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水产养殖加工研究进展(国内版 | 11月)

近日,多项关于水产品养殖、加工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布,涵盖种质资源保护、鱼糜品质改良、水产养殖优化、三文鱼贮藏等相关技术创新。这些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提升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性,为推动水产行业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 《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分析》
  • 《不同市售即食海参营养品质差异分析》
  • 《超声波协同过氧化氢对鲍鱼减菌及品质的影响》
  • 《动物性、植物性蛋白与鱼糜混合凝胶品质研究进展》
  • 《仿刺参绿色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与思考》
  • 《海带全粉对鲢鱼糜凝胶理化、流变特性及蛋白结构的影响》
  • 《基于气候变化因子的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
  • 《基于深度学习的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测》
  • 《甲壳类水产品致敏原及特异性免疫制品的研究进展》
  • 《蓝光超声协同杀菌对三文鱼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 《前处理方式对空气炸制鱼饼中AGEs生成的影响》
  • 《太平洋牡蛎活体冷藏过程中脂质及挥发性物质变化》
  • 《沿黄省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 《猪肉与鱼糜复合肉圆制备工艺优化》

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分析

论文来源:

期刊:食品工业科技

出版年/期:2025年,第46卷,第4期

作者:马园、郭全友、郑尧、孙威博、杨柳、宋晓燕

研究问题:

本文探讨了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的食用品质差异,重点分析了不同品种大黄鱼的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以期为后续良种选育和高质加工提供参考。

主要贡献:

营养成分差异: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大黄鱼的基本营养成分存在差异,其中“富发1号”大黄鱼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而“浙江传统品种”大黄鱼的粗脂肪含量最低,仅为2.77%。

肌肉结构分析:肌纤维密度的分析表明,“甬岱1号”大黄鱼的肌纤维密度最高,是“宁德传统品种”大黄鱼的1.43倍。不同品种大黄鱼的肌纤维横截面积排序为“浙江传统品种” > “宁德传统品种” > “富发1号” > “东海1号” > “甬岱1号”。

蛋白质含量分析:研究还发现“富发1号”大黄鱼的肌肉中盐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东海1号”的1.29倍,水溶性蛋白含量在58.72~74.85mg/g之间。

氨基酸分析:大黄鱼的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含量均高于WHO/FAO标准。

电泳结果:凝胶电泳分析表明,不同品种大黄鱼的肌肉蛋白分子量分布无显著差异。

该研究从食品原料学的角度系统分析了不同品种养殖大黄鱼的肌肉结构及蛋白组成差异,提供了有关良种选育和高质加工的重要参考。

不同市售即食海参营养品质差异分析

论文来源:

期刊:现代食品科技

出版年/期:2024年,第40卷,第11期

作者:傅志宇、李龙、于笛、方梓蓥、刘煜珺、林姝含、李双双、郑杰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了市售六种即食海参的营养品质差异,分析了其水分、蛋白质、胶原蛋白、脂肪酸、氨基酸组成等指标,并评估了其滋味特征、微观结构、热稳定性以及全质构特性。

主要贡献:

营养成分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即食海参在水分、粗蛋白、灰分、总糖、胶原蛋白和皂苷等营养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水分含量为75.42%~94.68%,粗蛋白含量为55.77%~69.91%,胶原蛋白含量为22.00%~30.18%。

脂肪酸与氨基酸:即食海参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2.2822.65 mg/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9414.05 mg/g。氨基酸总含量为54.83~65.38 g/100 g,其中甘氨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丰富。

滋味与感官评价:电子舌分析表明,不同海参样品在滋味特征上有显著差异,S2、S3、S4和S5的滋味特征较为接近。感官评分方面,S1的评分最高(82.4分),S3的评分最低(74.3分),整体感官可接受。

微观结构与热稳定性:六种海参在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方面差异较大,其中S1的热稳定性最佳。弹性、内聚性和回复性等物理特性在不同样品间差异显著。

