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两名乞丐步行千里到军司令部,刘伯承:原来你们还活着

1937年7月月中旬的一天,两个衣着褴褛的乞丐走进镇原县,他们一进来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因为与其说这是两个长途乞讨的乞丐,倒不如说这是两具随时会散架的骨头。

或许是因为久经过黄沙烈日炙烤折磨的缘故,这两个人的皮肤异常黝黑,枯瘦的手臂和小腿插在干瘪到几乎快成一张纸的躯干上,远看就像一丛挂满破布的无叶灌木,似乎只要一阵风吹来,就能把他们吹散架了。

这两名乞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凭着木棍撑到了镇原城援西军司令部。

看到不远处拄着木棍慢慢走来的乞丐,守在门口的警卫兵稍微愣神了一下,便上前问道:“这里是红军司令部,你们二位是有什么事吗?”

或许是久未饮水的缘故,他的声音嘶哑且含混不清,他说:“请你赶紧通报里面,我们有事情找首长。”

一听是西征军的人,警卫员赶忙将他们扶到路边,然后进去通报。

当时在镇原驻扎的红军首长是刘伯承,一听到“西征军”这三个字,他立马冲了出去亲自迎接,当他看到路边那两个已经被得完全没了人形的“乞丐”时,仅余的右眼里涌满了泪水,他摘下眼镜,擦试着镜片上的一层汨雾,忍不住流下了两行热泪。

“首长,我们回来了!”

看到刘伯承,那两个人挣扎着想站起来,可因一路受尽折磨,他们不仅没成功站起来,还差点摔倒下去,还是刘伯承眼疾手快赶紧把他们扶住。

抓着两个人瘦到只有骨头的手,刘伯承既感慨又心疼地说:“活着回来就好,活着回来就好,不容易啊!”

那么,这两名“乞丐”模样的人究竟是谁?他们有何特殊身份,为何会受刘伯承的亲切招待?

其实,这两名乞丐模样的人,分别是西征红军的肖永银和陈明义。至于他们为何会如此潦草打扮,故事得从1930年说起。

英勇作战的司号长

河南新县出生的肖永银,骨子里天生带着河南人朴实的基因,只要是给他的任务,不管条件再艰苦,都能顺利完成。

1930年春,年仅13岁的他为了躲避迫害,逃进了新县小集镇檀树岗村,正碰上红四方面军招兵,当时一心想活命的他并不懂什么是兵,只想着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于是便钻到人群里报了名。

起初负责报名的军官看他年纪太小,而且身体也比同龄人要瘦小,并不同意。但肖永银哪敢放弃这么好的机会,便跟那个军官软磨硬泡,一直到他穿上崭新的军装坐在军营里。

有了归处后,肖永银便开始安心当兵,不同于大人的身强体壮,小孩子的训练也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他学得快,不仅跟教官学,有时候大人军训时,他也会跟着在旁边偷偷比划。

或许正是平时学得多的缘故,等真上战场杀敌的时候,肖永银表现得非常英勇。虽然他当时还是一个孩子,但每次和敌人搏杀,其眉眼间的凌厉反倒更小一个成年人,没多久就立下了战功。

凭着他那股为活命而拼命的劲头,短短三年功夫,他就已经从一个普通小兵变成能指挥两个连的排级司号长。

1935年,红四方面军放弃了川陕根据地,决定向川西北进军,但是在转移途中被非国民党嫡系的川军给盯上了,并始终尾随不放。为了阻击这支川军,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收到命令,在江油西边的大岗山阻击敌人。

虽然凭借地形,红军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占据优势的,但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随着战斗时间的延长,双方装备和数量的差距让红军逐渐失去优势,再加上当时候后勤补给严重不足,仗打了一个多星期,我方损失惨重。

眼看着再打下去,三十三团难保安全撤退,就在这时,川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气势汹汹地朝红军阵地攻来,不一会就来到了我军前沿,并即将攻破。

当时三十三团已经牺牲了大多数营长和连长们,已经到了无兵可用的紧要关头,于是团长张昌厚决定亲自上阵,就在他这边刚把枪装好时,肖永银跑过来说:“团长我有办法把敌人打下去!”

