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人物】王希天

王希天(1896-1923),原名王熙敬,祖籍山东省蓬莱县。吉林省长春市金钱堡屯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私塾,光绪三十四年(1908)入小学。1912年入吉林省城吉林市一中读书,1913年肄业,转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读书期间与周恩来结为朋友,并受到新思想的熏陶。1914年,赴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先在日本帝国大学采矿冶金预科学习。1917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期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协迫袁世凯承认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及给段祺瑞政府的“西原大借款”和《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秘密签订。在留日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与王朴山等联合留日学生,组成“留日学生救国团”。

1918年初,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爱国拒约”运动,他随同请愿团回国在北大学生和李大钊的支持下,召开爱国大会,他同李达、许德晰等8名学生被推选为代表,去见大总统冯国璋,要求取消《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随后,又同北京的留日学生一起组织“留日学生救国团支部”,在天津成立了“国货贩卖部”,号召国民抵制日货。他与马骏、许德衍等人还亲到车站去卖国货。1918年下半年,返回日本,被选为留日美以美会执行部长。1919年春,考入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德文法科。除了读书之外,还经常与日本新思想学者及当地贫民来往。因此,被日本当局视为社会主义者而加以注意。加之他又是拒约运动的中坚,名古屋市警察局以“排日巨魁”严加监视。由于功课繁忙,社会活动过多,加之环境恶劣,营养欠佳,他的身体渐渐难以支持。初犯胃病,后又染上肺结核。名古屋警察局联合东京教育局对他加紧迫害,将其以退学除名处置。他则由此脱离学校生活,于1921年春到长冈海滨去养病期间,又被推选为中华留日美以美会宗教干事和中华留日青年会德育干事。

1922年,他发起“信徒联合会”。1923年,北京中华自立教会张睿清到日本组织中华国内布道会留日协进部,他又被选为该会会长。在接触旅日华工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悲惨遭遇和苦难生活,决心为改善旅日华工的处境而奔走。他与另一名注意华工悲惨遭遇的好友王兆澄以及王朴山、孙宗尧等共同商量,拟办一个“共济会”,以便维护旅日华工的合法权益。

1922年9月5日,他亲邀留日学生总会、青年会、圣工会三个团体的代表到华工最稠密的居住地―申川上大岛盯进行实地踏查,使代表们耳闻目睹了华工的悲惨生活。他又取得日本朋友伊藤律师的帮助,为华工提起诉讼,向资本家讨回被克扣的工资,然后经向日本警察厅申请,并与中国公使馆、留日各团体领袖磋商决定,在大岛盯设立事务所,进而组成“共济会”这一合法团体。于当年9月21日正式建立“留日中华劳动同胞共济会”,他当选为委员长,翌年3月改为会长。

为了专心为数千名华工救济事业效力,他于当年12月1日辞去了中华留日青年会德育干事职务。此后,为华工建立了治疗部、教育部、慰问部、俱乐部等福利机构。为确保共济会的经费,促进华工福利事业的发展,他还亲自到神户、横滨、大阪等地发动华侨募捐。由于他的努力,不到一年时间就募集了现洋1965元,而他自己却将薪金由100元减为30元,维持最低的标准,将节省下的钱全部用在共济会兴办福利事业上。

除了为华工兴办福利事业外,他还按照共济会的宗旨,努力“抵抗外界压迫,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为此,他经常与日本当局交涉,有时通过公使馆、领事馆及日本朋友进行合法斗争,有时则同资本家、工头展开面对面的斗争。

1922年8月下旬,日本当局突然下令驱逐华工回国。他得悉后,随即组织留日学生总会、青年会、圣公会等团体多方奔走,并提出强烈抗议,使日本当局不得不将此事暂缓。同年9月,在名古屋和大岛町,分别发生“不准华工作工案”与“不准华工开栈房案”。他通过日本友人的协助,与日本内务省和警察厅交涉,得以圆满解决。此外,他还通过日华学会、日本实业协会、劳动总同盟等同情华工的民间组织,抨击日本当局驱逐华工的作法。极力维护华工切身利益。

由于他一心为华工利益奔走,被日本当局视为眼中钉,伺机加以迫害。

1923年9月1日,日本东京横滨一带发生大地震。日本当局以维持治安为名进行大搜捕、大迫害,使许多日本社会主义者和大批华工惨遭杀害。9月3日午后3时,日本自警团、青年团残杀华工174名。他闻讯后,心急如焚。不顾烟雾弥漫,秩序混乱和路途遥远交通中断的险况,于9月9日上午8时,独自骑自行车前往申川上大岛町慰问遇难华工。当天下午,日本当局派警察将他逮捕,关押在日本宪兵司令部人押往千叶。他向警方提出:“我要办工人的事,不能走”。警方把他留下,其余的人全部押往千叶。12日凌晨3时,他被两个身穿黄色制服,手持刺枪的宪兵捆绑着,带出警察署,在押往军营的途中,用刺刀将他挑死,然后扔进一个被服厂由于地震燃成的大火堆里焚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