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于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丰台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十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70多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采用口头报告、海报展示和集中讨论等形式,围绕热等离子体在航空航天、能源冶金、材料烧蚀防热和新材料制备等领域关键技术和应用热点展开交流研讨,共有16位代表做了口头报告,5位代表做了海报展示,交流了近几年国内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夏维东教授全面系统介绍了热等离子体能的概念,并对产生热等离子体能的两个关键系统,即电弧等离子体电源和等离子体炬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适合于研究和工业应用的通用等离子体电源,以及适合于代替燃烧加热的通用低焓等离子体炬;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倪国华研究员团队马中洋分享了不同阳极喷嘴结构下等离子体射流特性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更好认识等离子体炬及其应用提供了参考。
在热等离子体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海兴教授课题组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杜耀文介绍一种高温空气等离子体态-态动力学模型,通过与地面试验数据和再入飞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新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清华大学李和平教授课题组张子明给出了多温度氮等离子体物理数学模型理论推导和非平衡输运系数计算方法,从Boltzmann方程出发,在考虑振动和转动能以及振动非平衡度的情况下获得了一套描述多原子分子的物理数学模型;清华大学付洋洋副教授课题组王震介绍了基于统一流体模型的辉光-电弧转捩特性研究,对微间隙放电特性进行了仿真,得到了包含盖格-米勒区、汤森放电区、亚正常辉光放电区、正常辉光放电区、反常辉光放电区、电弧放电区的伏安特性曲线,指出当电源电压、间隙距离不变时,不同气压下的转捩电压与转捩电流成反比关系,即转捩点的功率密度近似为常数;张东荷雨开展了激光维持等离子体对流周期振荡现象的机理研究。北京应用物理和计算数学研究所周前红研究员团队分享了电弧基础理论和数值模拟方面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孙强副研究员介绍了多组分真空弧轻重离子分离机制,研究指出离子运动机制由(射流区)碰撞占主导转变为(射流混合区)压力膨胀占主导,是导致轻重离子分离的主要原因;刘朝晖开展了低电流短真空弧放电的数值模拟,发现在强阳极蒸发下,电子-蒸汽碰撞电离反应增强,影响等离子体的特性(如密度、速度、温度等);宋萌萌介绍了真空弧阴极斑等离子体离子加速机理研究,系统地给出了真空弧全放电阶段的离子加速机理。
在热等离子体应用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袁方利研究员分享了高频热等离子体制备富含氧空位氧化物及其性能研究;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林鑫副研究员分享了典型防热材料高温界面气固耦合效应研究;中山大学杨铖博士分享了离子液体电喷雾推力器研究进展;西安交通大学赵政分享了热等离子体点火与绝热材料烧蚀研究进展;昆明理工大学张达分享了等离子体在冶金与材料制备改性上的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杨超博副教授介绍了高焓非平衡流场激光光谱测量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报告内容十分丰富,充分展现了热等离子体在材料制备、材料烧蚀防热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以及热等离子体领域光谱测量技术的重要作用。
最后,作为本次会议的东道主,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气动所五室主任高贺研究员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气动热防护试验装备的发展和相关研究成果,分享了航天气动热防护试验研究团队多年来在各种电弧加热器的基础研究和装备能力提升方面所做的努力。在最后会议集中讨论部分,在欧东斌研究员的主持下,与会的各位学者围绕热等离子体基础研究、应用前景畅所欲言。参会各单位未作报告的专家代表纷纷发言,大家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寻找与热等离子体的结合点,纷纷建言献策。大家认为各科研单位之间应当继续加强交流,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我国热等离子体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与会代表一致同意下一届热等离子体基础与应用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