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可以无视皇帝?为何司马迁被宫刑,不同朝代史官地位大不相同

有人说,史官是皇帝的喉舌,史官笔下的文字,正是统治阶级希望后世之人看到的文字。这个说法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却不是完全正确的。

事实上,在一个封建朝代当中,史官总共分为两大类。有一类史官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生活、言行以及对各种政务的处理情况,他们所写的东西叫做起居注。

按照规定来说,皇帝是不被允许查看起居注的,也不得以自己的个人权利来擅自干扰史官的工作。

另一类史官则专门负责记录前朝时期的统治阶级政务情况,在这其中,皇帝自然就有着发挥空间了。史官经历了从微末之吏到帝王枷锁的演变过程,不同朝代的史官制度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

其背后所体现的史官精神是怎样的?

不同朝代的史官制度又分别有着怎样的特点?

最初发展,逐步完善

我国的史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封建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前。也就是说,在秦朝形成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之前,史官制度就已经在奴隶制社会和原始部落时期出现了。

在原始部落时期,部落首领身边就已经有人专门负责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这部分人所负责的工作任务,其实就是史官制度规定之下的工作职责。

不过,史官这个称呼还没有从社会意义上完全诞生。部落首领只知道,部落日常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是需要被某一部分官员记录在案的。

比如说部落需要进行大型的祭祀仪式,或者是不同的部落之间需要开战,又或者是战争爆发过程当中两个部落之间的来往,这些重大的事项,都必须被记录下来。而这些记录,也成为了后人研究这一时代历史发展过程的依据。

后来到了奴隶制贵族社会,也就是夏商周时期,史官的种类和职责则更为分明。

当时,朝廷当中的史官分为左右两类。一类官员专门负责记录真实发生的事件,另一类官员则专门负责记录重要政治人物之间的言行交往。

我们今天能够在史书上看到的关于夏商周时期的一系列记载,都得益于史官的认真负责的工作。

商朝统治末期,国家君主在行为上多有违逆祖宗礼法之处。比如说商朝的最后一任君主——商纣王,他沉迷于享乐,整日不思进取,在朝廷当中也是任用奸臣,排斥忠臣,自己亲手把自己的前途给葬送了。

关于君主的一系列错误的行为,负责记录真实历史的官员都详细的记录了下来。不过,这一时期君主的行为还没有受到史官的限制,因此某些相对严重的情况,或许因为史官受到了君主的干扰而没有被记录下来。

周代之后,古代的史官制度才在统治阶级的刻意干涉之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各位官员的职责被划分的更加细致,大家需要负责的范围也更加清晰明了。

根据《周官礼记》记载,周代时的史官总共有六大类。这六类官员分别是太史、小史、内史、右史、左史、外史,每一个官员的职能都是不同的。

其中,太史负责的主要是记录国家重大事务当中的重要事项,小史主要负责的是记录周边国家以及附属国家的种种事宜,内史记录的是君王平时的言行以及君主发布的各项有关国家决策的重大命令,外史记录四方国家的种种变化,左史记录朝廷当中重要大臣的言行举止,右史记录真实发生的各项事迹。

在周天子设置了相对完善的史官制度之后,各个诸侯国也仿照着周天子的做法,设置了相应的史官体系。各国诸侯身上发生的重大事项都被记录了下来,并且这些事件在最后也被编纂为了书籍。

这一时期的史官是真正意义上的微末之吏,他们在朝廷当中属于最底层,任何人都可以打压和排挤他们。

贵族阶级和统治阶级可以因为个人意志的变化而肆意干扰他们的工作,所以某些被史官记录下来的史实,或许不具备真实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史官。各国诸侯并不是想通过史官的描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只是想把史官当成工具,用他们的笔记留下自己的丰功伟绩,好让自己实现永垂不朽的目标。

《尚书》《左传》一类的史书,都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官编撰而成的。这其中记载的某些历史故事,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求。因为这一时期的史官是受到统治阶级的管辖的,所以他们记录的文字,则必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检验。

后来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朝廷史官也有了一个正式且明确的称谓,那就是太史令。

太史令主要负责的是记录秦始皇的言行以及日常举止,并且把从秦朝之前收集到的各项史实资料编纂成固定的书籍。秦朝时期的史官,从职能层次和性质上来说,其实更像是普通的文官。