相关性分析:偏最小二乘法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滋味特征与酸味、涩味、苦味回味等呈显著正相关,口感特性与弹性、内聚性等也呈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为即食海参产品的开发、品质分级以及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改善海参产品的营养质量和感官体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超声波协同过氧化氢对鲍鱼减菌及品质的影响

论文来源:

期刊:食品工业科技

出版年/期:2024年

作者:田晏、游舒怡、张怡、曾红亮

研究问题:

本文探讨了超声波协同过氧化氢对鲍鱼减菌及其品质的影响,旨在优化鲍鱼的减菌处理工艺,并分析该处理对鲍鱼品质的影响。

主要贡献:

减菌效果优化: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超声波协同过氧化氢的减菌工艺,确定了最佳条件为过氧化氢质量浓度1.5 g/L、超声时间4分钟、超声功率400W,此条件下鲍鱼的减菌率达到了97.92%。

鲍鱼品质分析:减菌处理后,鲍鱼的亮度(L*)显著升高,且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鲍鱼的香气发生了变化,腥味明显减弱。

感官分析: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W1S、W2S和W1W传感器的响应值显著下降,表明超声波协同过氧化氢处理能够有效改善鲍鱼的感官品质,减轻腥味。

适用性与效果:该研究表明,超声波协同过氧化氢减菌是一种有效且适用于鲍鱼减菌的预处理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为鲍鱼的减菌和品质改善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方法,并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实用的技术参考。

动物性、植物性蛋白与鱼糜混合凝胶品质研究进展

论文来源:

期刊:食品工业科技

出版年/期:2025年,第46卷,第2期

作者:张馨月、耿文豪、田苗苗、梁欣、李欣蓉、范馨茹、赵前程

研究问题:

本文综述了动物性、植物性蛋白与鱼糜混合凝胶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蛋白质如何通过改善蛋白交联和抑制蛋白酶活性来提升鱼糜的凝胶特性、保水能力和微观结构。

主要贡献:

鱼糜凝胶特性:研究表明,鱼糜制品的凝胶特性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传统鱼糜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均衡膳食和感官特性的需求,因此,混合鱼糜制品的开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的作用:通过促进蛋白间的交联,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分别改善了鱼糜的凝胶性能、保水能力以及微观结构。

研究进展总结:本文对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如何通过不同机制提高鱼糜凝胶品质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当前混合鱼糜制品在感官品质差和改性机制不明确等方面存在的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本文为新型鱼糜的开发和凝胶特性改良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指导意见。

该研究为鱼糜制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在混合蛋白凝胶特性的优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仿刺参绿色饲料添加剂研究现状与思考

论文来源:

期刊:水产科学

出版年/期:2024年11月,第43卷,第6期

作者:赵振军、叶博、董颖、王旭达、王笑月、刘丹妮、刘桂林、张乾、曹琛、高学文、李梦遥、李石磊

研究问题:

本文综述了仿刺参养殖中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不同种类的绿色添加剂如何改善仿刺参养殖的健康性和生产效益,为推动仿刺参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主要贡献:

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定义与特性:绿色饲料添加剂是少量或微量添加于水产动物饲料中,具有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力、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环境等作用,并且确保水产品的安全性(无药物残留)。

中草药的应用:研究表明,中草药作为水产动物饲料添加剂具有显著的抗病性和抗应激性,能够改善水产动物的摄食能力,促进其生长,并提升水产品质量。

多种添加剂的研究进展:文章总结了9种绿色添加剂(如中草药、寡糖、多糖、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等)在仿刺参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指出这些添加剂不仅改善了仿刺参的生长和免疫能力,还有效减少了疾病发生,如腐皮综合征。

研究现状与挑战:尽管绿色饲料添加剂在仿刺参养殖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感官品质差、改性机制不明确等。

