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求理:庄俊和中国近代建筑

BOOK TOWN

艺术

文化

思想

文/薛求理

原刊于《书城杂志》2024年12月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外滩的二十几栋洋行建筑基本就位(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外滩面貌)。一九二八年,公和洋行(Palmer and Turner)设计的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竣工,它的装饰艺术风格,使它从周围建筑中脱颖而出。沙逊大厦和外滩的一半建筑,均为活跃于香港和上海的公和洋行设计。

同为一九二八年,在离开外滩两个街区的江西中路(旧称“上海银行街”)上,中国民族资本创办的金城银行大楼也告落成。银行的对面,是早十几年建成的工部局大楼。金城银行的门面之阔,可以和外滩的汇丰银行相比。建筑采用古典复兴式的典型设计手法,正立面构图,横三段,纵五段。当中的入口,本来只是一开间,又用两根多立克(Doric)柱撑起。楼高约六层,一层、二层由左右对称大楼梯连接,重点在二楼(或英国式称谓的“1F”)。建筑的二楼为营业大厅,由四根大柱擎起,空间通透,天花藻井鎏金装饰,云石栏杆和护壁装饰典雅。从大楼梯走上二楼,即使过了近百年,依然可以感到摄人的气势。

上海金城银行沿街立面

上海江西中路上的这座金城银行(现为交通银行)大楼,由中国建筑师庄俊(1888-1990)先生设计。庄俊清光绪年间出生于上海,先上私塾,后入南洋模范中学。一九〇九年,考入唐山路矿学院(即唐山交通大学的前身),学习一年后,以第七十七名的成绩(一共取录100多名)考取庚子赔款的留美奖学金,于一九一〇年出国,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一九一四年获得建筑工程学士学位。庄俊读的建筑工程,包括土木工程和建筑设计,是土建设计的通才教育。

上海金城银行营业厅(现为交通银行)

建筑师庄俊

庄俊去美国的时候,是清末;回国时,已是民国。回国后,清华学堂正在大兴土木,于是庄俊被聘为清华基建科建筑师和讲师,协助美国纽约来的建筑师墨菲(Henry Murphy,1877-1954)设计了清华校园早期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体育馆和科学馆,同时也负责教授建筑制图等科目。工作十年后,一九二四年,清华大学派庄俊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同时带一批学生去美国留学。进修完毕后,庄俊游历欧洲诸国,并最终回到了故乡上海。

庄俊(1888-1990)

庄俊于一九二五年在上海开设建筑师事务所,是国人中最早开办的设计事务所之一。由于他的留美同学回国后不少从事银行,他因此认识了许多银行家,事务所的第一批设计任务就是设计银行建筑。上海和汉口的金城银行,以及哈尔滨、大连、徐州、济南和青岛的交通银行,这些都是庄俊的设计作品。

汉口的金城银行(现为武汉美术馆),建成于一九三一年。正立面的主体装饰,是十八根贯通三层的科林斯式巨柱,顾客从正门开间踏步二十一级而上,直入二楼的营业大厅。巨柱立面的两端,是办公楼部分,按功能开竖条长窗。一九三二年落成的青岛交通银行(现为建设银行),采用了类似的手法,只是因为规模略小,中间的巨柱立面仅三开间。为了突出四根科林斯柱,设计者在立面边框设计了壁柱,壁柱和柱子间,略微分开,两端分别只有一开间。这种巨柱廊的处理,使得主立面上有突出和深凹,产生强烈的光影效果,以区别于非重点的实墙面。

汉口金城银行 (现为武汉美术馆,高亦卓摄影)

汉口金城银行入口柱廊

(现为武汉美术馆,高亦卓摄影)

青岛交通银行 (现为建设银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值经济发展时期,华洋银行几十家,竞争激烈。银行建筑采用古典复兴风格,石材大柱,大理石地面和墙面,栏杆花饰,尽显银行的财富、稳健和可靠。一九二〇年前,古典复兴是欧美官方、宗教和商业建筑的主流。庄俊在欧美学到的设计手法,在国内派上了用场,生意源源不断。再看这些银行建筑的古典立柱,柱头雕塑一丝不苟,有的柱上刻有棱线,上下微微收分。二十世纪初中国人开的营造厂,可以做出这样精细的西式建筑,实为不易。庄俊作为设计师,和营造厂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正是有业主的理解和资金支持,设计师的天才技巧和营造厂的高超施工,共同铸就了这些中国近代建筑的佳作。

