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中原大战战事正急,陈诚手下一名团长刘天铎因为阵地失守,气得下令枪毙该团长。部下劝道,此人是刘峙将军的侄儿,国防部长何应钦的亲信,还是先打个招呼吧。
陈诚气得大骂:“莫说是何部长的亲信,就是何部长儿子我也敢杀!”说罢命人就地枪毙了刘天铎。
何应钦得知后,虽然生气,但人已杀了,只好认栽。何、陈二人都是蒋介石嫡系大将,但两人关系一直很糟糕,互相争斗了一辈子。
一、何应钦打击陈诚
蒋介石的嫡系人马中,有所谓的“八大金刚”,即:何应钦、顾祝同、陈诚、刘峙、 张治中、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
何应钦居首,地位本来比陈诚高得多。何出生于1889年,比陈诚大九岁。何应钦出道非常早,1928年国民党二次北伐时,何应钦已经担任了东路军总指挥,官高权大。而陈诚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师长,两人本来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但何应钦肚量不大,在陈诚当师长一事上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矛盾。
当时国民党军刚组建一个十一师,蒋介石有意提拔浙江小老乡陈诚当师长。但他资历太浅,又年轻,才30岁,和同为师长的顾祝同、刘峙等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过快提拔,可能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于是何应钦反对此议,说暂时把陈诚放一放,等立了功再说。
这话传到陈诚耳朵里,陈诚十分生气,辞去所有职务,跑到上海躲了起来。
蒋介石两边安抚,一边找人去上海劝陈诚复出,一边对何应钦解释,说当前用人之际,陈诚是个人才,必须重用。何况陈诚手下已经统领过三个团,具备当师长的条件。
多方妥协,后来陈诚出任十一师副师长。但蒋介石只不过打了个掩护,让曹万顺暂时当师长,替陈诚看着这个职务。何应钦也说不出什么来,蒋介石稀里糊涂地和了大半年的稀泥,后来借故把曹万顺调走,陈诚就名正言顺地接任十一师师长。
但何应钦没把这事放下来。
后来有一次陈诚带兵作战,正好胃病发作,骑不了马,他作战心急,只好让士兵们抬着轿子上阵。后来有人传言说,陈诚当将军,却坐着轿子上前线,有失体统。
陈诚本来不是这样的人,何应钦虽然心里有数,却也不问缘由地下令,立即撤销陈诚师长之职。后来虽经蒋介石批准官复原职,但何陈两人之间的梁子,从此结下了。
陈诚后来不断靠奉承蒋介石,以及积极地打仗、立功,升到了十八军军长一职。人们根据“十一为土,十八为木”的说法,把陈诚及其手下的派系将领,称之为土木系。
1930年中原大战时,陈诚背靠蒋介石的宠爱,已经成为很有实力的大将,逐渐地敢和何应钦分庭抗礼。
刘天铎阵地失守,本来也罪不至死,陈诚当时正在气头上,若是旁人,部将们劝一劝可能也就过去了。但陈诚一听是何应钦、刘峙的关系户,顿时新仇旧账一起算,把刘天铎杀了泄愤。
二、陈诚后来居上
陈诚对蒋介石极其忠诚,蒋介石让他东,他不敢往西。再加上老乡关系、黄埔渊源,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陈诚已经升任方面军指挥,在国民党军中俨然成为第一大实力派。但他的政治地位、革命资历,似乎跟何应钦还有些差距。
不过陈诚有他最大的优势,就是蒋介石的信任。陈诚深知,只要牢牢抱住这条大腿,终有一人,他能上升到更高的位置。在如何讨蒋介石欢心上,陈诚做得非常到位,可以说国民党军界政界无人能出其右。
陈诚有一个原则,只要蒋介石提出的,他决不反驳,决不提条件,而且还往往能做得更深一步,符合蒋介石的意图。
比如说蒋介石对CC系(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有一定顾忌,嫌他们在党内揽权太大,但又不好当面说什么。陈诚虽然身在军中,政治上不好过问,他也一直寻找机会,给CC系点颜色看。
