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欧阳自远:0.5克月岩开启探月工程,去得晚,就要做出中国特色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1号”。

在那个科技普遍落后的年代,这样的消息,无疑会令全球震惊。人们不由自主地仰望星空,发出喟叹。

“一个空间时代即将来临,我们能不能像卫星一样跳出地球,从宇宙空间来看待、观测和研究地球?”

22岁的欧阳自远,具有前瞻性地进行了推想,并且,在得到导师的欣赏和支持后,从地质专业转而开始研究天体,从此走上了天体探测之路……

为中国进入空间时代做准备

1935年11月4日,江西省吉安市,一个医药世家。大汗淋漓几近虚脱的女主人身旁,躺着一个经历了两天两夜才出生的男婴。

舅舅觉得这个小生命似乎是从遥远的地方走了漫漫的征途才来到人世的,就像是“有朋自远方来”,就为他取名“自远”。

开蒙时期,叔叔为他做的圆圆的卡片上,写着“日、月、星、辰”。他拿起“月”字,对着月亮,想起母亲为他讲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对遥远而神秘的月宫充满了神奇的向往。

上小学后,他的书包里经常装着自然、地理、天文方面的书。

夜深人静时,他有时会悄悄溜出房门,在院子里,借着明亮的月光读书。

有时,他又在夜幕笼罩的天空下,久久仰望那神秘、深邃而又孤寂的夜空,内心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

上了中学,他依然深深沉醉于那神秘的天空,幻想着有朝一日能知道,那无数个夜晚陪伴他的那个月亮上面究竟有什么。

他报名参加了天文兴趣小组,从最初的天文知识方面的储备,到在小组里做一些简单的试验,他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月亮梦,葆有最初的那颗“爱月心”。

年轻时的欧阳自远

1952年8月中旬,新中国大学第一次统一招考,欧阳自远兴奋极了,遥远的星球仿佛在向他招手。他挑着铺盖卷儿,走了3天,才到达考场。

报志愿的时候,父亲出于对生计的考虑让他报的医学院,还有他从小热爱的天文学,他都放弃了,只因为大街上喇叭里和收音机的广播中,一遍一遍地播放“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祖国的宝藏。”

“当时就叫我们去找矿,所以我第一志愿就报了地质学。”

在地质学院里,欧阳自远全力以赴,努力学习。

“火星、金星、地球、包括月球,都是太阳系的一员,都是兄弟姐妹,都有相同的‘基因’。”

欧阳自远觉得,太阳系如八大姐妹一样的八大行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了解了地球,剩下七个的出生、变化、结局,都很容易搞懂。

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时期的欧阳自远

1956年,欧阳自远继续深造,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涂光炽和侯德封。

那时,他经常沿着长江中下游勘察矿脉,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自喻为“蚂蚁”,在地上爬来爬去找矿。他进行铜矿、铁矿、锰矿、煤炭、石油等多种资源的地质研究,对地球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正当他俯瞰大地的时候,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震惊之余,他也受到很大的启发。我们国家是否也应该加快研究的步伐,探索地球以外的星球?

于是,从1958年开始,欧阳自远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他系统自学了天文学、陨石学和相关的空间科学与技术知识。

接下来他计划研究天体,而难题也随之出现。那个年代,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和最新研究资料接触的机会几乎为零。只能查找和搜集国内一些报刊的相关篇章中少得可怜的相关资料。

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导师侯德封的建议令他茅塞顿开,对,就从研究神奇的石头----陨石开始。陨石是构成地球的初始物质,是孕育生命起源的胚胎,也是观察和研究太阳系的窗口。

于是,年仅20多岁的欧阳自远就成了中国最早研究陨石的人,也开创了极具前瞻性的天体地质学学科。

很快,欧阳自远就有了和陨石接触的机会。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广西南丹山沟里的几块生锈的石头,在小高炉中无法熔化。当地技术人员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请教,欧阳自远用显微镜观察,再经化学检测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富含铁和镍的八面体铁陨石。具有特殊的金相结构,是在小行星的核心部位经高温冶炼后形成的合金钢。