一九三二年,庄俊设计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总办公厅,总办公厅紧连已经造好的体育馆,一层在立面上为台基,呼应了体育馆的高度,用斩假石饰面。楼上两层,为红色面砖,上下两层的窗用一个长圆拱套起。顶上是平缓的坡顶。庄俊的设计,中西合璧,偏向西化。由他设计的这些古典风建筑,都雍容、端庄、敦厚,和他本人的长相气质很相似。

上海交通大学总办公厅 (赵冬梅摄影)

上海交通大学总办公厅东立面 (林峰提供)

总办公厅的建筑风格,已经对早先的银行建筑古典手法进行了简化,只是在门头、入口开间圆窗,做了些重点处理;石头的饰面也改成了砖饰面。而在孙克基医生妇产科医院的设计上,庄俊往现代建筑方面又跨出一步。孙克基是留学美国的著名妇产科医生,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做主任医生。他回国后,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近江苏路)开设妇产科医院,请庄俊设计。

这个设计平面上基本对称,入口在中间,对着大西路。进门为大厅,有中央扶梯、电梯。底层东侧为诊室、检查室、化验及标本室、药房,西侧是厨房、锅炉房、洗衣房、职员工作室、餐厅等内部房间。二层三层为病房,设有护士站、配餐室。四层西侧为病房,东侧包括消毒室、麻药室、手术室、产房、婴儿房、乳娘房等。五层六层设图书馆、水箱和机房。屋顶平台可以上人。

在这座医院建筑的设计上,庄俊完全摒弃了古典手法,底层用石块砌成基座,楼上窗户和深色窗间墙形成横条水平线,病房需要大窗,产妇可以看见窗外。楼电梯间高耸,楼梯段的上下,也反映在开窗上。庄俊的设计手法转变,部分源于他事务所加入的新成员黄耀伟,后者同样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建筑设计师。

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八年的十三年里,庄俊设计了银行、办公楼、产科医生诊所等十余栋建筑,完成了从古典复兴向现代建筑的迈进。一九二七年,庄俊发起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希望团结华人建筑师,打破外国事务所的市场垄断。庄俊在学会的刊物上发表了发刊词,认为建筑设计要古今中外兼收并蓄。

庄俊的建筑设计活动,到一九三八年抗战初停止,此时,他五十岁。以后的五十年里,他个人没有新的建筑设计作品。上海沦陷期间,他在大同大学和之江大学的夜校部兼课。一九四九年十月,北京有关方面邀请他赴京参加建设,他关闭了自己的事务所,带领五十几位专业人士北上。六十一岁的庄俊被任命为我国第一个国营建筑设计机构——交通部华北建筑工程公司的总工程师。一九五三年初,中央决定成立建筑工程部,该公司改组为中央建筑设计院(即后来的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庄俊任总工程师。一九五四年,庄俊因年老体弱回上海休养,调任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直到一九五八年七十岁时退休。退休后,他在家编撰《英汉建筑工程名词》,并于一九六二年出版,填补了当时的学术空白。

拳拳爱国之心

一九八五年,我硕士毕业,去上海城市建设学院报到,建筑学专业的领导是庄涛声先生(1923-2004)。所有的人,都会自然地向新同事介绍,涛声先生的显赫父亲庄俊,是中国第一位建筑学留学生,第一位开事务所的中国建筑师,第一位国营设计院总工程师。涛声先生和蔼可亲,关心年轻同事,我和同事都尊其如父亲。和涛声先生渐渐熟悉后,我有机会去他家拜访,知道了他过往的历程。

庄涛声一九二三年出生于北京,一九四四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建筑系,在其父亲公司实习工作。一九四六年赴美,一年后获得迈阿密大学建筑学士,之后在纽约的一家公司工作。一九四九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继续在这家公司工作。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老板英门(Alvin Inman)邀请庄俊去美国合作,并说公司可以改名为“英门-庄”。庄老婉谢,自己从上海赴北京工作,并且要儿子尽快回来参加祖国建设。