到了汉朝,随着中央集权和君主政治的不断加强,史官也有了相对明晰的职能范围。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就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史官。他是因为对个人要求十分严格的史官,平时在工作中也尽可能生动,客观和详细的还原真实发生的种种故事。

正是因为他的为人太过刚直不阿,且不容易受到皇帝的摆布,所以司马迁最终才会得罪统治阶级,进而遭到皇帝的迁怒,被处以了宫刑。

在死亡和极具耻辱性质的刑罚面前,司马迁选择了后者。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名史官,所以自己有责任去记录,也有责任让后人看到关于汉朝发展的更多且更客观的评价。

为了理想,为了责任,为了个人的坚守,司马迁以一种最苟且的方式生活了下来,而且也尽最大可能去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他所编纂的《史记》,是我们国家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作为一名史官,司马迁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也让他成为了不少历史学家的榜样和楷模。他身上的精神,也正是史官的精神。

可惜这一时期,史官仍然是封建官僚体系当中微不足道的一个部分,也仍旧是皇帝手中的统治工具。因此,史官的某些行动,并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左右。

地位上升,监督约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官的作用其实就有了明显的增强,其地位也有了明显的上升。

魏国设置了着作郎一职,主要是负责的是记录和编辑一切与国家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相关的事迹。吴国设立了"右国史"、"左国史",他们的工作职能与我们之前提到的左史和右史十分相似。蜀国设置了令史,这一职位主要负责的也是记录国家发展的相关史实。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史官们,大家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其实都大差不差。国家特意设置了史官这一职位,这也反映了国家对于记录相关史实的工作的重视程度。

晋代的史官设置情况和三国时期差不多,国家设立了例如秘书着作、着作郎等职位。不过,现在这些史官的职能与先前的众多史官则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他们主要是负责现代和过去的历史记录,而且他们会把记录的重点放在对于过去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整理之上。并且统治阶级要求,史官必须出书,以供后世传阅。

到了隋唐时期,史官的地位有了明显的上升。尤其是在唐朝,统治阶级更加重视民本思想,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官对皇帝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朝有名的明君。他在个人执政过程当中,就非常重视自己的言行。

据说,他在每一天晚上睡觉之前,都会深刻反思自己今日的所作所为是否有着重大的疏漏。第二天早晨起床以后,他也会做好全部的准备,去接受各级官员的监督。

唐太宗是一个非常能够听进大臣劝解的皇帝,就像魏征,他说话虽然难听,但是却被唐太宗视为可以信重的心腹。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这句话中我们就能看出,唐太宗是非常重视历史记载这一工作的作用的。因此,唐太宗也非常看重本朝史官。

他给了史官极大的权利,史官不仅可以一五一十的记载他的种种言行举止,而且还能在发现他的疏漏之处时,及时给予提醒。是他自愿接受了史官的监督,所以他才会成为大唐少有的明君。

相比起唐太宗的丰功伟绩来看,玄武门之变只能算做一个意外,甚至算不上他人生中的污点。况且,玄武门之变这件事,也被唐太宗允许记录。

史官在记载这件事时,也并没有以追捧皇帝的口吻去叙述,而是尽量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还原了真相。

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官的职能有了明显的划分。

有人专门负责记录国史,把当今朝代和前朝发生的种种大事记录在册。有人则专门负责记录皇帝的衣食住行,把起居注作为工作的重点。

史官精神,代代延续

藏在古代史官制度背后,其实是为人称颂的史官精神。

史官最开始只是皇帝手中的工具,是官僚体系中最人微言轻的那一部分。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忠于自己手中的笔,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见证者,传承者和记载者。

汉朝时期的司马迁,则是史官群体当中的楷模。他所展现出来的为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让中国的历史呈现出了更加熠熠生辉的模样。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官的精神则呈现出了更加立体的样子。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载者,更是皇帝言行举止的记载者,是皇帝的监督和约束。

当他们发现皇帝行差踏错之时,他们会勇于上书,会直言不讳。就像宋朝时的司马光,他在发现宋仁宗做出了错误事件时,他会不顾自身的安危,光明正大的提出来。

史官的职位产生,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统治而做出的选择。同样,他们也是服从王权的旁观者和记载者。但值得一提的是,各代史官的客观意识非常强,也对君主政治造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结语

史官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记载历史,去传承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每一个朝代的精彩篇章都能够被后人所见证。而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史官的付出和努力。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不绝,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其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