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医疗史上,1974年11月18日留下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我国第一例心脏冠脉搭桥手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功开展,至今已整整50年。心脏冠脉搭桥手术的成功,不仅开启了心血管外科的新纪元,也为众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重生的希望。然而,心血管疾病并未因此减弱其威胁。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的研究,心血管疾病依然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虽然有所改善,但依然在缓慢上升。胡盛寿院士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3.3亿人,每五名居民中就有一人受此疾病困扰。2023年,约458万人的生命被心血管疾病夺走。显然,这一领域仍需要充分关注和不断革新医疗技术,以拯救生命,减轻痛苦。
冠脉搭桥手术的意义
在众多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中,冠脉搭桥手术无疑是最为普及、有效的心肌血运重建手术。2023年,我国共有673家医院开展了60511例冠脉搭桥手术。回望1974年,第一例搭桥手术的成功为中国的心脏外科奠定了基石,胡盛寿院士感慨:“这不仅仅是一颗心脏的苏醒,更是中国冠脉外科的起点”。
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
回顾第一例手术,肇始者郭加强院长一直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曾嘱托年轻医生们:“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病人。”这句寄语在50年后依然响亮,胡盛寿院士再次传达给当代的青年医生们,鼓励他们将人文精神铭记于心,理解医者的真正责任。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也提出加强医学人文关怀,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树立人文情怀,培育道德高尚的“良医”。
手术推广与技术发展
郭加强院长深知推动冠脉搭桥手术的重要性。为了克服当时手术器械匮乏的问题,他和团队通过反复磨制手术器械,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基础。看到国内外疾病谱的变化,郭加强展开了一场推广之路。他带领团队走访全国各地医院,开展技术培训,面对面指导地方医生进行手术。80年代后期,随着设备逐步齐全,阜外医院正式成立“心脏外科技术协作组”,这使得冠脉搭桥手术的技术迅速扩展到全国,造福更多患者。
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在医学不断发展的同时,医疗质量的控制越发显得重要。胡盛寿院士任职期间,重视对手术后患者的随访与数据统计,推动了冠心病术后随访项目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冠心病外科质控协作网络。这一网络如今覆盖超过150家心脏中心,致力于提升全国范围内的心血管外科医疗质量。通过数据监测与分析,我们已经看到,冠脉搭桥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逐渐降低,反映了凭借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医疗技术的水平在稳步提升。
展望未来
如今,在坚持人文关怀和医疗质量严控的双重实践下,心脏外科的未来有着美好的期许。与会专家表示,他们不仅要努力开创技术的新高峰,还要把专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胡盛寿院士将对生命的责任与医者的精神传承给年轻医生,强调在治疗中对每一名患者的关注,胡盛寿的言传身教将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指引。
结论
历史是一个接一个的瞬间,也是人文精神的传承。心脏搭桥手术50年的历程,不只是对一项技术的回顾,更是对众多患者生命的尊重和对医者责任的深思。阜外医院不仅以卓越的医学技术闻名于世,更将人文关怀视为己任。通过不断的探索与进步,医院与医生将继续以生命为重,推动心脏外科事业迈向更高的台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