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成华区,拥有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工业遗址。以东郊记忆为代表的老工业区,在文化与科技的双重赋能下,成功蜕变为历史文化与潮流时尚交融并存的新时代文旅地标。通过保留场地独特的文化记忆与城市肌理,成华区实现了新旧交相辉映、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近日, SADI建筑规划一所受邀编制《成华区中电锦江片区工业历史保护规划》,为工业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描绘蓝图。
01
中电锦江遗址一览
中电锦江工业遗址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三段,东临圣灯路,西靠建功路,与东郊记忆工业艺术园区仅一街之隔,两者同属具有浓厚时代印记的旧工业遗址片区。
此次规划旨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工业遗产建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调整,优化道路布局与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对遗产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为旧工业遗址注入新的生命力,延续城市文脉,展现成华区新旧共生的独特魅力。
02
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定位:使用即是最好的保护
规划严格贯彻《成都市中心城区工业历史保护规划》要求,坚持“使用即是最好的保护”理念,在保留现有建筑与工业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遗址内保存完好的空间与场所,盘活历史工业空间载体,推动遗址功能复兴,致力于打造成为成都市工业历史文化旅游的标志性亮点。
2、确定中电锦江工业遗址未来的定位与功能
立足中电锦江工业遗址的布局特征,充分借鉴国内外工业遗址保护与活化的先进经验,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准改造,注入文化、商业、公园等多元化功能,推动工业遗址从“存量空间”向“活力空间”转变,为市民提供一个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与时尚消费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
3、确定中电锦江工业遗址的城市设计
全面评估遗址现状,围绕工业遗址存在的历史痛点与城市发展的新需求,开展系统性的城市设计更新,注重城市肌理与工业遗址的有机融合,通过优化城市道路布局,推动工业遗址与现代城市空间无缝衔接,实现遗址的保护与城市功能提升的双赢,重塑中电锦江工业遗址的时代价值与城市形象。
03
特色创新
特色1: “以改代拆,新旧共存”
规划秉持“以改代拆”的原则,在保留工业遗址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打破现存建筑相对独立的格局,通过新建多功能建筑,打造新旧共存、相辅相成的城市景观。
工业遗产分布具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征,规划采用“整体保留+片段保留”策略。规划充分发挥“一五建设”时期建筑结构保存完好、可塑性强的优势。在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的基础上,合理布局高层楼宇,植入酒店、办公楼、商业街区、住宅区等多功能建筑,提升片区整体功能性与空间利用率。
充分利用工业遗址内部的空间,提升片区的功能性。在遗址内部植入不同主题,兼具工业风和现代时尚特色的共享节点,为市民提供聚焦交通、商业、休憩等多功能的活力场所。
中电锦江工业遗址地处环东郊记忆艺术商圈核心区,借助城市绿道系统串联周边三大片区,地理区位优势显著。规划提出错位发展战略,与东郊记忆重点发展艺术、文创产业相呼应,聚焦科技、文化创新领域,依托科技服务支撑,着力打造以TMT产业(科技Technology、媒体Media、通信Telecom)及文创产业为核心的创新型科创+文创产业园区。
通过文旅、文创等产业的有机植入,吸引产业人群与旅游人群源源不断地涌入,为片区带来跨越式发展动力,焕发区域活力。
特色2: “立体融合,打通新旧隔阂”
规划注重工业遗址与现代城市街区的有机融合,通过城市设计赋能,打通老旧工业区与现有市政道路之间的空间阻隔,实现城市空间的立体化、整体化融合。
在保护遗址原本的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利用设计赋能,提升遗址的空间利用率,将原本封闭的遗址与现有道路打通。工业遗址内部的各个厂房遗址相对独立,规划采用“一干多支,连廊串联”的策略,通过保留建筑的保护利用,将原封闭的厂房打造成可进入、可参与的活力空间。
街道空间一体化,衔接原有交通道路,延伸空中连廊,减轻地面交通压力,构筑活力的檐廊空间,营造便捷畅通的步行体验。
规划还通过功能设施的植入,体现新旧对比与和谐融合。新增幼儿园、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节点,强化片区与周边社区人口的互动与衔接,实现从“工业孤岛”到“社区生活圈”的转型升级。
再通过新功能的植入,实现“园区景区街区社区” 四区融合,引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得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融入社区生活,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成都市成华区中电锦江厂片区城市设计
项目面积:40公顷
业主单位: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建筑规划一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