“文革”中,欧阳自远又有了一次研究陨石的机会。河北省藁城县出土了一件商朝青铜兵器-----钺。钺的刃部看上去像是铁制的,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很是震惊:如果钺中嵌的铁片真的是人工冶炼的铁,就说明中国冶铁史还要提前很多年,而中国历史分期也会重新划分。

经过推荐,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夏鼐找到欧阳自远来验证这个新发现。欧阳自远从钺刃上挫下一点样品,用电子探针仔细分析成分,最后判定是“镍铬不锈钢”的“铁陨石”,疑团也随之解开。

而接下来的中国吉林陨石雨的降落,让欧阳自远更是收获颇丰。那是在1976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场陨石雨,共找到138块陨石,最大的一块重1770千克,堪称世界“陨石之王”。

欧阳自远很快就组成一个研究团队,从岩石学、矿物学、化学组成、有机质、年代学、同位素、热、宇宙线辐射、天体力学、碰撞演化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

20世纪70年代,欧阳自远(右二)正在讲解中国吉林1号陨石

并先后与美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等国友好合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发表了《吉林陨石综合研究》等近百篇论文。

而且,欧阳自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吉林陨石多阶段宇宙线暴露模式和吉林陨石形成演化模式。在陨石学研究领域,这已成为经典模式,被各国科学家广泛引用。

欧阳自远在陨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得他在天体化学领域声名卓著,被誉为“天体化学家”。1989年,欧阳自远出版了一本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天体化学》。这是中国天体化学的开山之作,许多国际著名同行这样评价这本书:

“在西方还没有一本在广度和权威方面可与之相媲美的著作出版。”

面对一块块陨石,欧阳自远探究太空的热情更加高涨。这些天外来客身上蕴含着太空的无穷奥秘,只可惜,可供研究的陨石还是太少,如果能获得更多不同的太空物质,那么人类对太空的研究就会更进一步。

仰望星空,那一轮圆月再一次吸引了欧阳自远的目光……

中国必须行动起来,不能再做探月的旁观者

“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终将长大,离开自己的摇篮,奔向另外的天体。”

宇宙航行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名言,激励着欧阳自远探测月球的决心和行动,他开始搜集美国“月球号”“徘徊者”“月球轨道”“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资料,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正当这时,来自月球的一份礼物,让欧阳自远第一次亲密地接触了月球物质,他的探月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特使、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代表卡特总统向中国领导人赠送了两件他们的探月礼物:其中一件是1克重的月球岩石,而对这块月岩的身世和来历,美国特使却只字不提。

我国领导人希望我国的科学家们能研究出这块黄豆粒大小的月岩的相关情况。在陨石研究上颇有建树的欧阳自远担纲起了这个重要任务。

当那黄豆粒大小的1克月岩出现在欧阳自远面前时,他兴奋得像个孩子,这可是第一次与月球物质面对面接触啊!他的探月梦终于有了一个触点,虽然如此“渺小”,但却如此真切。

欧阳自远将这1克重的月岩视为珍宝,小心翼翼地把这块月岩一分为二,一块留作研究,一块送呈北京天文馆珍藏。

他组织了全国各地有关科研机构数十位研究人员,用三个多月时间,从“岩石学”“矿物学”“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月岩冲击效应”再到“月岩的历史”等方面,做了全方位深入的研究,他的团队一共发表了14篇相关课题论文。

欧阳自远(坐者)在研究月岩

基于此,这块月球岩石样品的身世和历史得以揭秘:这是“阿波罗17号”飞船宇航员登月时采集的月海玄武岩样品。采集地点和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问题也加以确认。

消息传出,美国相关人员惊得合不拢嘴巴,纷纷伸出大拇指:“中国科学家太厉害了,我们什么都没说,你们居然全都搞清楚了!”