CC系骨干朱家骅,当时是教育部长,生活上比较讲究,吃喝住用都比较奢华。有一次有人说起来有些高官的家里,挥金如土,中国酒一概不喝,只喝海外进口的白兰地、威士忌。
陈诚怒斥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像什么话,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心人一听,这不是含沙射影骂朱部长嘛。便去告诉了朱家骅,朱家骅大怒,说陈诚这小子居然欺负到我头上,我要找委员长评理去。
陈诚知道了也不急不躁,阴阳怪气地说:“他一个教育部长,难道没读过杜甫的诗?也罢,他认了也好,我就是说给这些达官贵人听的。”
后来朱家骅隐隐约约嗅到一点不一样的感觉,吃了个哑巴亏,行为上也有所收敛。
相比陈诚肯听话,政治上又十分积极,何应钦在政治上却迟钝得多,这导致蒋介石对他的信任度,远远不如陈诚。
有两件典型的事。
第一件是蒋介石下野事件。
1927年8月,桂系第一次逼宫,要蒋介石下野。蒋介石召集党内军内大佬开会,李宗仁、白崇禧言辞咄咄逼人,坚持要蒋介石暂时下野一段时间。
蒋介石频频地目视第一军军长何应钦,这是军内的大实力派,如果他肯站出来坚决反对,说不定会改变形势。但何应钦装傻充楞,低头装看不见。蒋介石无人支持,只好气呼呼地表示,要我下我就下。
这件事是蒋介石嫌弃何应钦的起点,他后来回忆说,当时只要何敬之(何应钦字敬之)一句话,我是可以不走的。
但何应钦不为已甚,后面在这个不信任事件上又加了把火。蒋介石没过多久就准备复出,国民党各位大佬都通电表示支持,可唯独何应钦这个蒋系头牌,却迟迟不发表通电。
蒋介石气得说出了那句名言:没有我蒋中正,就没有何应钦。他迟迟不发电支持,是什么居心,他怕李宗仁、白崇禧,难道就不怕我蒋某人吗?
许多人跑去提醒、劝说何应钦,何这才勉强发了电。蒋介石后来一复出,马上就免去何应钦第一军军长之职。
第二次是西安事变。
蒋介石被扣押后,国民党内迅速分成两大派系,宋美龄等人力主和平解决,而何应钦利用中央最高军权暂时空缺的时机,坚决推动武力讨伐。他还亲自出任讨逆军总司令,又发电请蒋介石的政敌汪精卫回国主持大计。
这就是要把蒋介石往死路上逼。
宋美龄愤怒地指责何应钦,何应钦一点也不惧,反过来骂宋美龄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懂什么。你只知道救丈夫,国家的事,你不要管。”
宋美龄气得没办法,亲自飞到西安,推动一大批党内大佬,和中共合力推动谈判。后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又给何应钦记了一笔账,指责他要抢班夺权,居心不良。
何应钦到底是不是真想把蒋逼死,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其实就算蒋介石真得出现不测,以何的威望,断然压服不了胡汉民、孙科以及李宗仁等大佬。何应钦大概只是想伺机而动,捞取属于自己的政治利益。
这样一来,何应钦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自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就没再让何应钦管过军队,只让他参与指挥,迫使他和部队脱离,无法形成固定的派系。
与此同时,陈诚不断发展他的势力,以十八军为骨干的军队,已经发展到八九万人,成为蒋介石嫡系中力量最强的部队。
陈诚还有一个特点,他始终牢牢控制十八军团以上军官的人事任免,即使他脱离部队,当了大官,仍然一直过问十八军军官事务,有关部门知道陈诚的厉害,都卖给他面子。
这样一来,不仅十八军成了陈诚的后花园,连那些从十八军出来到其他部队当长官的人,也都听陈诚的招呼,土木系的势力范围越扩越大。
何应钦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就这么被陈诚逐渐赶超。
