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风语 | 知新村 徐家里

前 言

“春申风语”——““风”者,既可“高风亮节”,亦可“移风易俗”;既可“笑傲风月”,亦可“栉风沐雨”。让我们为“风”而歌,为“风”而语,为“春申风语”而作,为“春申同心”而努力。

知新村 徐家里

文 周曙明(民革党员)

闵行区浦江镇北部有个知新村,俗称“徐家里”。该村东与浦东新区三林镇的天花庵村、浦江镇的苏民村仅新桥港、鹤坡塘一河之隔,南与浦江镇建中村接壤,西毗为民村、友建村的东侧的南北边界线,北与三林镇的懿德村仅后北浜为界。1986年8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建设“题桥发射台”,征用知新村的土地69.69亩后,知新村有耕地660余亩,6个村民小组,420余户人家1260多口人。“知新村”的村名,以及它的俗名“徐家里”,均与当地望族徐家有关。

徐家里,顾名思义,居住在此的都是徐姓人家。

据传,这里的徐家祖先原籍江苏昆山。明末清初(1628—1700),清兵入关,昆山大财主徐善堂为避难,到浦东寻找合适的地方。他见当地地处偏僻,人少地广,民风淳朴,就吩咐儿子徐捐德在此买田,建造七开间七架梁三埭进深四厢房的大绞圈房子(现知新村第六村民组)。跨三个台阶,踏上阶檐石,就是墙门间,两侧安有精雕细刻的石门鼓。前后院子青砖侧铺地面,中埭中部是三间相连的厅,其看枋两面、梁木及两端以及穿板,均雕有精细的纹饰,屏门前置红漆翘头长台,上方悬挂着堂匾,匾中是榜书“状元”两字,上款为“第一甲第一名”,落款为“清 康熙”,下镌有一方朱红色的印章。

这块匾,是徐善堂的三子徐元文(1634—1691),在顺治十六年(1659)殿试高中进士第一名,后来康熙(1654—1722)皇帝赐了这块象征“光宗耀祖”“皇恩浩荡”的匾。徐元文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修撰。康熙九年(1670),徐元文升任国子监祭酒,充任经筵讲官。

徐元文就任国子监祭酒四年,任职期间各种规章制度得以认真贯彻执行,端正了学风。他还同其他学者一起致力于教授众监生,元文举止文雅端庄,学识广博,讲解流畅明了,声音洪亮,学生们都很敬佩。他离开国子监后,康熙曾经对群臣说:“徐元文为祭酒,条规严肃,满族子弟不认真学习的,也一定要加以斥责,甚至鞭挞,至今监生们还畏服他,以后难得这样的人了。”

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徐元文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重修《太宗实录》副总裁。第二年四月,改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康熙十九年(1680),徐元文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经筵讲官。徐元文在中央官署任职,遇事敢言,从不阿谀奉承。

康熙三十年(1691),57岁的徐元文患病去世,落葬在徐氏老宅东100多米北侧的老宅河塘湾里,后人称“状元坟”。上世纪60年代,农村大兴平整土地中“状元坟”被平坟拆除,在“破四旧”中,“状元匾”也被毁坏灭失。

徐氏子孙繁衍兴旺,老宅里的房子显得拥挤,不够各房居住了,于是在老宅西、大南浜的顶头、长浜港的东岸购买田块,另起新宅——一七开间门面三埭进深两天井四厢房的大绞圈房子,俗称“三埭头”(也叫西宅,属知新村第四村民组),有大小房屋33间。中埭有三间相连的大厅,叫“毓秀堂”,绞圈东侧有一埭辅房,用作堆放杂用器物。

这里所有徐姓住宅群,统称“徐家里”。徐家共有2只七开间门面三进深大绞圈,5只五开间、七开间门面两进深的小绞圈,以及长长短短的平房(包括裕屋)10埭。徐家里东西绵延两里多地,南北一里半宽。徐家在这风水宝地上舒枝展叶,仓满廪足,子孙满堂,成为当地大姓望族。

徐文元的后人徐墨君的儿子徐凤笙,在徐家老宅正南300多米处造了五开间两进一绞圈祠堂,供奉徐家列祖列宗的牌位。后成了知新大队的畜牧场。

1918年,徐凤笙在徐家老宅里,创办了一所小学(一至四年级复式),自当校长。他取论语(孔子《为政》)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句中的“知新”为校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南汇县第五区(周浦)苏桥乡第十九保知新国民学校。自那以后,村以校名,人们开始称那里为“知新村”,并把那里的几个他姓宅基也包含在其中,不过众多的老年人仍然称“知新村”为“徐家里”。

本文参阅:

1、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版《浦江村宅·陈行篇》及互联网。

2、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版《周浦镇志》。

3、参阅瞿汉杰先生采访徐家后代徐道同(80岁),知新村老人瞿宝善(91岁)、姚金根(96岁)、曹福祥(90岁)、黄明生(85岁)、吴秀宗(85岁)等老人后绘制的《知新村乡景旧貌示意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