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6日,朱德突然离世,回顾其生前的身体状况,相对硬朗,老总离世却如此猝然。
朱德的女婿刘铮,每当谈及此事,心中便充满自责:“都是我做得不够好。”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这其中另有隐情?
1976年初,朱德得知周恩来因病辞世的噩耗,内心深受震撼,即便身体已显虚弱,仍拄杖出席周总理的追悼会,表达对战友的深切缅怀与不舍。
随着周总理的逝世,中央事务出现巨大的空缺,急需有人挺身而出。此时,毛主席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无法再承担过多的工作,面对这一困境,朱德毅然接过这份重担。
在朱德生命的最后阶段,工作热情非但没有减退,反而愈发强烈,时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除了应对繁重的会议和文件审批,朱德深入了解民情,倾听地方干部的报告,展现出高效的工作能力。
在这众多任务中,接待外宾成为朱德最为吃力的一环。
外交场合的每一刻都考验着朱老总的体力和心力,需要与各国使节进行复杂而微妙的对话,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出新中国的尊严与友好。
为此,朱老总严格自律,坚持提前半小时到达会场,这样的坚持背后,是朱老总对工作的态度。
对于一位年逾九旬、行动已显不便的老者而言,每一次的提前到场都意味着要克服身体的不适与疲惫。
此时,朱德的身体已严重透支,医生多次建议他暂停工作,入院治疗,他心系国家,因此婉拒医生的建议。
刘铮当时身为国务院外交办公室的一员,目睹岳父朱德在繁重外交活动中的艰辛,无数次目睹朱德面色苍白,步履蹒跚,心中满是心疼与忧虑,也无法说服岳父多加休息。
为了减轻朱德的负担,刘铮与贴身秘书秘密策划,将朱德抵达会客厅的时间稍作调整,希望能在不影响礼仪的前提下,让他得到片刻的休息。
一次意外发生了,在接待苏联大使时,由于大使的意外早到,朱德发现自己竟比客人还晚,这让他既自责又愤怒。
经过调查,原来是双方因特殊情况而产生时间上的误会,朱德却以此为戒,坚持要求严格按照提前半小时的标准执行,不愿再有任何外交失礼的可能。
1976年6月21日,朱德再次为了国家外交,提前半小时进入人民大会堂等待澳大利亚总理。
这次等待异常漫长,盛夏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内冷气十足,对年事已高的朱德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朱德拒绝秘书去休息室的建议,坚持在会场等待,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形象。
最终,澳大利亚总理因大使馆的工作失误而迟到,会谈结束后,朱德因长时间吹冷气而病倒。
据家人回忆,7月1日那天,朱德连说话都变得异常艰难,即便如此仍要求秘书为他朗读文件,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处理国家大事。
这场意外的感冒,成为压垮朱德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病情反复且逐渐恶化,最终引发肺部疾病。
家人们在担忧中,将朱德送进北京协和医院,医生与护士们竭尽所能进行救治,但还是不幸离世。
刘铮内心深处,对岳父朱德的离世充满难以言喻的愧疚,反复思量,总觉得自己在保护岳父健康方面做得不够,如果当时他能更加坚决地劝阻岳父提前到场,或许就可以避免后续病情的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