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如果一个人对钱财和物品过于看重,当用的不用,该花的不花,可以给别人的舍不得给,人情来往只进不出。这种吝啬的人被称之为皮筲箕。
皮筲箕、皮筲箕、圆簸箕
比如,说别人的时候,说“他就是皮筲箕一个”,当面责怪人时说“你真是一个皮筲箕”。
背地里说别人的皮筲箕,是一种贬损,听不到也就算了,老话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如果当面说人家是皮筲箕,人家的心里就很难受,免不了起争执,甚至对骂起来。
皮筲箕是吝啬,或者说,是对钱财和物品很小气的代名词。这个名称在现在的农村,仍然经常听到。现在很多农村民众搬到城里定居,在城里居民区,也经常听到这个名词。
记得小时候,每当梅子熟了的时候,因为我们村里梅子树很少,我们兄弟要到十多里地的山上去摘杨梅,回来的时候,挑着满满的两大篓。进村的时候,见者有份,让碰到的人尝尝,回到家里两个篓子的杨梅去掉了一小半。
进门后,父母拿着碗装着杨梅,给左邻右舍的人家,每户一碗,最后,两篓杨梅就剩一小半篓了。
辛苦了一天,来回几十里,摘回来的杨梅最后只剩一小半篓,心里自然有怨气,免不了嘴上要抱怨几句。父母就会安慰说,“你们不能做皮筲箕哦”,听到这话,我们的抱怨也就停止了。
在我们村里,不管是家里果树结的果实,还是从山上摘回来的果实,大多数的人都会给左右邻居分享,美其名曰“众人吃了众人香,个人吃了个肚装”,好的东西就要舍得与人分享,这就是农家人的淳朴。
我们家里也经常接到别人家送来的杨梅和时鲜水果,还有各种刚出来的蔬菜等。你舍得,别人也舍得,你对别人小气,别人也对你小气。
筲箕
我们村也有个别很小气的人家,从山上摘杨梅或其他野果回来,进村的时候,为了不让别人看见,脱下上衣,把篓子罩住,还有的用草和树叶遮掩住。
实际上,这样做是藏不住的,越藏越让人怀疑,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罢了。村里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你是在有意掩藏什么东西,不愿与人分享。人家当面不好揭穿,等你走远后,就会说一句“皮筲箕!”。
在农村,家庭之间相互借东西很正常,比如,红白喜事借八仙桌和凳、餐具等,农忙时节借农具、借其他工具等。有的人家非常慷慨,没二话说,让人拿走;有的人家则不愿外借,村里人私下就称这种人为“皮筲箕”。
那么皮筲箕是什么东西呢?
皮筲箕
农村有一种生活用具,叫筲箕,用竹篾编织而成,类似于撮箕,只是没有把子。有的地方把撮箕叫簸箕,类似于簸箕。
我们家乡撮箕不是簸箕,撮箕一面敞口,用细条竹篾编织,竹篾之间有一定缝隙。是用来装比较脏的东西,比如带土的红薯、土豆、猪草、垃圾、泥土等,甚至还可用来装衣服到河里洗,可能用来捞小鱼虾等,用途最多。
簸箕是圆形的用具,分中小型和大型,由宽而薄的竹篾编织而成,做工比较精致,没有缝隙,用来播米,就是当米和糠混合在一起时,用这种工具把糠播出去,米留在簸箕内。大型的簸箕用来晒干菜,过年时用来做年糕和糍粑。
圆簸箕
筲箕类似撮箕的形状,也是细条竹篾编织,有缝隙。筲箕主要用来装干净的物品,主要用来装食物,如红白喜事时用大筲箕装米饭,过年打糍粑时,用来装糯米饭等。小筲箕用来装粗米、豆类,还用来淘米,沥干水泡的米(磨成米粉后做汤圆之类),也用来装洗好的菜,装煮熟的红薯之类。
皮筲箕的做工,类似于圆形的簸箕,也是用宽而薄的竹篾编织,做工比较精致,没有任何缝隙。主要用来装粉末状的食品原料和其他物品,比如,米粉、面粉、豆粉、红薯粉,以及其他杂食粉等,还可装小米、碎米、米糠等。
筲箕和皮筲箕的区别是,用筲箕装面粉之类的粉末状物品和细小颗粒物品,要从缝隙中漏出来,就是装小米也会漏掉一部分。皮筲箕则丝毫不漏。
相传,皮筲箕之名的来源,主要是制作的原料不同,最早是用楠竹笋皮做成,所以叫皮筲箕。现在我家乡还有人做这种皮筲箕。后来人们发现这种笋皮做的皮筲箕不赖用,而且比较小,不太实用,于是改进了工艺,用竹篾编织,其名依然叫皮筲箕。
皮筲箕
农村还运用制作皮筲箕工艺,用来制作箩筐,为了区别一般的箩筐,把这种箩筐称为皮箩。一般箩筐是没有盖子的,皮箩是有盖子的。
市场上较早出现,替代竹篾皮筲箕,是用铁皮做的皮筲箕,时间应该是明清时期,民间简称为铁筲箕。有一些地方把吝啬之人的皮筲箕,改称为铁筲箕,其吝啬的程度更进了一步,其乏损的程度也更加深一层。
现在市场上用塑料制作的筲箕,农村称为塑料皮筲箕,但是,农村民众装食品的时候,大多还是喜欢用竹篾皮筲箕,环保卫生,用起来也放心。塑料皮筲箕只能用于装一些非食品的东西。
过去农村把吝啬之一比喻为皮筲箕,主要是根据皮筲箕的特性来说的。皮筲箕的特性就是装东西的时候,不漏分毫,只进不出。这样的比喻很贬损人,但也比较形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