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变法,但最终却以六君子的鲜血告终。这场变法究竟带来了什么?是历史的进步,还是无尽的遗憾?
让我们一起探讨这场未竟的改革之梦!
从戊戌变法到戊戌六君子,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什么
?
1898年,清朝末年,那时候的中国,何止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甲午战争的惨败,大清被迫和日本签下了那个憋屈的《马关条约》。
列强们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纷纷围了上来,瓜分中国的狂潮那是一浪接一浪。
经济掠夺、政治压迫,中华民族已经是站在了悬崖边上,随时可能掉下去
。
赔给日本的钱,就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这还不算其他条约的赔款,清政府那也是焦头烂额。
财政赤字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洋务运动试过了,结果就像给快死的老马喂了点草料,暂时缓了口气,但根本问题还是没解决。
就在这时候,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冒芽了。一些有远见的大佬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曙光,可是政府一边贪腐,一边剥削。百姓们日子难过得要命。所以,他们心里急,迫切要求政治改革,给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条绿灯。
就在这关键时刻,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维新派的大佬们闪亮登场了。他们摇旗呐喊,提出了一堆改革措施,希望通过光绪皇帝这个“傀儡皇帝”来推行变法,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
康有为还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些大部头,虽然学术圈争议不断,但好歹给变法找了个“理论靠山”。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一拍大腿,发布了《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开始。这场变法只持续了103天,所以大家都叫它“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那可是全方位的革新。
政治上,裁撤那些吃白饭的冗官,换上维新派的人才,想让政府效率嗖嗖往上涨;
经济上,鼓励大家开工厂、办企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文化上,废除八股文这些老掉牙的东西,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还办了新式学堂;
军事上,裁减那些老弱病残的旧军,重新训练新军,提高国家的战斗力。
这些措施听起来是不是挺带劲的?可惜,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因为,慈禧太后这些守旧派的大佬们,一听变法,那脸色比锅底还黑。在他们眼里,变法就是动他们的奶酪,就是离经叛道。慈禧太后手里握着大权,谁敢挑战她的权威,那就是找死。
随着变法的推进,守旧派的反抗也越来越激烈。他们就像一群疯狗,到处咬人,阻挠变法的实施。最后,干脆发动政变,把这场改革扼杀在摇篮里。
1898年9月21日,这一天,历史记下了沉重的一笔。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皇帝被囚禁起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头,康有为、梁启超这些维新派的大佬则逃到了国外。
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
为啥一场看似轰轰烈烈的改革最后会失败呢?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首先,改革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支持。维新派那些大佬们就吃了这个亏,他们太依赖光绪皇帝这个“傀儡”了,结果孤掌难鸣啊。
其次,
改革虽然慢不得,但也急不得
。
戊戌变法就像个急性子,想一口气吃成胖子,结果把守旧派惹毛了,遭到了他们的疯狂反扑。
最后,改革得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正确的理论指导。维新派领导核心不够坚强,理论指导也不够明确,所以在面对守旧派的反扑时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戊戌变法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人们的心田里。它让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改革意识。大家开始意识到,通过改革或许能拯救这个国家。
同时,戊戌变法也促进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维新派那些大佬们通过翻译和传播西方著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这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外面的新鲜空气吹了进来。
结语:
好了,咱们聊了这么多关于戊戌变法的事儿,你是不是也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呢?对于这场未竟的革新之梦,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如果是你面对那个时代的困境,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是继续坚持改革,还是选择妥协退让?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想法吧!咱们一起聊聊,说不定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