原来,刚才正在吹号指挥的肖永银发现团里的营、连长基本上都牺牲了,便想到团长这边肯定分身乏术,于是便过来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

看这个小伙子,张昌厚没有作声,虽然这个小干部平时有排级在身,把号兵管理得不错的,但是正儿八经地指挥作战和吹号不同,稍有不慎,不仅随行作战的部下会遭遇灭顶之灾,甚至连战局也有可能被颠覆。

见团长迟迟不开口,肖永银有些急了,虽然他清楚团长是担心自己会失败,但做这个决定前,他心中已经有了计划,一定能帮三十三团挽回颓势。只见他发誓道:“我发誓,只要我打不下去,你就把我的头给砍了,我真的能打!”

此话刚落,张昌厚正好看到自己的一个战士被打倒在地,他眉头一皱,然后大手一挥:“好!我信你这次,现在给你两个连,我命令你把敌人给打下去!”

“保证完成任务!”敬了一个军礼,然后肖永银就急冲冲地带着人跑下去。

后来正如肖永银所说的那样,他带着队伍从侧面攻去,直接把敌人给打得措手不及,日军也被这只突如其来的武装小队给吓到了,阵脚顿时大乱。接着,肖永银趁乱急攻,对着敌人一路追。可突然,肖永银被敌人一枪打了一个对穿,伤口两头出血,没有防备的他直接就昏了过去。

一旁密切注视着这场战斗的张昌厚,赶忙组织身边的战士开始救援。

最终,因为肖永银指挥两个连发动突袭,为三十三团赢得了胜利。当时张昌厚就想:这孩子以后要是能好好培养,说不定能成大才呢。

也正是这个想法,后来他们要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原本肖永银要停在原地养伤的,但张昌厚舍不得,绕着担架转了一圈又一圈。

当时红四军军长许世友过来,看他一直盯着一个担架,便问发生了什么。看着昏迷不醒的肖永银,张昌厚只能叹着气,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

许世友也爱才,听他这个不舍那个不愿,当即笑着说:“这有什么的,喜欢就带着,就是抬担架也得给他抬过去。”

而肖永银也没辜负张昌厚的期望,他在长征途中醒了过来并慢慢恢复,甚至还参与了几场摆脱国民党军追杀的斗争。

悲情西征,历经千难终回部队

后来长征结束,所有红军部队分解重组,建立新的部队,肖永银被安排进了新建的西征军,开始人生中最艰难的5个月。

西征军也被称作西路军,担负着打通河西走廊的任务,当时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在西部盘踞多年的“马匪”。

1936年,肖永银时任西路军总指挥部警卫连排长,跟着大部队踏上了西征的道路。

尽管西征军从上到下的战士都异常英勇,但他们也只是一支孤军,而马匪”则是在当地形成家族势力的所有军阀集团,他们作为蒋介石的忠实盟友,发起了全面攻势。因为敌我实力悬殊过大,虽然战士们浴血奋战,多次重创马步芳集结的军阀部队,但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西征计划失败。

当时肖永银和同为老乡的陈明义,奉命带领一个28人的小队伍,护送西征军总指挥徐向前和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回陕北,向中央汇报有关情况。

从祁连山到延安的这条路上,有敌人的层层封锁,他们这些人想要一路冲过去,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于是为了确保安全,徐向前决定化整为零,将队伍完全拆散。

临行前,他将一封信交给肖永银,并交代道:“现在情况特殊,如果你们能先回到陕北,就将这封信交给党中央,并详细汇报相关情况。”

就这样,怀揣着信,肖永银和陈明义踏上回陕北找党中央的路,一路上他们受敌人追捕,在周旋中手腕被子弹打伤,也曾在不见天日的窑洞里待了半个月不敢出来,有时候甚至为了挨过饥饿要靠勒紧腰带才行。

