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专业的地理科普平台
最全面的海量备考资源
雨林探索
—
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总是凡人无法想象的,每一种生命降临于人世间都有它奇妙而合理的生存法则。今天将带着大家走到热带雨林的深处,感受神奇的 板根现象。
01
1
WHAT
#什么是板根?
板根,亦称 “板状根” “支柱基板根”,热带雨林植物 支柱根的一种形式。植物一般是把 根系扎进土壤,执行 吸收水分、养分、供应地上部分茎干、枝叶生长的功能,也起着承受地上部分重力的 支撑作用。为了更好地执行上述的功能,根系总是向 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发展,并与附近的植物展开了空间与资源的激烈竞争。
板根是乔木的侧根外向异常的 次生生长所形成(其实就是 侧根的变态),是高大乔木的一种附加的支撑结构,树干与沿地面走向的侧根之间构成一个至数个多少 扁平的三角形的板状根,有时可高达3~4米。通常 辐射生出,以3—5条为多,并以最为 负重的一侧发达,在 土壤浅薄的地方板根更易形成。区别于其他的根,板根是 一部分裸露在外的,而且 成板块状,似 火箭的尾翼。
02
WHY
#板根有什么作用?
①支柱
在热带雨林,一些巨型乔木 身躯高大而粗壮,树冠也非常宽大,且常常受到藤蔓植物的缠绕十分沉重。又因为 土壤水分充足难以呼吸,根系无法深入土壤。再加上 狂风暴雨的“摧残”,不倒才奇怪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聪明的他们采取了 地面空间发展的策略——他们 以树干基部为中心,由侧根外向次生生长,成辐射状延伸出数道翼状板根, 支撑树木庞大的身体,成功解决了“头重脚轻”的难题 。
↑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四树木”最为典型
它的板根可达十多米高,延伸十多米宽,形成巨大的侧翼
②抢夺营养与生存空间
热带雨林丰沛的雨水带来了强烈的 淋溶作用,雨水溶解并带走差不多所有可溶解的矿物。因此, 土壤只有薄薄的一层,十分 贫瘠。雨季的 雨林含水量接近饱和, 空气匮乏不利于根系呼吸。所以要是想生存下来,地面空间是必须“争夺”下来的领地。越靠近地面,越肥沃的表土,植物的竞争就越是激烈;越是贫瘠且空气稀少的土壤深层,植物的竞争越不激烈。
↑ 江门新会,一株三百多年的细叶榕撑起一座鸟的天堂
③保证根系呼吸
由于热带雨林处在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 土壤中的水分在很长的雨季总是处于饱和或近于饱和的状况,树木的 根系因“呼吸”所需,它们 很难深入到空气缺乏的深土层中。所以大块的板根帮助植物根系进行呼吸,让植物在多雨的潮湿环境中也能正常生长。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 华南植物园的落羽杉林
曾以“龙洞琪林”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一
春来嫩绿、入夏青葱、秋时棕红、冬来飘落
一片温带景象,宛如一幅变幻的风景图
④防火防盗防人类
某种程度上,热带雨林 巨型板根防范了动物入侵和人类砍伐。由于 过于高大和粗壮,不少板根大乔木因此 幸免于人类刀砍斧劈的劫难。
但即便如此高大,仍然有很多板根被人类无情砍伐,仍然有很多雨林被一把火烧成耕地。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总有东西是我们不可触碰的底线。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类自己。
↑ 砍下这么大块板根怕不是要累死
↑ 摄影师12年航拍观察亚马逊热带雨林遭砍伐惨象
www.greentv.com.cn
03
问题来源:偶然看到一篇何永德老师写的《人文地理复习策略》,以及最近刚结束第一轮选必二《区域发展》和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教学,准备开启高考一轮复习,我对文章中表达的观点有些体会,因此想谈一谈。
本文参考了以下文章:
《人文地理复习策略》何永德(北京市十一学校)《北京考试报》2023年11月29日刊
《高中人文地理深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单超(北大附中)
《人文地理的学科逻辑及其教学导向》欧阳子豪、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
高中地理必修二、选必二和选必三,这三本教材内容包括人文地理、区域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相关的知识。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三本书呢?为什么都说人文地理知识“浅”、素养“深”?我们到底要教什么?经过一轮教学后,又适逢高考复习阶段,我对人文地理教学有了一些体会。 接下来这 篇文章主要从“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看待人文地理教学内容。
(图1: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构成)
1.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的“底层逻辑”:“以人为中心”与“人地关系”
自然地理强调自然要素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规律。而人文地理核心在于:“ 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从古至今,从眼前到远方,人类都在谋求幸福的生活,追求更舒适、更便利、更富足的生活条件。” 但地理环境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在追求发展中,人类活动有的“竭泽而渔”、有的“识大体、顾大局”,但最终还是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如果人类开发的方式和强度合理,能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规律,做到防灾减灾,或许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合理,则会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
因此,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自然地理环境运动规律,实现人地协调。
2.以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区域视角)、可持续发展观念审视某个区域的人类活动
高中人文地理包含“人口、城市、生产活动”经典主题。人口的分布、城市的兴起、产业的发展、交通布局都是 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因地制宜”的做“趋利避害”的空间区位选择,把本区域拥有的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到极致,最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人文地理教学上,欧阳子豪、袁孝亭提出: 人类活动空间定位——区位条件分析——人类调适(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空间联系的加强)——区域特征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这一教学逻辑。
3.人文现象的“空间”视角:空间分布——空间过程——空间联系
空间分布是区域联系的起点;区域差异是区际联系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实质是“区位选择”。 “格局影响过程,过程改变格局”。
(图2:源自参考文献1)
4. 从“综合”走向“和谐”——综合思维与人文地理教学
人的思考包括垂直思考和水平思考。垂直思考强调“深度”,水平思考强调“联系”、“多角度”,两者都是重要的思考方法。水平思考尤其与创造性解决问题关系密切。而 地理学具有“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在培养“水平思考”上具有独特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内涵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 或许 “综合思维”是把握人文地理教学的另外一个角度,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人文地理宏观主题层面,单超指出:充分理解“人口、城市、生产生活活动”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有助于深度学习高中人文地理。
在微观层面:深挖主题内部之间的关系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教学明线为“人文现象的时空分布”,教学暗线为“人的需求”,谋求“人地和谐”。
在具体教学操作层面:深挖核心概念、深挖核心图像、深挖典型案例【后续寻找一个好的案例再分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先自行阅读论文,其中有些例子】。
(图3:源自参考文献2)
5.对学习人文地理的建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