三、放逐何应钦事件
何应钦面对陈诚咄咄逼人的攻势,心里很不是滋味,仍然想跟他斗一斗。
陈诚当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打了个经费请示,想让军政部批50万元钱。何应钦时任军政部长,说这是狮子大张口,是不是有人要中饱私囊。予以拒绝。
陈诚气不打一处来,把报告直接呈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大笔一挥,批给陈诚100万元。不仅这样,蒋介石还专门批评何应钦,说陈诚是做事的人,不是贪污之徒,他要钱你该给。
何应钦弄得好没面子。
抗战结束之后,国民党军搞整编改革,成立了一个权力非常集中的国防部,来统一领导军队。国防部长一职由谁出任,成了当时最大的政治热点。
以各军界大佬的威望而论,何应钦资历又老,又常年在中枢任职,当过好几个部长,现任陆军总司令兼参谋总长,按理说由他出任最佳。
但蒋介石不愿意,这个何应钦鬼心思太多,又有那么黑账,而且他还和桂系明里暗里有一腿,让他当国防部长,说不定把蒋系人马卖给桂系都有可能。决不能让他当。
蒋介石最中意的人选,自然是陈诚。
但陈诚当时名位尚轻,不要说和何应钦比,就连八大金刚中的顾祝同、刘峙,都比陈诚的资格老。怎么办呢?如果硬把陈诚拉上来,很容易招致非议,作为领导人,毕竟吃相不能那么难看嘛。
想来想去,蒋介石把白崇禧抬了出来,担任国防部长一职,而让陈诚当参谋总长。
有人不免要问,参谋总长不是何应钦吗?蒋介石用什么招数把何应钦挪走?
这就要说到著名的“放逐何应钦事件”。
原来1946年初,联合国计划成立联合国军,美苏英法中等大国都要参加组建工作。先期要成立一个安理会军事参谋团。
中国时值抗战胜利之初,国内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十分希望借这次机会提振中国的国际形象,社会各界都在猜测,国民政府会派谁出任中国参谋团团长。
蒋介石就利用这一机会顺坡下驴,下令让何应钦去美国,担任这个名头非常大的参谋团团长。
理由是,何应钦在中国军界是一个权威人物,只有他能担得起这份重任。再者,何应钦当陆军总司令期间,与盟军的高级将领打过很多交道,人情熟,他去安理会有先天优势。
他这一去,势必要把本兼各职让出来,陈诚接任位置稍微次要一点的参谋总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何应钦明知这是蒋介石、陈诚联手剥夺他的兵权,但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苦着个脸去了美国。
这个所谓的参谋团团长,只是个类似于外交官之类的虚职,手下不管一兵一卒,权力与陆军总司令兼参谋总长岂可同日而语。所以他去美国,实属政治放逐。
何应钦在美国待了一年多,本想在组建联合国军上出一份力。但这件事牵涉到各国军队,利益冲突特别多,各国来回吵了一年,最终也没达成协议。何应钦这个参谋团团长,也就成了个只挂幌子不卖东西的空招牌。
何应钦整日出席一些无聊而又漫长的会议,日子过得实在是无聊。相比在国内大权总揽的陈诚,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内心对陈诚的怨念,别提有多么刻毒了。
四、晚年和解
不过也有句老话,人算不如天算。
陈诚在蒋介石的强力支持下当了参谋总长,负责军队指挥,但1946年他筹划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处处碰壁,尤其是他直接部署的苏中作战,被粟裕七战七捷打得灰头土脸。陈诚无能的名声,在国民党内不胫而走。
陈诚几年来的火箭式蹿升,也引起顾祝同、刘峙等人的不满。顾、刘资格比陈诚老得多,但他两人是二级上将,陈诚却已跃升为一级上将,这两位大佬向蒋介石抱怨陈诚才能不大,野心却不小,把国民党军搞得成了陈家军,各个要害部门全都是他土木系的人。
一线的将军们,如杜聿明、熊式辉、汤恩伯等人,也抱怨陈诚指挥不得力,乱指挥、瞎指挥,让共军屡屡钻空子。
