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去部队找老战友,没坐专车穿着朴素,卫兵不让他进门

他是中国首位百岁将军,忠诚向党,一心为民,一生立下战功无数。曾只靠一根木棍两条腿,跋涉漫漫长征路。毛主席称他为“孙行者”,还破例准许他留胡子,后辈们亲切地叫他“胡子将军”。

但他却对荣华富贵毫不在乎,不仅在授予功勋时请求降军衔,还向全国政协提出辞职。甚至因为没乘专车、衣着朴素去探访战友,被卫兵质疑身份而拒之门外。这位将军究竟是何许人也?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的传奇。

孙毅

弃文从军,跟随部队加入共党

1904年5月,孙毅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原名孙俊明。

孙毅家里和当时大多数农民家庭一样,家徒四壁,生活困苦,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连充饥都是问题,更别提读书了。他只上了几年学,就被迫出门打工,为了谋生替人干活。四处奔波的生活磨炼了他的坚强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1920年,孙毅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了,再加上身患重病的父亲,急需钱粮,孙毅便决定去找工作。在上学时他对国文和历史尤为感兴趣,所以起初他找的是文员相关的工作。但后来,哥哥觉得文员工作薪资微薄,难以为继,便逼着他去当兵。

于是,1923年夏,孙毅来到河南开封南关招兵处报名参军,成为了河南陆军开封补充营第一连的一员。在国民军队期间,孙毅结识了影响他人生的重要朋友赵博生。

赵博生

1931年,孙毅辗转来到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参谋处,被任命为少校参谋,而赵博生当时是参谋长。两人不仅同是河北老乡,而且志趣相投,天南海北无话不谈,成为了至交好友。有时,也会谈起国家大事及民族未来,经常论及工农红军。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但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却毫无作为,反而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把枪口对准中共红军。

内忧外患、战乱不断使得民众饱受苦难,战士们也不想对自己同胞开刀,只想把日寇赶出中国。反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令人无比失望和愤怒,孙毅对其的不满和厌恶达到了顶点。

一天,赵博生对孙毅说道:“现在的穿住都是工人所做,吃的粮食也是农民所种,我们和广大工农民众息息相关,离了他们,我们根本无法生存。我觉得红军才是真正为工农人民利益着想的军队。”他还鼓动孙毅一起联合红军抗日卫国。

孙毅本来就对红军充满好感,内心十分向往,赵博生算是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带着队伍加入中共红军。

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和董振堂等人率领所在的国民第26路军在驻地江西宁都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宁都暴动”,包括孙毅在内的1.7万人全部脱离国民党,宣布和平起义。

自此,孙毅顺理成章的加入了工农红军,并被编入红五军团,任十四军侦察科长,随后又调任红十四军第四十一师参谋长。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孙毅,意即“杀敌为果,致果为毅”,开启了全新的军旅生涯。

一棍两腿,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8月,为了打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峻形势,中央计划建立一支新部队,主要负责保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孙毅被军委总部叶剑英任命为该部队的参谋长。孙毅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表示决不辜负党中央的信任。

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主力只得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艰苦的长征之路。

但是,在布置完远征任务后,部队开始商量有关领导干部乘马一事。外国军事顾问李德听说孙毅是经过白军起义被收编的,觉得他身份不够,便自作主张划去了孙毅名下的“马”字。尽管好友张经武提出异议,据理力争,也还是没能扭转。

不过孙毅一向为人乐观,宽容大度,对于远征这头等大事,深知以大局为重,便也不多计较,有没有马也无所谓,他风趣且坚定地表示,就算没有“四条腿”,但自己靠两条腿也够了,一定不会掉队。

分好行军队伍后,孙毅便和红军战士们一齐出发了。

在长征途中,部队需要翻过两千米高的老山界,道路崎岖、地势险峻,给前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孙毅眼睁睁地看着,很多战士因连日来奔波劳累、精疲力竭,稍不留神便掉下悬崖牺牲。他强忍着悲痛,同时嘱咐队友要打起精神,更加小心谨慎,坚决不能停下。

就这样负重前行了两个多月,孙毅所在的队伍只剩下了不足一半的人。这时,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将部队整合补充,孙毅被派去军委干部团担任作战科科长,继续带领部队远征。

