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目前对于中世纪的定义,是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5世纪这一千年的时间,欧洲大陆上正是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统治时期,而在中国始于隋、终于明。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所用最多的形容词就是“黑暗”,整整一千年的时间里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频繁的战争让大多数家庭破碎,平民的生活日益拮据;天主教思想的禁锢犹如牢笼,精神上的束缚不断折磨着欧洲人。君权神授之下,平民不仅要面对君主的压迫,还要接受教会的奴役,以至于这一千年欧洲的生产力都没有实质性的发展。
“教皇和主教在嘴上谴责情欲和欲望,实际上他们身上的每一个毛细血孔无不散发着这种气息。”
对于教会的压迫,人们悲愤、不满、指责,但只有零星的声音是能让人听到的,其余的大部分都是小声地在心中嘀咕,甚至连嘀咕都不敢,只能在心中暗暗咒骂他们,然后伴着夜色睡去,第二天还是满天星辰,再继续着不甘心的奴仆生活。
就当他们艰难生活的时候,殊不知一场灾难悄然降临,不分地位地施加于每个人身上,就像期望中的那样公平公正。
黑死病来袭
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其病毒原本存在于老鼠、虫骚等动物的体内,如果人体受到带有病毒的鼠骚叮咬,极易受到感染。而且呼吸道感染者的唾液中也会含有鼠疫耶尔森菌,飞沫传染途径便建立起来。因为患者身体上会出现紫绀,即皮肤因为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呈现青紫色,所以鼠疫又被形象地称之为黑死病。
奇怪的是黑死病起源于中亚地区,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是怎样跋山涉水传播到欧洲的呢?这一切要从天主教为维护统治而发起的东征说起。
天主教一直以来都是以“独裁者”的身份凌驾于西欧各国,纵使政权发生更迭,但其教会至上的地位不变,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毫不过分。可如此高高在上的教会也有阴沟里翻船的时候,一直遵奉为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到了对手伊斯兰教手中。
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带领教徒们征服了阿拉伯半岛,之后阿拉伯人大肆扩张,靠舍身取义的“圣战”精神蚕食了周边大部分地区,其中就有耶路撒冷。当天主教徒辛苦跋涉到“圣地”准备朝圣时,却发现前方早已设上了哨卡,朝圣之路被切断。天主教的信仰被他人强行粉碎,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1096年开始组织十字军开始了9次东征,黑死病便寄身在十字军中来到了欧洲。
黑死病在欧洲蔓延的初期,人们根本就没有在意,以为这只是一种少见的普通疾病,用普通的治疗方法就能够治愈,可结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
“鼻血是死亡的前兆;男人和女人先是在大腿内侧和腋下生出无名的肿块,有的像苹果和鸡蛋一样大……肿块从这两处地方蔓延到全身;然后出现黑色斑点,尤其是手臂和大腿上,密密麻麻;几乎所有出现症状的人三日内必死,侥幸活着的人聚集到安全的房子里,把自己关起来,小心翼翼地苟活。”
短短数月,不计其数的人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异样,肢体变得麻木、身上出现了大小不一的肿块斑点、甚至不经意间就会流出鼻血。似乎这种疾病还能传染,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也难逃魔爪,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刻不容缓。
“捕鼠人”的抗争
“捕鼠人”是形容词,指对抗黑死病的人,他们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做了无数的尝试。
放血疗法当时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十分模糊,只直到人体中流淌的是血液,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血液的病变,再加上外科手术已经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颇有效果,所以不少医生认为放血是治疗黑死病最好的办法,将病变的血液排出体外,患者就能获得健康。
放血工具十分简单,无非就是些手术刀、镊子、剪刀,所有能够放出血液的地方像胳膊、大腿、头部、甚至动脉经过的颈部都是合理的放血选择。
经过如此粗暴的治疗,黑死病并没有解决,反倒因出血过多死亡的大有人在,甚至医生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之后也感染上了黑死病。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只能宣布放血疗法无效。
隔离法这里所说的隔离法有两种。
一种是待在家中:不论感染者还是未感染者,为了自身和他人的考虑,不在出门。感染者不能外出,病毒就不能传播到外界,自然不会感染其他人;未感染者不外出,就极大可能地不接触到病毒,从而不会受到感染。
一种是身穿特制服装:有一个职业在病毒肆虐的时期更要与人接触,他们就是医生。为了防止被感染,专门制作了一套服装,大沿礼帽、鸟喙头套、披肩长袍、皮质手套、手中还要拿一根木棍。这样的形象虽然有些恐怖,但是当时能够制作出的最安全的服装。皮质材料有很好的防水作用,飞沫不会接触到皮肤;头套上长长的鸟喙塞满了药材和香料,来隔绝空气中的病毒;木棍可以用来检查患者,不会产生皮肤接触。
祈祷法这是在所有方法都无用之后,人们为了得到心灵安慰采取的无奈之举,惶恐已久必须要找到精神的寄托,不然会陷入绝望的境地。在疾病泛滥的时候,束手无策的人纷纷掏出圣经,对着天主和圣母玛丽亚的雕像祈祷。虽然整个过程庄重肃穆,但不难体会到信徒们心中的绝望。
种种尝试并未奏效,疾病仍然蔓延,近三分之二的欧洲人在这场灾难中丧命。就在病毒猖獗人类无望的时候,黑死病却消失了,就如同春天到来,严寒逝去一般,但当时欧洲并未研制出医治黑死病的特效药物。
“捕鼠人”的传承——耶尔森
十九世纪90年代,清王朝爆发了黑死病,一时间人心惶惶。
当时的耶尔森还是一名年轻的医生,正随着一艘法国邮轮在东南亚游历。当他听闻疫情后,赶赴香港,准备破解这个千百年未曾解开的谜团。
在一具黑死病患者的遗体中,耶尔森提取出了淋巴结脓液,并发现了鼠疫杆菌,这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接着他又根据鼠疫杆菌配制出了血清,能够有效地抗击黑死病。人们为了纪念耶尔森的功绩,将他发现的鼠疫杆菌命名为鼠疫耶尔森菌。
千年的梦魇,在这一刻被终结,“捕鼠人”那不屈不挠、敢于尝试的精神被耶尔森传承,更将被后人传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