蒋介石眼看一年多的时间,居然损失了100多万精锐部队,对陈诚也开始不满起来,逐渐收回他的人事权和指挥权。
1948年蒋介石召何应钦回国,让他担任国防部长,试图借他的资历和能力,挽回国民党军中央指挥层面的错误。
结果何应钦一回来,就狠狠杀了个回马枪。1948年7月底,国民党军召开军事总结会议,原本只是想总结一下教训,以利再战。谁知何应钦趁蒋介石有一次没到会,突然拿出一份事先没有经过蒋介石同意的文件,当着全体与会高级将领的面,念道:
“一年多来,兵员死伤、被俘、失踪多达300万人,损失步枪100万支,轻重机枪7万挺,山野重炮1000余门,迫击炮和小炮1.5万余门,此外还有战车、装甲车以及大批的通信器材和大量的弹药。”
这是国民党高层首次这么毫无遮掩地在公开场合,公布如此敏感而痛心的数字。
与会将领感到极大震惊,没想到被解放军消灭这么多人。人多嘴杂,说着说着就有人开始声讨陈诚这一年多的指挥,指责陈诚应该负总责。
何应钦之所以公布这一数字,就是要把战争失利的责任作一个切割,同时,要挑动军界高层对陈诚的集体声讨。
蒋介石没想到会开成这样,慌忙出来强行压制讨论,并说战争失利已成事实,再去追究谁的责任也没有多大用处,大家当务之急是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以利再战。
这应该是二十多年来,何应钦唯一一次痛快的反击,陈诚在军内搞得声名狼藉,终于没能跨过何应钦,当上二把手。
蒋介石的算盘也没打对,何应钦只不过是个老手,并不是能手。蒋军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已成定局,何应钦当了国防部长,纯属应付差事,蒋介石动不动指挥到兵团,他这个国防部长,也就是随着蒋介石的意志,盖个印章,发发例行公文。
1948年年底是个关节点,国民党失败成为定局,必须谋划退路了。
在选择谁去台湾当省长时,蒋介石几乎毫不犹豫,不和任何人商量,就派陈诚去台湾,给他打理后退基地。而何应钦,却再一次当了局外人,跟着蒋记政府,从南京一路退到广州。
1949年5月,何应钦向代总统李宗仁辞去所有职务,包括那个陈诚巴望了一辈子而没得到的国防部长。何应钦放逐美国时,未雨绸缪买了一座别墅,此时准备到美国去当一个与世无争的寓公。
蒋介石怕得就是树倒猢狲散,他的蒋家王朝的招牌,不仅需要军队支撑,也需要党内军内的各种元老来装点。所以阎锡山手下无兵无钱,他一定要请到台湾。白崇禧成光杆司令,也必须弄过去。陈果夫陈立夫有了异心,更要弄过去。
何应钦算得上是国民党军的典型代表人物,元老重臣,他如果一走,势必要引发连锁反应,弄得更多国军将领远走高飞。
蒋介石极力敦请何应钦去台湾,共克时艰。
何应钦想来想去,到国外也不是个办法,终于去了台湾,继续为蒋介石服务。
此时的何应钦,也渐渐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他和陈诚的关系。
陈诚为蒋介石确实立了大功,台湾整得铁桶一般,让蒋介石有了栖身之地,这一点何应钦无论如何比不了。到台后,他顺从地听了蒋介石的安排,退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当了个战略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听起来虽然很高大上,实际上就是个安排国民党元老的空壳子。
从此与军界就彻底脱离了。
何应钦摆正了心态之后,和陈诚再也没有政治利益上的瓜葛。陈诚又是当行政院长,又是当副总统,何应钦以平淡的眼光对等,也不嫉妒,也不发牢骚。他对旁人说,我现在的工作就是三打,打桥牌,打球,打猎。
至此,何、陈之间的关系,柳暗花明地缓和了。晚年两人相处和谐,谁也没再找谁的麻烦。
这个结局看起来挺好,然而两人从20年代开始斗法,一直斗到50年代,三十年间互相使盘外招,互相牵制,受害得不光是这两个人物,而是整个国民党的利益。派系之争的毒害,这两位虽然深知,却都不会说出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