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周恩来逝世的噩耗,90岁的朱德瞬间跌坐沙发上,不禁号啕大哭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他一生的挚友朱德得知噩耗,沉默良久,才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九十岁高龄的朱老总跌坐在沙发上,从小声抽泣,到后来再也抑制不住伤心,转为嚎啕大哭。

1月11日,周恩来总理遗体告别仪式的最后一天,朱德特意穿上许久不穿的军装,来到北京医院,见到安详躺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泪水满溢。

他向他敬礼,也向他告别!白驹过隙,半个多世纪的情谊尚历历在目.......

图|周恩来与朱德

1922年,年轻的周恩来正在外国读书,并与赵世炎等好友们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他经常活跃于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等地,积极开展革命工作。

11月的一天,周恩来在德国柏林的寓所来了两位从未谋面的年轻人,周恩来很热情地招待他们,并关切询问:“你们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助吗?”

其中一位年轻人率先开了口:“你好,我叫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他叫孙炳文,我们是专门来找共产党的。”

这天,周恩来结识了大他12岁的朱德。

图|朱德在柏林

他们都有同样的爱国热血,心怀雄心壮志。朱德、孙炳文和周恩来彻夜长谈,倾诉他们期盼加入共产党的坚定决心。

他们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聊当下的国内形势,朱德、孙炳文诚恳地提出,希望周恩来能介绍他们入党,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道。

周恩来看着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大哥,从他的言语中分明感受到他的诚实、忠厚、决心,当即决定要帮助他实现心愿。

这一年,在张申府、周恩来的介绍下,朱德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同时,也成为他与周恩来半个多世纪深刻情谊的开端。

图|左起: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毛主席

1924年秋,周恩来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两年后,在组织的安排下,朱德回国参加北伐革命。

他们回国后,一起做了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那就是创建了人民军队开始的“南昌起义”!

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将掌握的部队迅速向南昌集中,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927年7月27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在江西大旅社成立,成员包括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其中周恩来任书记,他们一同负责领导南昌起义的具体工作。

8月1日凌晨,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领导下,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率领军队,发动南昌起义。

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战士们成功攻下南昌,取得了胜利。这一仗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这是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是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的标志。

这一仗,也让初识的周恩来、朱德有了深切的交集。

图|南昌起义

在接下来的反“围剿”战争中,二人深入前线,默契指挥,带领战士们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仗。

在中央苏区,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王稼祥被公认为红军四大领袖之一,他们领导作战、共同战斗,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谊。

关于周恩来与朱德的革命情谊,广为流传的是一条毛毯的故事。那条毛毯记载了他们相互关怀、生死相连的交情。

那原本是属于原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军长董振堂的一条毛毯。

图|董振堂

董振堂,原来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曾参加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和北伐战争。

1931年12月,在全国抗日反蒋呼声、以及红军节节胜利的影响下,董振堂、赵博生等人率领第二十六军,在宁都举行武装起义,其军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

董振堂随即认识了时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的朱德,并进行深切交谈。董振堂心中钦佩这位赫赫有名的战将。

一天董振堂到红军总部开会,正好见到朱德的住处,眼前的一幕让董振堂目瞪口呆,他是红军的领袖,可是却住在一间条件简陋的卧室里,这是在蒋介石那绝不可能发生的。

朱德的卧室有多简陋呢?房间里摆着个木板床,床上只有一个褥子、一个薄薄的军被,可以说,用这些来抵御严寒,是完全不够的。

董振堂心疼总司令,将自己的毛毯拿出来,送给朱德,那条毛毯是苏联产的,对红军战士们而言,可是稀罕之物,朱德也很珍惜董振堂送给他的礼物。

图|董振堂赠送给朱德的毛毯

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

为了更快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周恩来作为共产党代表,前往西安,与被扣留的蒋介石进行谈判。

那时正值冬日,天气严寒,周恩来时常往返与延安、西安两地之间,为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合抗日殚精竭虑。

朱德关心老友,看着老友周恩来如此辛苦奔波,身体受寒,内心实在不忍,他想到董振堂的那条珍贵毛毯,便拿出来交给周恩来,叮咛他要好好照料自己的身体。

图|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在一起

1937年,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陈友才等二十余人,一起前往西安,与国民党有关方面进行谈判,临行前周恩来特意带上了朱德送给他的毛毯。

