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形容以假乱真,用了个很雅的词—鱼目混珠,这二者哪可并提而论?不过任何事都会有例外,若是“模仿”后的作品,同样得到了大众的认可,那么这种行为一样会被认为是一种成功。
上个世纪末有部电影,绝命大逃亡,说的就是临摹名画高手的故事。自古以来,一直有人将此看成生财之道,不过这些作品总会存在些小瑕疵,内行人的眼睛很难骗过。
也许有人会这么反驳,书法画画的学习中,临摹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尤其是书法,刚开始时就是略显枯燥的描红,没有这些基础,很难进入下一个环节。博众家之长,才能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张大千的作画之路,也是这样,不过他似乎比旁人讨巧了些,因为在临摹这个环节时,他就已经博取了眼球。
功到自然成
业界流行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练习某个技能达到一定时间后,那么一定会成为专家。张大千一定属于此类。
他喜欢明清画家的作品,而且购买时都会仔细挑选一番,这其实也训练了甄别画作真伪的能力。他会细细研究这些作品,然后开始临摹,直到自己找不出任何差异为止。这其中的付出除了时间精力,还必须有悟性。
他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名人作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民间艺术,关于他临摹壁画的故事,民间有很多。
只要肯努力,回报都不会差。最后他的画风可以说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他笔下的画,几乎无人可以识别是原画还是他画的。只是这时,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画派。
他靠着这些画,打开了知名度,也结交了不少名人。虽然大家认可这些画的价值,也卖出高价,也被收藏,但是终究是在重复他人的路。后来,他和张善子、昆仲共同开创了大千画派,是一种泼墨艺术。
不可否认,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走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喜结姻缘
他的名声传开后,很多人慕名前来想拜师学艺,包括他女儿的同学,徐雯波。
和别人不同,她是由张大千的女儿直接带到家中。女儿本来想用下自己的“特权”,让父亲收下自己的同学,这两位女生心里还有点惴惴不安,担心因此会惹到大师的不快,张大千却是对这次会面很满意。
自此,徐雯波就成了张家的常客,她是真心想拜师,每次都会认真研究画作,后来她主动提出了此事。张大千的反应让她有点意外,大师拒绝了,但是没拒绝她继续到张家来学画画。
她很聪慧,很快就琢磨出对方的真实意图,不是收徒,而是收妻。她明白两人之间的差距,这主要在年龄上,30岁的差距,不是所有人可以克服的障碍。她没有立刻拒绝这份“暗示”,她欣赏张大千的才华,于是她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决定。慢慢地,一份情感在心里生了根。
张大千也在合适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二人之间没有任何阻隔,但是家人这一关还卡在那呢。
这时来了个机会。日寇空军空袭时,大家被要求躲进防空洞。张家没有防空洞,徐雯波的姑母家有,这时她就主动提出去她姑母家。张大千于是直接在其姑母家摆上了画案,开始和姑母交流绘画心得,同时也会聊聊家庭琐事。
姑母当然知道这二人的心思,和张大千相处一段时间后,也就放下了成见。1947年,48岁的张大千牵手18岁的徐雯波。
张大千的事业或是婚姻,个人看法各异。不过有一点,大家都认同,他能成功,靠的还是努力和毅力,这么多人学习绘画,也都或多或少临摹他人作品,为何成功者寥寥呢?
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模仿”,不过有人就是“照抄照搬”,有人却是会总结出大师的技巧,灵活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张大千后来自创画派,没有多年临摹的心得,又何来拔高创新?
他和徐雯波的生活很美满,二人始终相伴,他还以自己太太为主题,创作了不少作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