里仍然是自由和民主的发声地”。
然而,公理虽会迟到,却绝不会缺席,我国最终还是凭借实力与道义,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而国民政府的代表们也只能灰溜溜的离开。台湾及澎湖列岛是中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这样的结果也就不足为奇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