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匈奴奇葩风俗为何不灭?其中原因太无耻

“人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在西汉时期,为了与匈奴建立友好关系,汉武帝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王昭君送到匈奴作为嫁妆。在匈奴,王昭君成为首领的夫人,但在首领去世后,根据他们的习俗,王昭君还需要嫁给自己的儿子。在我国,有一些奇葩的风俗,比如三寸金莲,这是一种以伤害人体为代价的畸形美,显然不值得提倡。同样,在古代匈奴部落也存在一些离谱的风俗,例如“父亲死了娶母亲,兄弟死了就娶嫂子”。这些风俗为何不被淘汰呢?其中的原因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知识面也更加广泛。普及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因此,现代人普遍认为古代的很多制度和风俗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缠足、男尊女卑以及活人殉葬等,被视为极端离谱。然而,综合考虑,这些奇葩的风俗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封建思想的深刻影响。在古人心中,这些行为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关于匈奴的陋习,其实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匈奴的起源虽然模糊不清,但根据现有的一些资料和文献记录,我们知道匈奴最初是一群在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形成了匈奴。匈奴在中国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与汉武帝的几次战争有关。汉朝的边境上就是匈奴,相比于尊崇儒术、注重礼仪的汉人,匈奴人显得过于嗜血好杀。他们经常在边境地区对汉朝百姓进行抢劫,引起了汉武帝的极大愤怒,进而下令远征匈奴。在一系列战争中,匈奴往往是失利多于胜利,而汉朝的将领们也凭借这些战争赢得了赫赫声威。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卫青大将军,以及“封狼居胥”的冠军侯霍去病,这些名将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匈奴在战败后向汉朝求和,提出将一位公主嫁给匈奴首领以巩固双方关系,于是便有了“昭君出塞”的故事。然而,王昭君在匈奴的生活并不如在汉朝那般舒适。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她嫁给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又嫁给了自己的孙子。这种奇葩的风俗不仅仅出现在王昭君身上,整个匈奴部落都奉行着这样的制度。这种风俗的核心思想是,夫妻中如果丈夫去世,就要由其他亲属来接替丈夫,女子也需要对这名亲属继续履行作为妻子的责任。然而,匈奴人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是对女性的一种不尊重。这一制度在当时的匈奴因为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孩子的生存率很低,为了提高存活率,匈奴将女性视为生育工具。这一切实际上是在帮助匈奴社会维持他们的生存方式。另一个原因是匈奴资源匮乏,如果女子嫁给其他人,会带走家中的财物,这对匈奴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这种习俗虽然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消失,但它却展现了匈奴人因缺乏足够知识而采取的极端行为。这也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只有当教育水平提高,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资料:《礼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