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大意失荆州”?他不仅遵照了《隆中对》,北伐中还深谙兵法

提及“关羽”的威名响彻中华大地,虽历经数千年仍被世人所尊崇;“关帝”之所以流芳百世,不仅是世人出于对他“勇武”的崇拜,更多的是他已成为“忠义”的代表人物。纵然“关羽”威风一世,但身为大将终究难逃“阵前亡”的命运,而“大意失荆州”则成了他一世英名中的最大污点。

世人皆言“陆逊”白衣过江,“吕蒙”阿谀奉承才导致“骄傲”的关羽轻敌,从而将荆州兵马大部分都放在了前线,后防空虚才致使东吴偷袭成功;当然,也促成了“关羽”身死,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若真如此,“关羽”真的就是个“骄傲自大”、“顾头不顾尾”的鲁莽匹夫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关羽”或许骄傲,但并非“自大”,北伐也并非“顾头不顾尾”。

且说“赤壁之战”后,刘备得“荆州”数郡之地,后又攻取川蜀,再得汉中;而且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又自立“汉中王”。此时的“蜀汉政权”达到了空前壮大,其实力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当年诸葛亮《隆中对》早已谋划“以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上宛洛”,因此“关羽”率先举起“北伐曹魏”的大旗,率荆州之兵直取曹仁镇守的“宛城”和“洛阳”。

这里就会有声音说,正是《隆中对》的错误才促使了“关羽”最终兵败身亡的结局;因为关羽虽拥兵自重,但远在“荆州”,而蜀汉主力却在“益州”。两路兵马相隔甚远,不仅不能互相策应,“关羽”的荆州之兵还成了一支“孤军”;别说没攻下“洛阳”,就算是进入曹魏腹地,关羽“孤军深入”也必定是一败涂地。其实这样的说法很有道理,如果《隆中对》或是“关羽”真的是这么想的话,诸葛亮“军事家”的帽子未免戴的太过轻松了。

诸葛亮《隆中对》在当时不过是案上策略,如何实施当然要看以后局势的发展;在当时曹操虽兵败“赤壁”,但元气未伤,根基未损,退守北方仍有足够的实力进行抵抗。再看“蜀汉”,刘备虽得川蜀,再得咽喉要地“汉中”,但毕竟时间不长,根基未稳;因此诸葛亮这才“七擒孟获”后按兵不动,全力治理国政,以此来达到巩固和积攒实力的目的;因此,这时候“蜀汉”是根本不可能贸然与“曹魏”进行决战的。

“关羽”乃是蜀汉元老大将,不仅自己身经百战,而且能在“荆州”独当一面;这时蜀汉“力求发展”的策略就算“关羽”想不到,诸葛亮也会及时告知;因此“关羽”更不可能狂妄到仅率三万之众就敢贸然进取“中原”。但这并不与《隆中对》冲突,不过是暂缓实施而已;“关羽”并非真心北伐,不过是在适当的时机打开局面而已。

再看当时关羽所在的“荆州”地理位置,北有曹魏的“襄阳”和“樊城”阻挡;东、南两面也几乎被东吴包围,可以说“荆州”三面被困,“关羽”时刻面临着威胁。更糟糕的是,“荆州”相距川蜀太远,一旦发生战事,“益州”之兵很难及时救援关羽;因此“关羽”能坚守已是不易,此时最迫切的就是打开局面,以此来缓解“荆州”的压力。

但是“孙刘”两家名义上还属同盟关系,“关羽”当然不可能拿东吴开刀,因此目标就直指“曹魏”的襄、樊两地;其目的则是打通“汉中”与“荆州”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川蜀”能与“荆州”首尾得以相顾;当然,如果能占领“宛城”和“洛阳”也为日后进取中原争取到了更多的军事优势。这才是“关羽”率先用兵,而且只率三万人就敢进攻“洛阳”的最终目的;由此也可看出,“关羽”用兵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一时“脑热”干出的莽撞之事。

“关羽”之谋不仅如此,当时曹魏“宛城”造反,按理说正是关羽趁机用兵的好时机,但其却行动缓慢,甚至可以看得出是故意拖延;这并非“关羽”不智,如果当时荆州之兵贸然袭击“宛城”,那么“曹仁”势必顽强抵抗,如若再有曹兵救援,“关羽”势必损失严重。而当时已是深秋,“汉水”暴涨,关羽一生多次用过“水攻”,此时利用“汉水”就成了他的不二选择;关羽不急于进兵,为的就是等待“汉水”,“水淹七军”就是其成功案例,而且还成功得以“水陆并进”。

这一战“关羽”可不只是斩庞德、擒于禁,吞掉了曹魏数万援军而已;他还极力鼓动“许昌”以南的“梁郏”、“陆浑”等盗寇,让他们在曹魏内部起兵响应。结果“许都”周围乱成了一锅粥,使得曹魏自顾不暇,逼得曹操连”迁都“的念头都有了。关羽用兵可以说是将“天时、地理、人和”都考虑到了,其排兵布阵深谙兵法,又怎会是“贸然用兵”?

再说“关羽”因轻视吕蒙,而致使后方空虚;这一点也是不正确的。当时“关羽”征伐曹魏,后方不敢说固若金汤,但兵力绝对充足。后方“江陵”和“公安”都是关羽多年经营,而且是经过诸葛亮亲自调教出来的“坚城”,城内驻军多达数万,和“关羽”所率三万之众几乎相当,而且关羽未动之时,这两城从未出过差错。

原因就在于这两城的守将——“糜芳”和“傅士仁”,因与“关羽”曾有间隙竟不惜背主,在东吴兵到之时“不战而降”;如果“糜芳”和“傅士仁”能像“曹仁”一样坚守待援,哪怕是坚守一时,想来关羽纵然得不到襄、樊也不至于将“荆州”大本营给丢了。当然,“糜芳”和“傅士仁”肯定不能和三国名将“曹仁”相比,但守着“坚城”竟然做出不战而降之事,也实属蜀汉中的“败类”了;因此,关羽“大意失荆州”并非事实,虽有一定关系,但不该负主要责任。

不管怎么说,“荆州”是当年诸葛亮《隆中对》之时定下的主要“出川”之地,而且刘备众人数十年来都是在按此策略一步步走;但“荆州”一失,纵然后世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次北伐”,但蜀汉之兵再难出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