而中共中央和中共军委在得知西征军陷入苦战后,火速于1937年3月下达紧急命令,要求陕北原四方面军部和陕北红军的三十二军、二十八军及骑兵团组成“援西军”,意在西进救援。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当刘伯承带着援西军尚在途中时,千里之外的西路军已然降下了悲壮且鲜红的幕布,因此未能成功援西。

鉴于西征军的战士会向东寻找组织,于是他们便按照党中央屯兵待命的指示,驻军镇原县,迎接西征军失散将士。他们在面向祁连山的几条路上开招待所、设收容站、插路标,全力搜寻和呼唤那些九死一生、衣衫褴褛的英雄们。

也正是如此,在得知援西军的存在后,肖永银二人全力奔赴,也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见到久违的亲人,这肖永银二人一直紧绷着的弦终于断了,纷纷哭了起来。

等到心情平复了一些后,肖永银一边抹着泪,一边摘下头上的破毡帽,从里面拿出一封信双手递过去,他说:“这是徐总指挥和陈主席的信,请首长转交给中央。”

“好的,我这就派人转交。”接过信封,刘伯承紧紧握着他们两个人的手,感动得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或许正是因为久经苦难中的见亲人缘故,刘伯承对肖永银二人分外关心,而肖永银也非常依赖这个初次相识的首长,随着部队医生和战友的照顾和关心,肖永银的身体慢慢渐好,很快就恢复了之前的状态。

受首长教导,屡上战场立战功

这年9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成立,肖永银被任命为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十四团的一名营长,并就此在刘伯承麾下战斗,和刘伯承建立了长达数十年的深厚友谊。

起初,刘伯承是将这个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当“儿子”看的,毕竟能从河西走廊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走出来,就代表了肖永银这个人的意志非常坚强,只要好好培养,一定能成为一个人物。

在平时交流中,刘伯承会时常跟肖永银分享自己的一些比较好用的战术,并指出肖永银在作战指挥方面的一些问题。而这次西征,也让肖永银发现自己太多不足,他在面对刘伯承的教诲时认真聆听,并细心改正。

后来肖永银在战场上对战术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刘伯承的影响,正如在抗日战争中,他表现出来的冷静奇袭,让刘伯承非常满意。

1938年冬,一支日军扫荡大队旁若无人地开进了宁晋县的大杨庄,因为是跟平时一样的例行“扫荡”任务,所以日军根本没当回事。但是那些日军怎么也没想到,这一夜他们将过得无比凄惨,因为在日军来之前,肖永银就已经带人把这附近的里里外外侦察了好几遍,就等着这天给他们来一个狠招,而今晚就是最佳的动手时间。

用树枝将计划又说了一遍后,肖永银开始让各个连长按照计划部署。

因为战斗最开始时,日军装备的精良程度是我方所不能比的,因此有些人担心如果日军迅速反应过来,进行反击会怎么办。

“反击也不怕,这一仗只会让小日本鬼子吃亏,我们稳赚不赔。”说完,肖永银便让几个连长安排,就突击队开枪,便往死里打。

而他这边则带着突击队另有安排,突击队共有十二个人,个个人高马大,武艺高强。他们一字排开,每个人分一把大刀、一支步枪、八枚手榴弹。因为天黑,为了区分敌我,肖永银还让他们一律左臂扎白布做标记。

做完这些之后,他对这些队员说:“在行动过程中要注意隐藏自己,只要摸着人就上刀,能砍,不能砍就炸,知道了就出发!”

话音刚落,这十二个人就跟猫一样静悄悄地溜进大杨庄。就在他们趁着月色杀人时,意外发现一处农户院里有门大炮,一个日本兵就抱着枪坐在旁边打盹,看样子应该是专门看守的人。

大炮对于当时的八路军战士们来讲还挺新鲜,虽然知道,但是会用的人却少之又少,因此突击队的队员们便想把这门大炮给抬回去。

这么一想,便有人静悄悄地来到这个日本兵后面,用大砍刀在他脖子底下用力一划,只见鲜血迸射,那个日本兵瞪着大眼倒在地上,很快就死了,然后几个人围着大炮开始转悠。不知道谁动了什么,大炮突然发出一声闷响,竟直挺挺地往前面发射了一发炮弹,直接把屋中熟睡中的日本兵给震醒了。

