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队装备真的很差?先进程度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

谈及八国联军对抗清军时,一般的观点是清军虽然勇敢却因武器不如敌人而屡次战败。这种认识大多将清军的失败归结于武器的滞后,然而对于清军当时的实际装备,我们会发现其实并不尽然。在1860年的八里桥战役中,清军面对英法联军的洋枪洋炮,虽然使用的是传统的大刀长矛,却最终陷入劣势。随后,清军认识到武器的关键性,开始有意识地加强部队的火器装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他在军事指挥方面被认为是一位奇才。他提倡“结硬阵,打呆仗”的战术,即让士兵在战场上迅速挖战壕,进入防御状态。这一战术在湘军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使得即便是以较少的兵力也能包围并歼灭对方。这让我们不禁要问,清军为何依然在使用大刀长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胜利?原因在于他们早期就已开始注意到武器的战略价值,湘军更是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

然而,为何我们印象中清军是一支技术滞后的军队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清军高层的奏折中,他们往往夸大对方武器的优势,而淡化自己武器的性能,以此来争取更多的军费。曾国藩等人之所以鲜有提及他们先进的火器装备,正是为了凸显指挥能力。这种“拥兵自重”的现象成为晚清清军在对外战争中逐渐失势的原因之一。

在清朝末期,兵工厂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军事工业。兵工厂仿制了国外先进枪械,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兵工厂、湖北枪炮厂等。然而,由于一些兵工厂在甲午战争前后才开始形成规模,每年只能生产有限数量的步枪,所以清军主要还是依赖进口的毛瑟步枪。在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有进口的毛瑟步枪,其中湖南巡抚聂士成所统帅的武毅军,就配备了德国制造的毛瑟步枪。在机械方面,清军的火力不可小觑,甚至在一次战斗中被八国联军缴获上百门机枪。

由此可见,晚清时期的清军在装备水平上并不逊色于当时的欧洲国家。然而,为何清朝末期的清军战斗力逐渐减弱,屡遭战败呢?首先,指挥官的水平相对较低,未能善用先进武器制定战术,导致整体作战战术的滞后。其次,军心不稳,正规军的腐败问题逐渐显现,类似于后来国军的状况。武器再先进,如果失去了民心和军心,仍难以在战场上取胜。这一点在八国联军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清朝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工业体系,许多军械厂开始仿制国外的先进武器。到了1900年,清朝已经能够生产足够数量的先进步枪,并且开始生产机枪和带复进装置的速射炮。虽然有些兵工厂在甲午战争前后才开始形成规模,但这是清军军工水平逐渐提升的体现。然而,一些将领仍然宣扬对方武器的优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清军装备的实际进步。

晚清时期的清军整体装备虽不能称为精良,但在亚洲和欧洲相比,其实并不逊色。然而,由于一系列原因,包括指挥官水平、军心稳定等,清军最终战败,印象中的清军却成为了一支技术滞后的军队。这种印象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实际情况,更受到清军内部自身宣传的影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