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来袭:为何128年来最早冬至并不代表更冷?

随着12月21日的到来,我们迎来了冬至,不过今年的冬至显得与众不同。许多网友纷纷讨论今年冬至为什么“不一般”,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今年的冬至出现在农历十一月廿一,正好是“月尾冬至”。有俗话说:“冬至在月尾,冷到正二月”,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今年可能会遭遇严寒。不过,面对这种说法,四川省天文科普学会的会长刘聪表示,实际上每年的冬至都有这样的民间传说,错误地将冬至的时间与未来气温直接挂钩。

今年冬至的时间恰巧在12月21日下午5点20分34秒,这是128年来最早的冬至。不过,刘聪强调,节气的早迟与气温变化没有直接的科学关系。每年的二十四节气都是按回归年历法计算的,因此节气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气候变冷或变暖。

网络上流传的“公九”说法也并不具备科学依据。所谓的“公九冻死牛,母九暖烘烘”,在具体气象条件的变化中并没有准确的预示作用。例如,过去的2022冬至刚好是“公九”,然而全国平均气温却仍然偏高。

再来看看四川的冬季情况。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今年的冬季依然会偏暖,虽然预测中提到年底和明年初会有强降温,但整体气温仍较为温和,这与过去的冬至经验形成了鲜明对比。

农业专家李朝苏指出,虽然农民可以参考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但绝不能将古时的俗语直接解释为今天的天气规律,尤其是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最终,民俗学家袁庭栋也提醒人们,不要盲目相信这些俗语,科学的气象预测依赖于数据分析而非传统的说法。因此,虽然冬至的文化内涵丰富,但从科学角度来看,我们更应理性看待气候变化,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