之后不久,孙毅又被调去国家政治保卫团任参谋长,但是当时由于疏忽,没有明确他的任职。在孙毅便背着包跟保卫团走的三天里,没有上级给他安排任务,也没找他谈话。

第三日晚,孙毅无意间在团部桌上看到了自己的任命通知,这才发现自己是参谋长的身份,但奇怪的是,“参谋长”的“长”字却被人用毛笔圈除了。

因此,“参谋长”一职就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参谋”。这一刻,孙毅总算弄清楚了是怎么回事。

不过,心胸宽广的他很是坦然,既没生气也没去询问,反倒觉得,自己之前没有马骑,不也靠两条腿走了那么远么,就算不是参谋长,也没太大影响。后来,还是团长姚喆发现的,向孙毅道歉,并为他正名。

1935年1月,中央召开遵义会议期间,孙毅所在的国家政治保卫团负责驻守城南,任务是确保会议顺利进行以及领导们的安全。冬天的遵义,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孙毅冒着严寒带着干部在街上巡逻,整天保持高度警戒,丝毫不敢懈怠,直至会议圆满落幕。

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撤销了国家政治保卫团,孙毅颇受重用,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五师侦察参谋、军团教导大队大队长、侦察科长,引领部队长征。

在抢渡泸定桥时,他们被夹金山拦住了去路。夹金山,被当地居民奉为“神山”,主峰海拔四千多米,常年积雪,空气稀薄,杳无人烟,路途崎岖,而且气候变化多端。

红军经过长时间的跋涉本就十分疲累,再加上条件艰苦、衣服单薄,要翻越这座雪山,困难重重。叶剑英便派孙毅带人去向当居民打听,怎样过雪山比较安全。

孙毅访问了几家村民家后,向叶剑英作了相关汇报。叶剑英作出了四条指示:

一、爬越雪山时速度不要太快;二、相互之间尽量不要说话;三、任何人不得坐下休息;四、发扬阶级友爱,团结互助。并还要求各部队给每位战士配备好充足的生姜和辣椒,用于御寒生暖。

孙毅将其指示传达到了每个连队,并督促他们做好登山准备。

在高高的雪山上,孙毅拄着一根棍子,与战友们牵手并肩,连成一线,一步步艰辛地往上攀爬,饥渴时就抓把冰雪缓解。无论多么疲累,都无人敢停下休息,怕一停就再也走不动了。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团结的精神,他们终于翻过了这座雪山。

孙毅凭借双腿和手中的木棍,越过万般艰难险阻,10月19日,他所在的红军部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至此,二万五千里长征终于结束了。

看淡名利,主动提出降军衔

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中共中央依照贡献给各战士评定军衔,许多与孙毅功劳和资历相差无几的人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但孙毅却只是区区一介中将。

原来,孙毅在定功评级时,便提前向中央写信表明,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因为自己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所以在评定军衔时不要授予自己上将,给个少将便足矣。

而且还情真意切地写道,在经历数次战斗后,自己还能够活着就已经足够幸运,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已经占了很大便宜,所以不敢有其他非分之想。

孙毅的决定在组织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最后,中央考虑再三,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

但是,孙毅的的资历和威望毕竟不容忽视,毛主席还是授予了他中将军衔。同时,还授予其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并且孙毅是唯一一位在授衔时拒绝被授予上将军衔得到批准的开国将军。

十年震荡时期,孙毅也受到了不少的影响,被撤销了职务,以至好些年都没有工作。

这次浩劫过后,许多人都慢慢恢复了职位与名誉。孙毅也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但他却甘愿舍弃名利,主动向组织提出辞职,甚至三次弯腰恳求,组织被他的真诚和执拗所打动,只得同意他的请求。

但是孙毅虽然辞职了,也并不闲着,一心为民做力所能及之事。

街坊邻居遇到困难,他总会慷慨相助,而且还熟知北京各地,外人向他打探道路,他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出最近地那条。虽然家里有专车,但他从不允许家人私自动用,只把车用在周围邻居需要帮助的地方。孙毅的平易近人、开阔胸怀、谦逊朴素备受敬仰。

有次,孙毅突发脑溢血,在经过三天三夜的抢救之后,他才醒转,还没等休息几天,他又马不停蹄地为四周民众服务去了,在他心中,自己是共产党员,只要一刻是共产党员,就不能停止奋斗,要时刻为民服务。