本研究为仿刺参养殖中绿色饲料添加剂的合理加工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进一步提高仿刺参养殖产业的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海带全粉对鲢鱼糜凝胶理化、流变特性及蛋白结构的影响

论文来源:

期刊:食品工业科技

出版年/期:2025年,第46卷,第4期

作者:周凤超、江文婷、田韩、罗维、张晓兰、王佳祯、梁杰、项雷文、汪少芸、蔡茜茜、吴其明、林鸿来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了海带全粉(Laminaria japonica powder,LJP)对鲢鱼糜凝胶理化特性、流变特性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旨在提高鱼糜凝胶的品质,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能。

主要贡献:

海带全粉的添加量:研究通过向鲢鱼鱼糜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2%~10%)的海带全粉,分析了其对凝胶强度、质构、持水性、流变特性、化学作用力、肌原纤维蛋白(MP)二级结构、色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凝胶特性改善:海带全粉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硬度和持水性。随着海带全粉添加量的增加,这些指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添加8%时达到了最大值,而10%时则显著下降。

内在机制:研究还探讨了海带全粉改善鱼糜凝胶品质的内在原因,分析了其对鱼糜凝胶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海带全粉的添加改善了鱼糜的流变特性,使其在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增强,同时微观结构的观察显示,添加海带全粉后的凝胶表现出更好的均匀性和组织结构。

本研究为海带全粉在鱼糜产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鱼糜凝胶的品质改良和新型食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基于气候变化因子的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

论文来源:

期刊:南方水产科学

出版年/期:2024年12月,第20卷,第6期

作者:杨诗玉、冯佶、李亚楠、朱江峰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了气候变化因子对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资源评估的影响,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长鳍金枪鱼种群的动态,并将气候变化因子纳入资源评估模型中。

主要贡献:

模型建立与气候变化因子引入:在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评估模型JABBA中引入了气候变化因子(印度洋偶极子(IOD)和马登-朱利安振荡(MJO)指数),并构建了6种考虑气候变化的资源评估模型。

气候因子对资源评估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因子对模型的拟合精度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考虑IOD影响的模型拟合精度较高。

资源状态分析:根据不同模型的评估结果,考虑IOD因子的模型显示长鳍金枪鱼资源状况较好,而考虑MJO因子的模型则显示资源状况处于资源型过度捕捞。

r和K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因子对种群内禀增长率(r)的直接影响有限,但环境因子MJO对环境容纳量(K)具有负面影响。

未来的可持续捕捞策略:该研究强调了在长鳍金枪鱼资源评估中考虑气候变化因子的重要性,并验证了环境因子模型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种群动态,为未来大洋性鱼类种群资源评估和可持续捕捞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为大洋性鱼类资源的评估和可持续捕捞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强调了气候变化因素在渔业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对长鳍金枪鱼等洄游性物种的影响。

基于深度学习的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测

论文来源:

期刊:水产学报

出版年/期:2024年12月,第20卷,第6期

作者:解明阳、柳彬、陈新军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特别是U-Net模型,进行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测,旨在提高渔场预测的精度和稳定性,以更好地支持渔业生产决策。

主要贡献:

模型构建与应用:通过采用U-Net模型,本文构建了基于海表面温度(SST)的柔鱼渔场预测模型,针对1998—2019年每年7—11月的柔鱼渔场进行了预测。

模型评估: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验证集的准确率为86.7%,训练集准确率为89.7%,测试集(2020年)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为87.2%、0.91、0.87和0.89。

实际应用效果:实际渔获量数据与预测的渔场范围基本匹配,表明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表现良好,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气候事件分析:研究分析了气候事件对渔场预测的影响,发现厄尔尼诺事件下,渔场的纬度向南偏移,而拉尼娜事件则相反。

深度学习模型的优势:研究表明,U-Net模型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的气候数据,提高渔场预测模型的精度,适应气候变化对渔场分布的影响。