幸好突击队这边反应快,他们连忙扔手榴弹、点火,把敌人困在屋子里不敢出来。不一会儿,院子里就火光冲天,爆炸声四起。闻声,日本大队人马立刻向放着大炮的院子冲去。

肖永银在听说发现敌方一门大炮后,原本还想着歼灭日军的想法开始动摇,他赶紧转变战术,下令说:“歼灭日军计划改为掩护,确保大炮顺利运走。”

计划一更改,有的地方需要舍弃,有的地方要着重加派兵力支援,肖永银抓紧时间调配,来自不同方向的枪声和子弹,成功转移日军抢夺大炮的注意力。

在层层掩护之下,突击队员和二连战士们齐心协力,终于将大炮抬出了大杨村。和战士们不同,肖永银见多识广,一眼就看出这是一门专门用来摧毁坚固工事的门山炮,能直接在一尺厚的城门上开个洞。

“这可是一个好东西啊。”这么好的东西,难怪日军会专门派人看着。

说完,肖永银连忙让人把山炮拖到团部,团部又火速派人拖到旅部......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上,将士们最终把大炮拖进了太行山。

这一仗,让原本非常看不起八路军的侵华日军大为震惊,并称此是他们进入中国领土一来所遭受的最大耻辱。

作为从侵略者手中夺得的第一门大炮,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高兴得绕它转了十来多圈,最后还觉得不过瘾,在炮身上写下了“八路军在大杨庄战斗缴获日本之山炮”这一行大字。

师长刘伯承知道后,也在大炮旁边转悠了大半天,不仅全师通报表扬了肖永银所率领的团队,后来在回忆的时候,还赞叹这是“一次艺术的战斗”。

或许正是有刘伯承在背后“撑腰”的原因,肖永银在抗日战争中遇到了不少麻烦,但他个人却从来没有为此困扰。这倒不是他心大,而是刘伯承为不影响他的作战热情,往往会先处理好这些麻烦,然后再拎他“问罪”。

正是这样,肖永银在战场上的才能得以全部展现,他尽情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一直到新中国建立。本以为今后要安安稳稳建设国家,没想到后来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已经担任十二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的肖永银得知后,立刻申请加入抗美援朝的队伍。

当时很多将军都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身上还带着血气,对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都跃跃欲试。可在接收赴朝作战命令的那一天,除了肖永银,身边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接到了命令,这让他心里很难过。肖永银等到最后一刻,都没等来上司王近山那边传来让自己去朝鲜的命令,这让他倍感委屈,只好去求老首长刘伯承。

一进到刘伯承的办公室,肖永银就跟个孩子似地委屈起来:“首长你是了解我的,我跟你这么久,哪一次打仗没上过......我这次想赴朝作战,但之前跟王近山闹了矛盾,他一直不愿意给我下命令......”

听完这件事,刘伯承颇为同情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事我知道,你也受委屈了。”

听到首长理解自己,肖永银连忙拿出自己的“请战报告”,然后经刘伯承的批准,这才顺利赴朝作战。而他也知道,正是自己这位老首长的各种理解和照顾,他才能再一次奋战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刘伯承在晚年时很少与小辈们聊天谈话,唯一经常打交道的就是肖永银。在刘伯承最后这段晚年时光里,他就静静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住着,有时间看看报纸,听听广播。肖永银只要来北京办事,也必然会来拜访他。

后来在回忆这些事的时候,肖永银是这么说的,他说:“可以这么说,我的英勇是跟刘帅学的,战术也是如此,从红军时代开始。在跟他出生入死的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很多,比如我不会因为死而皱眉头。”

1986年刘伯承元帅的安然辞世时,肖永银小心翼翼地对着元帅的遗体再三鞠躬,轻声含泪地说自己来晚了,没有给元帅送行,然后扑在灵床前嚎啕大哭,以此传达着一个老兵对元帅的感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