“空间时代的到来,是我们人类必然会走向的一个康庄大道,也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我们中国也一定会进入空间时代。”

这0.5克月岩,是欧阳自远通往月球的一个天梯。而1992年9月,国家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把人送入太空的“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令欧阳自远心潮澎湃,中国探月计划必须付诸行动了,再也不能做探月的旁观者了。

历时数天,奋笔疾书,欧阳自远写了一份将近两万字的《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报告。

报告书里,他阐述了月球探测,将着重解决四个重大问题的预想:月球能源资源的全球分布与利用方案研究;月球矿产资源的全球分布与利用方案研究;月球特殊空间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月球基地为基准点进行向深空发射探测器、飞行器的可行性试验。

报告书送呈国家“863”计划专家组。1993年,欧阳自远收到回函,要他递交一份正式报告。报告里要说清楚:“中国有没有必要开展月球探测”,或者“是否可以推迟到国家真正富强了再开展月球探测”,还有“中国若要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应该如何布局与实施”等问题。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探月计划还未开始行动,就遭遇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欧阳自远很是着急,计划一旦停滞,那么在深空探测领域,我国必将落后于世。

欧阳自远决定用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说话,打消世人的顾虑。他埋首于研究中,很快他带领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团队成员,就完成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研究报告。

工作中的欧阳自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像个苦行僧一般,到处“布道”,上至决策者,下至各级公众,他苦口婆心地解说开展探测月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以美国“阿波罗”工程的巨大投入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揭示了中国人为什么要坚定不移投入到“探月工程”的原因。唯一的宗旨,就是不希望看到探月计划不了了之。

在这个过程中,他认识了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还有时任荷兰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的姜景山等人。

在这一批科学人才的极力推动下,欧阳自远的报告书,在先后经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航天集团公司、科技部、各相关高校院所等多重论证后,终于在2003年底,送进了中南海,进入到最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审批环节。

2004年1月23日,欧阳自远一生也难以忘记的日子。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笔签署,正式批准了“中国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绕月探测工程”项目的立项。

从月球探测项目报告提交到立项,已是十载春秋,欧阳自远禁不住热泪盈眶。

国家正式立项后,2004年1月25日,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欧阳自远参与并指导了方案、目标及相关规划的制定。具体设计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和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

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之后,“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被誉为中国航天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欧阳自远被命名为“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此后的他,更加任重而道远。

古稀之年,探月梦想终于实现

美国和苏联在月球探索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在制定发展战略时,明确了一个方针,那就是:

“既然比别人晚去,就要做出点‘中国特色’。”

于是,“探”“登”“驻”三步走发展战略应运而生,总结起来就是无人月球探测阶段、载人登月阶段、建立月球基地阶段。这环环相扣的“三步曲”,是最切合中国实际和探月发展实际的。

其中的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分为三期工程:发射探月卫星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研制和发射着陆器与月球车对月球进行探测;对月面进行巡视勘察和采样返回。

庞大而繁复的探月工程,运行起来后困难重重,一开始的工程设计进展就很是缓慢。欧阳自远潜下心来调查原因,发现大多数人对月球的各项参数都不熟悉,有种盲人摸象的感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带着几个助手废寝忘食,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编写出了一套实用的工具书《月球科学概论》《嫦娥工程手册》。工程组参阅这套书,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从2004年开始,3年时间,以欧阳自远为首的数万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我国的探月工程终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许多的中国人或许还记得这个日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绕月飞行。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在人类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国高度。

那一刻,国人欢呼雀跃,满怀自豪;那一刻,欧阳自远和孙家栋忘情相拥,热泪纵横。

从1958年到1993年,35年的前期准备;1994年至2003年,专家论证,工程立项,整整10年;2004年至2007年,工程开局,到发射成功,又过去了3年。

将近半个世纪,儿时的梦想得以实现。而此时,欧阳自远已是72岁的古稀老人。

这个古稀老人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又率领着他的团队继续攀登新的高度。

之后,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又相继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执行绕月探测,“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实施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的落月探测,“嫦娥五号”赴月球采样的落月探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探测成果,在一部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