该研究为柔鱼渔场预测提供了新的深度学习方法,突破了传统预测方法的局限,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通过提高预测精度和模型的稳定性,能够为渔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决策支持,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时。

甲壳类水产品致敏原及特异性免疫制品的研究进展

论文来源:

期刊:食品工业科技

出版年/期:2025年,第46卷,第1期

作者:李梦思、夏菲、刘庆梅、黄苏杰、卢艺彬、桓霏、刘萌、刘翼翔、刘光明

研究问题:

本文综述了甲壳类水产品(如虾、蟹等)中的致敏原及其特异性免疫制品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这些致敏原对过敏体质人群的影响,以及相关免疫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主要贡献:

致敏原的研究进展:甲壳类水产品中存在多种致敏原,主要包括肌动蛋白、甲壳素等蛋白质成分,这些致敏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特别是在过敏体质人群中。

免疫制品的研发:研究发现,针对甲壳类水产品致敏原开发的特异性免疫制品,如过敏疫苗和抗体疗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过敏原的检测方法:文章总结了目前用于检测水产品过敏原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基于抗体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减少过敏反应的技术:介绍了非热处理技术,如酶解法和高压处理法,这些技术有助于降低水产品的致敏性,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未来研究方向:本文强调了如何进一步提高甲壳类水产品加工技术的有效性,减少其过敏性,并提出了未来在个体化免疫治疗和水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方向。

该研究为甲壳类水产品的安全性评估和免疫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蓝光超声协同杀菌对三文鱼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论文来源:

期刊:食品科学

出版年/期:2024年

作者:闫寒、宋慕波、商飞飞、段振华、苏金婵、何坤录、刘英健

研究问题:

本文探讨了蓝光超声协同杀菌技术对三文鱼在贮藏期内的品质影响,旨在为延长三文鱼贮藏期、提高其保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贡献:

研究方法:三文鱼在蓝光(30W-120分钟)和超声波(0-30分钟)协同处理下进行了研究,评估了不同贮藏时间(0、3、6、9、12天)对三文鱼品质的影响。

杀菌效果:研究发现,蓝光和超声波协同处理对三文鱼的腐败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有效延缓了脂肪氧化和蛋白质分解过程。

质构与感官分析:蓝光超声协同处理对三文鱼的色泽、感官评价和质构变化影响较小,表现出了良好的保鲜效果。

最佳处理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蓝光(30W,120分钟)与超声波(30分钟)联合处理对三文鱼的保鲜效果最为显著。

应用前景:该研究为蓝光超声协同技术在水产品贮藏期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为三文鱼等水产品的贮藏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尤其是蓝光超声协同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水产品的质量和延长其货架期,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前处理方式对空气炸制鱼饼中AGEs生成的影响

论文来源:

期刊:食品科学

出版年/期:2024年

作者:武润琳、秦瑞珂、荣建华、贾才华、熊善柏、刘茹

研究问题:

本文探讨了不同前处理方式对空气炸制鱼饼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生成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预油炸、预油炸+冷冻贮藏和裹糊预油炸三种前处理方式对三文鱼鱼饼中AGEs的生成及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主要贡献:

前处理方式与AGEs生成: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预油炸和预油炸+冷冻贮藏处理显著提高了鱼饼表层的油脂吸收,进而加速了美拉德反应和油脂氧化反应,促进了鱼饼中AGEs的生成,特别是羧甲基赖氨酸(CML)的含量增加了120%~151%。

裹糊预油炸的效果:裹糊预油炸处理则有效减少了鱼饼表层和内层的油脂吸收及水分散失,并通过减少油脂氧化和美拉德反应,减少了AGEs的生成,其中羧乙基赖氨酸(CEL)含量降低了59.32%。

AGEs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油脂氧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与AGEs的生成具有显著正相关,且油脂氧化与AGEs的关系最为密切。