但是去的路上,周恩来一行遭遇伏击,战斗十分激烈,为了保护周恩来,副官陈友才不幸牺牲,陈友才的血染红了他身下的毛毯。

战后收拾东西时,战士们发现了这条沾染了陈友才鲜血的毛毯,并将其交给周恩来,周恩来满心伤感,这条毛毯不仅寄托了朱德对他的关怀,也寄托了陈友才的无畏与大义。

他拿着血迹斑斑的毛毯,热泪盈眶:“永远也不能忘记陈友才!”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陈友才牺牲几十年后,周恩来回延安时感叹:“陈友才是个好同志,我们现在一提起他的牺牲,觉得很难过,我们是经常想念他的。”

图|陈友才旧照

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将这条记载着战友情谊的毛毯精心缝补好,让周恩来继续使用。

直到后来朱德率军,奔赴前线,抗击日寇,周恩来深知前线艰苦,又担心朱德的身体,再次将那条凝结着关怀的毛毯送给朱德。

就这样,这条毛毯几次易手,再次回到朱德的手里,但它承载的关怀之情是无可计量的。

后来,即使毛毯被烧出大洞,朱德仍然舍不得用,缝缝补补继续留在身边。

当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当百姓不用再受战乱之苦,当日子越来越好,朱德选择捐赠毛毯,也将毛毯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

毛毯已赠,但关于他的周恩来的友谊故事却没有结束......

图|左起:毛主席、朱德、周恩来

建国后,周恩来、朱德依旧时常关怀,时常问候,以前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后来是一起为人民服务的伟大领袖。

时光流逝,他们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渐渐成为白发丹心的老人。

1975年,朱德89岁,他年事已高,身体和精神状况大不如前;周恩来77岁,重疾缠身,可他还是时常拖着病体参加工作。

因为生病,周恩来憔悴了许多,他不愿意让朱德看到自己心力交瘁的模样,所以每每朱德想去探望他,周恩来总会拒绝。

直到7月11日,周恩来得知朱德即将前往北戴河修养身体,朱老总这一去北戴河,恐怕就是两个多月,周恩来担心,两个月后自己的身体状况会更加糟糕,届时更不方便见朱老总了。

图|周恩来与邓颖超

他嘱咐身边卫士高振普:“你打电话问一下朱老总的身体怎么样了?看他现在有没有时间,前些日子他向来看我,我当时身体不太好,就没请他来。今天可以了,看老总能不能来?”

高振普临去打电话前,周恩来还吩咐他看着点时间,因为朱德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还患有糖尿病,每日都要准时吃饭,若是时间太晚了,怕耽误了朱德吃饭。

高振普先将这件事向邓颖超报告,邓颖超告诉他,直接去找朱德的夫人康克清,得到回复:

“请报告总理,老总的身体挺好,今天没有安排别的事。他这几日总想去,一直在等你们的电话,他是要见了总理后再去北戴河的。”

等确定朱德会应邀前来后,周恩来换下病号服,等待迎接朱德。他说:“不要让他看到我穿着病号衣服。”

图|朱德与周恩来

下午5时50分左右,朱德出现在周恩来的会客厅,还没走到他身边,周恩来就热情地迎了上去,两位老人的手紧紧相握。

朱德声音颤抖地关心他:“你好吗?”

周恩来回答:“还好,咱们坐下来谈吧。”

他们已经不是当年驰骋疆场的战将了,已经成为步履蹒跚的老人,在卫士的搀扶下,朱德行动略有迟缓地坐在沙发上,周恩来担心他坐得不舒服,专门问了一声:“要不要换个高点儿的椅子?”

“这个就可以。”朱德说道。

周恩来示意工作人员出去,工作人员立马会意,关上客厅门走了出去,屋里只剩下两位相见恨晚、情真意切的老人,他们抓紧难得相见的机会,诉说衷肠。

大概二十多分钟之后,周恩来依依不舍地陪朱德走出客厅,二人紧紧地握手告别,为了不耽误朱德吃饭的时间,朱德不得不离开了。

周恩来心中充满了不舍,警卫员搀扶年迈的朱老总上车,随着发动机的声响,汽车沿着长长的马路开走,周恩来一直站在门口,深情远望汽车开走的方向,久久伫立。

而这不到半小时的短暂相见,也是这对一生挚友的最后一面。

图|周恩来总理

1976年的春节,没有张灯结彩,没有喜气洋洋,有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痛欲绝,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呕心抽肠。因为,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

1976年1月5日,305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周恩来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手术,彼时他呼吸微弱,已近弥留之际。