这其中还有一些波折。

2016年1月,欧阳自远带领团队正式启动“嫦娥四号”-----着陆月背,探测来自宇宙各个时期的信号的探月计划。

之所以选择去人类从未去过的月球背面,就是想搞清楚月球40亿年前的历史。谁想,这一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迈上新台阶的工程,竟然遭遇了很大的压力。

而压力来自于关于月背的各种传言。声称,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的基地,从月球背面图像中可以识别外星人的宇宙飞船;甚至美军在二战时期失踪的轰炸机,也出现在月球背面;还有人说希特勒没有死,而是带人逃到月球背面建立起了秘密基地;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的巨大的城市,外星人一直在等待时机向地球上的人类发起进攻……

“月球背面,为人类禁地,决不可踏入!”最直接的反对理由,是说当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曾被外星人警告,严令人类远离月球。“美国和苏联才不约而同停止了探月活动”,原因即在此。

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欧阳自远抽出时间通过科普讲座为大众解疑。之后,许多人都开始理解并支持中国的探月工程,也激发了许多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浩瀚宇宙的热情。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欧阳自远提高大众科学素质的信心。

其实,从2008年至2018年,欧阳自远一直在抽时间做科普报告,不知不觉中养成了科普探月知识的习惯。这11年间,他做了617场科普报告,听众多达35万多人。

欧阳自远正在做科普报告

“就是要去别人没去过的地方”,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大约40亿年前,一颗大型小行星撞击在月球背面,形成了一个直径达2480千米的艾肯撞击盆地,也是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科学家曾推测,那里可能有更古老的岩石出露。

“嫦娥四号”着陆在艾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中国派去的巡视器“玉兔二号”,搭载着四台不同的科学探测仪器,果真探测到了更古老的物质,还有深部的月幔物质。盆地内挖掘和暴露出大量40亿年前的古老岩石。

“嫦娥四号”拍摄传回的月背影像图,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月球背面没有外星人的存在,更不是什么危险境地,至于其它的谣传,更是无稽之谈。

美国和苏联探月计划都止步于月球背面,而中国开创了先河,在世界探月工程中,成功地迈出了“一大步”。

欧阳自远在讲解嫦娥四号的科学探测任务

而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以及采样后于2020年12月17日凌晨成功返回地球,使得探月的意义更加重大。

在此之前的40多年前,人类从月球表面采集月壤和月岩,之后,便再无此类行动。

所以,跟随“嫦娥五号”一起回家的1731克月球样本,便显得弥足珍贵。

此前,美国和苏联月球探测所获得的岩石表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在35亿年前达到顶峰,随后逐渐减弱并停止。这是否说明月球能量早在30亿年前已经耗尽,月球早已空洞无物?

“嫦娥五号”的着陆点位于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风暴洋西北角吕姆克山脉附近,其他国家的探测器从未到访过。

这里的小天体撞击坑比较少,在地质年代上可能更年轻。科学家推测,这个地方存在距今30亿年至20亿年、甚至比20亿年更年轻的玄武岩。

“嫦娥五号”带回家的这捧土,或许会改变人类对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的认识。

如果“嫦娥五号”带回的样本证实这段时间月球仍在活动,那么月球就没有在距今30亿年时已经“死亡”。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取得圆满胜利。

“其中采样返回是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困难、最复杂的一步。伴随这关键一步的成功,中国人的航天梦也将翻开新篇章。”

欧阳自远(左一)在讲解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获得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如今,86岁高龄的欧阳自远仍然关注和进行论证着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只要一息尚存,他就想一辈子“搞月球”。

但同时他又庆幸着当下中国科学界年轻人的成长,他说:

“他们都有真本事,这是我们国家的希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