涛声先生于是放弃美国工作,于一九五〇年毅然回国。庄俊先生不希望儿子在北京、上海利用父荫,要他去外地工作。涛声先生先去唐山的北方交通大学教书;一九五二年,入天津大学,主持工业建筑教研室;一九五九年,带全家奔赴郑州,创办郑州工学院建筑系,使得中原的人口大省,有了正规的土木建筑教育机构。“文革”时期,涛声先生被怀疑为美国特务,遭到了批斗,全家下放河南农村劳动。一九七九年,因照顾年老父母,调回上海工作,领导新创办的城市建设学院,并建立了建筑学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和建筑管理专业。涛声先生也许是全校英文最好的一位老师,每有外国来宾,都由他接待。外国专家讲课,别人听得云里雾里,他已经准确易明地翻译出来了。涛声先生曾示我手稿,他在写一本关于“绿色建筑”的书,说出版很难。最后,这本《绿色建筑》于一九九五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中国较早的关于“绿色建筑”的书籍。

人生百年

因着涛声先生的关系,我在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八年间,几次拜访庄府。庄府在复兴中路的一条弄堂底,弄堂不深,大约二十来米。庄先生家是一至三楼的整套加旁边的一套,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购入,并自己做了改造。我们入大门,到楼下的客堂间,感觉大得惊人,那些大沙发疏落地脱空围放(而不是靠墙),人坐下后,觉得彼此对话的距离太远。如果把沙发再拖近,则家具的摆放很不像样。他家还有一个种绿植的天井。在石库门里长大的我,到了这里,心里暗惊——这是上海的“上只角”了。

每次去庄家,满口京片子的师母和女儿都来热情招呼,庄老太爷此时近百岁,住在楼上,不会理睬客人。但老太爷几十年来有个习惯,每天上午,要乘三轮车到外滩南京路兜一圈,他不看报纸,说这样走一圈,世上的事就知道了。他下楼,在弄堂口缓缓上车,家人给他腿上遮块小被挡风,在这间隙,老太爷向客人微点头,算是打过招呼。我端详这位世纪老人,见他国字脸、皮肤幽细、嘴唇紧抿,和他年轻时的照片几乎一样。聪明、长寿在相貌上是有反映的。

庄家客厅的壁炉上,是一幅清华礼堂的大照片,庄老一九一四年从伊利诺伊大学学成返国后,在清华大学基建处工作,圆顶礼堂虽为墨菲设计,但驻校建筑师却管理着施工的每一天。礼堂照片旁边,有幅庄老的水墨肖像,是蒋兆和先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画的写生,样貌神情画得十分传神,笔墨清秀而简丽。涛声先生说,画这幅画时,他就在旁边看,看蒋大师先画两只眼睛,然后一点点往下。那时,涛声先生在上之江大学。

1987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颁发给庄俊的奖状

一九八七年,可能是因为同济大学郑时龄老师在美国提起了上海的这位毕业生,伊利诺伊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富瑞斯特(Alan Forrester)专程到上海来给庄老颁发荣誉奖状。仪式在同济大学文远楼二楼会议室举行,庄老已临百岁,未能到会。美国院长致辞,祝庄老在人生的第二个百年迈步,由涛声先生接状并致答词,那天下午,伊利诺伊大学的老校友汪定曾总师(1938年硕士毕业)也到会发言。

庄老百岁,历经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受过战乱、萧条和各种风浪,亲见改革开放的上海面貌。他设计的建筑,在上海和其他城市,都成了文物遗产,长久保留。他青年和中年时努力开拓,写下中国人在自己土地上设计建筑的历史一页,中国现代建筑长成大树森林,后继有人,更多的人在这块土地上,垦殖培育,生机盎然。

本文关于庄俊先生的事迹,部分来源于和庄涛声先生的交往和聊天。二〇一八年,作者有幸再次拜访涛声先生公子庄朴先生;并在华霞虹教授的协助下,进入同济大学档案馆,让本人重温庄俊先生的工作。在此感谢庄朴先生、华老师和提供信息的周君言教授,感谢林峰、赵冬梅、高亦卓老师供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