应用价值:该研究为空气炸制鱼饼的生产工艺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特别是裹糊预油炸处理在控制AGEs生成和改善鱼饼品质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本研究为减少油炸食品中AGEs等有害物质的生成提供了新思路,尤其是对家庭烹饪和工业化生产中的鱼饼等食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改进加工工艺,保障食品的健康性。

太平洋牡蛎活体冷藏过程中脂质及挥发性物质变化

论文来源:

期刊:肉类研究

出版年/期:2024年,第38卷,第10期

作者:李彤彤、赵玲、王善宇、刘淇、曹荣

研究问题:

本文探讨了太平洋牡蛎在冷链贮运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重点分析了活体牡蛎在4℃冷藏过程中的存活率、脂质组分、氧化程度及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主要贡献:

牡蛎的抗逆性:研究发现,太平洋牡蛎在低温贮藏下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在冷藏6天后存活率仍然保持在85%以上。

脂质变化:冷藏过程中,牡蛎的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逐渐下降,而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则有所上升。

脂肪酸组成:在游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上升,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下降。

挥发性物质变化: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辛烯-3-醇、3-甲基丁醛、1-辛烯-3-酮的相对含量增加,而(E)-2-戊烯醛、(E)-2-己烯醛、(E)-2-庚烯醛、庚醛、3-辛酮的相对含量明显减少,这些变化可能是导致牡蛎风味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亚油酸、亚麻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密切相关,暗示多不饱和脂肪酸在牡蛎贮藏过程中的风味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该研究为低温条件下太平洋牡蛎的贮藏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尤其是在控制脂质氧化和挥发性物质变化方面,为牡蛎的风味保持和品质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沿黄省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来源:

期刊:水产学杂志

出版年/期:2024年,第5期

作者:董传举、王于杰、李学军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了沿黄省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现状,并提出了改善措施。探讨了保护区的空间分布、类型、保护物种和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旨在为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主要贡献:

建设现状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本文梳理了沿黄省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基本建设现状,发现保护区在数量和面积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特别是在主要保护对象的分类保护上存在失衡现象。

问题指出:文章指出,现有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保护对象分级保护失衡,保护区划定不均衡;特别保护期与禁渔期时间冲突;管理和保障不足;法规制度不健全等。

对策建议: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以下对策:合理分配保护力度,进一步规范保护区的申报、划分和调整程序;加强特别保护期与禁渔期制度的有效衔接;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同时提升科技支撑和保障管理。

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沿黄省区水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强调了保护区在水产养殖和遗传改良中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为沿黄省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特别是在资源保护、管理、法规建设和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和实践价值。

猪肉与鱼糜复合肉圆制备工艺优化

论文来源:

期刊:肉类研究

出版年/期:2024年,第38卷,第10期

作者:苏兆新、高汉朴、刘婷、熊善柏

研究问题:

本文研究了猪肉与鱼糜复合肉圆的制备工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猪肉形状、盐斩时间、水煮温度和水煮时间等因素对复合肉圆品质的影响,旨在确定最佳加工工艺。

主要贡献:

工艺因素分析:研究考察了猪瘦肉形状、盐斩时间、水煮温度和水煮时间等因素对复合肉圆的穿刺特性、质地、色度值、持水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复合肉圆品质的影响显著(P < 0.05)。

最佳工艺优化:当猪瘦肉为条状、盐斩时间为4分钟、水煮温度为86℃、水煮时间为40分钟时,复合肉圆的各项指标较好。通过响应面优化,最佳工艺参数为:水煮温度89℃、水煮时间44分钟、盐斩时间3分钟,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复合肉圆硬度和弹性分别达到4,324.25g和0.852,质地优良。

优化方法:采用响应面法对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肉圆的硬度、弹性等品质指标,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为猪肉与鱼糜复合肉圆的加工工艺提供了优化方案,特别是在提高复合肉圆的质地和感官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为类似产品的生产工艺改进提供了参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