朴素探访,卫兵不让其进门

孙毅虽然身为开国中将,军衔很高,战功卓著,深受爱戴。国家还专门为他配了辆车。但是孙毅为人简朴,几乎不坐车,平时都是步行。

有一回,孙毅出门去探访之前在部队的一个老战友。这个战友此时已经成为了领导级别的大人物。孙毅和平日里一样,一副质朴打扮,也没坐专车。当他来到部队门口的时候,一个卫兵过来拦下来他。

卫兵看着来人的衣着,像是个农民,便质问他的来意和身份。

孙毅自报家门,说是来看望老朋友的。卫兵虽然听说过孙毅将军的名号,但是不信眼前之人,觉得堂堂将军怎么可能连专车都没有呢,还朴素得像个平民百姓,自己的领导可不是随意就能见的。孙毅好说歹说,卫兵仍然不让他进去。

就在两人僵持之际,孙毅的老战友正好出来巡视。看到被拦在门口的孙毅,立刻过来将他恭敬地请了进去。还把卫兵训斥了一顿,孙毅大将军你们也敢拦着不让进!卫兵还感到奇怪,还真是孙毅将军啊,不过他怎么没有专车呢,还打扮得这么低调。

其实,孙毅心里也清楚,自己平时这样的穿着和行动确实容易引起误会,不过他依旧我行我素,始终保持着朴素的作风。

孙毅的儿子在河北省某个县城的武装部队服役,有一次,孙毅想去看望儿子,司机本来想开车送他,但被他拒绝了。孙毅穿着平时的粗布衣衫,自己坐了辆公交车前往。到了目的地后,便随便找了个便宜的小旅馆入住。

由于去部队看望儿子需要提出申请,所以该部队领导知道孙毅将军要来,他立马派部下去接孙毅。但是他们找遍了县城里的各大宾馆,也没看到孙毅的身影。经过几番查找,才终于在一个简陋的小旅馆里发现了他。

领导请他去住早已准备好的宾馆,但孙毅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表示:自己只是来看望儿子的,看完就回去。自己的私事,用不着住宾馆,而且住宾馆花的是国家的钱,他不想占国家的便宜。

领导再三劝说,孙毅还是不为所动。最后在这个破败的小旅馆里住了几天。

特许留胡,成首位百岁将军

孙毅在部队的时候,因为蓄胡而出名,人送外号“孙胡子”。而他也是极少数被中央破例准许留胡的将军。

1925年,孙毅21岁,作战负伤后生了场大病,卧床休养了两个月。痊愈过后,因为营养不良,脸显得凹陷瘦长,朋友便劝他留留,这样看起来文艺英俊。孙毅便从那时起开始蓄胡,这胡子一留就是十八年。

孙毅加入中共红军后,有次在路上巡视时,恰好碰到骑马而来的总司令朱德和军委参谋长刘伯承。当他停下向两位首长敬礼时,脸上的胡子立刻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朱德质问孙毅:“你为什么留着这胡子?”

孙毅答道:"人遇到危难时,身上的油跑了,肉掉了,就这胡子不跑,还一个劲往上长。这胡子义气,像是人的精气神,剃不得!"

朱德听后,觉得幽默又十分有道理,还让孙毅把这胡子留好了,若是有人有意见,就说是朱德和毛主席破例让他留的。

有一次,孙毅所在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举行文艺汇演,话报剧《活捉敌师长》缺一位有胡子的演员。当时他们找遍了学校,发现只有孙毅留着胡子,便让他登台表演。演出大获成功。导演赵品三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千万别剃掉胡子,下次演节目还要找你!”

孙毅也不知道是不是当了真,在那之后再也没有剃胡子,留了一辈子。

1955年,孙毅被特许蓄胡接受军衔。

1993年孙毅90岁生日时,迟浩田上将交给孙毅一个任务,希望他成为全国首个百岁将军。这个任务,孙毅圆满完成了。直到2003年7月5日,戎马一生的孙毅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结语:

孙毅将军胸怀广阔、乐观豁达,能在功成名就之时舍弃名利,安度日常,即使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不骄不躁、朴实无华的作风,贯彻为民服务的宗旨,他淡泊名利、低调谦虚、从容大度的可贵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