7日深夜,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叮嘱为自己医治的医疗组组长吴阶平,让他先去照顾其他的别人,随即再度陷入昏迷。

8日凌晨,周恩来脉搏微弱,全体医护人员竭力抢救,却还是没能留住周恩来的生命,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在早上9点57分停止呼吸,永远离开了他深深热爱的土地与人民。

图|送别周总理

当日上午11点,周恩来总理的遗体被安全护送到北京医院,北京饭店的理发师朱殿华为周恩来最后一次理发,为他整理遗容。此时,很多朋友、以及广大的百姓们尚不知道周总理离世的噩耗。

工作人员细心布置好了灵堂,做好大家前来告别的准备。汪东兴专门来北京医院,安排接下来1月10日、11日的遗体告别仪式。

就在周恩来逝世的当日下午,年迈的朱德还接见了外宾,夫人康克清担心他年纪大了,难以接受这个悲痛的噩耗,并未在第一时间将此事告诉朱德。

等朱德忙完工作回家,康克清先与他聊起了周恩来的病情,说着周恩来的身体又恶化了,言外之意,就是告诉他,周恩来的情况不好。她始终没将周恩来总理已逝世的消息说出口。

当天晚上,收音机里对外宣告了周恩来总理去世的噩耗,举国上下知此消息,无不陷入悲痛。尤其是守在收音机旁的朱德,明明他们前不久才见过面,怎么会这样?

伴随着收音机里传来的哀乐声,家人们已是泣不成声,泪流满面,朱德顿了许久,心里才接受了这一事实,瞬间跌坐在沙发上,从一开始的小声抽泣,到后来再也抑制不住伤心,转为嚎啕大哭。

图|朱德敬军礼

1月11日,周恩来总理遗体告别仪式的最后一天,朱德特意穿上许久不穿的军装,打理整洁,在女儿朱敏的陪同下,抵达北京医院。

周恩来总理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朱德双眼紧紧盯着周恩来,泪水不自觉地划过脸颊,他左手托着军帽,庄重地举起右手,向周恩来的遗体的方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军礼,包含了几十年的情谊,也包含了万分的不舍与难过。朱德久久望着老战友不愿离去,这一面过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

1月11日下午,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周恩来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化,也就出现了众所周知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历史性画面。

男女老少,上百万人纷纷聚集在长安街,不管天气严寒,不管摩肩接踵,大家都要戴着黑纱、白花,热泪盈眶,送别周恩来总理最后一程。

周恩来总理遗体被火化,被妥善放在骨灰盒内,再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里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吊唁活动,追悼会则是在1月15日举行。

而自从周恩来逝世后,原本就年事已高的朱德身体与精神愈发不好了,以前他每日是准时吃饭的,如今变成了连续几日的不吃不睡。

他整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以至于准备去参加周恩来的追悼会时,不好好吃饭休息的他已经支撑不起自己的身体了。

朱德的双腿发软,无法站立起来,此时的他已经是90岁高龄的老人了,肯定难以支撑着去追悼会了,他难过伤心:“唉,去不成了,这怎么对得起恩来?”

他无法赶去追悼会,只能在家中的电视机前看完整个追悼会,他说:“就是坐在家里,我也要参加这个追悼会。”

人民大会堂北大厅里,聚集了首都各界五千余人,邓小平免声音颤抖地读完悼词,会场上充满了哭泣声。

而在不同城市,人们也自动地肃立街头,悲壮的汽笛声此起彼伏,这是人们对周恩来总理的依依惜别。

图|周恩来与朱德

周恩来的追悼活动结束后,日子也回归平静,但失去挚友的悲伤依然缠绕在朱德的心头,不过,他依然强撑着身体,坚持工作。

同年6月,朱德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澳大利亚总理亚马尔科姆·弗雷泽,回来后身体就突发不适,高烧不退。家人只能赶紧将他送往医院治疗。

他住院后,病情始终严峻,让亲朋好友们都为之担忧。1976年7月6日,让大家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到来了,朱德终究还是没能挺过去,与世长辞。

图|朱德

同一年,周恩来、朱德相继离世,留给人们无限的悲伤。就在朱德逝世的两个月后,我们的毛主席也与世长辞。

按照周恩来总理治丧的模式,朱德的治丧活动也分为遗体告别、吊唁、追悼会三个阶段。

千千万万的百姓们在悲痛中送别朱老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