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私人密码:花押,老百姓不识字也可以画押

签字画押这个词,你一定在古代电视剧里听过,古人把签名称作“押”,每当在公文、契约上签字或者画记号时,就叫做画押。

据历史学家考证,画押由来已久,“署押一制,起于汉魏,盛行于唐宋,制印于元明,衰于有清。”

而在南北朝时期,又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画押方式,叫做花押。

“花押”承袭于“画押”,但在形式上另有突破,它不再是中规中矩地签名,而是将个人姓名经过草书书写,或者改变成某种暗含艺术情志的图案或符号。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花押就是古人的艺术签名。

在很多古代书画作品的落款处,经常能看见一些难以识别的字符,既有韵味,又有内涵,那就是“花押”。一枚小小的花押,往往暗藏着者的观点和态度,也融合了迁客骚人们的艺术畅想。

一、花押的历史演变,起于唐,兴于宋,衰于明清

清代学者赵翼在《余丛考》卷三三《花押》篇中记载到:南北朝时期,在文化水平较高的官僚和士大夫中,草书其名之事流行,谓之凤书或花书。唐代的臣属在奏议、文牍上署名,要楷书。文人学士之间的书信往来,常常草书其名,谓之“花押”,亦谓之“花书”。

唐朝时期,很多文人喜欢在文章结尾签上草书签名,字迹笔走龙蛇,颇具特色。后来唐太宗鉴于此风过盛,便下令规定,官员在公文、案牍中的署名必须用楷书。而在文人之间的私下往来中,依旧倾向于以草书署名。

后来大臣韦陟开风气之先,设计了专属的花押艺术签,他写出的“陟”字飘逸如同五朵祥云,人称“五朵云”。此后花押署名在文人之间逐渐风靡,后来连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欢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签下花押。

到了宋朝,文化和经济愈发繁荣昌盛,“花押”文化也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当时官员们呈送奏章、公文时,文末不再签名,而是写下极具个人特色的花押,以作证明。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的专属花押。

当时京城还有专门设计花押签名的签名馆,考中进士、即将为官的人都要去签名馆里花钱设计一个专属花押,俗称“买花押”。

拿到花押后,先在家练习几天,等练熟了之后,再把自己的花押送到吏部做好备案,以后这个花押就是此人的专属,无论他到哪做官,给朝廷呈送奏章时都要写上自己的花押,以便证明身份。

其实这就像我们现在练习写艺术签名一样,先花钱请人设计,而后跟着练习,练熟之后就成了我们的充满个性的艺术签名。

后来花押逐渐融入到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书信、字画、朝廷案牍之外,起诉的状纸、签订的合同、各种房契、地契,都会用到花押,此时的花押已经具有了公认的法律效应,无论是官家还是百姓,都会把花押作为可信凭证。

到了元朝,当时的统治者是蒙古人和色目人,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由于看不懂传统的汉字印章,带有简单图案元素的花押就排上了用场,上至庙堂之高,下至市井江湖,元朝各社会领域都广泛使用花押。此时的花押已经有了一个专属名字叫“元押”,主要由楷书写成,也有由篆隶或者元朝专属的八思巴文写成的。元押形制多样,图形、纹饰极为丰富,可以算作花押发展史上的另一高峰。

明清时期,由于文人篆刻流派的出现,篆刻界的“文艺复兴”,使花押走向了衰落。此时,除了文人偶尔以花押怡情之外,很少再能看到花押。花押这一艺术形式逐渐消失于大众视野,它埋藏于历史烟云,成了小众爱好者的追求和谈资。

二、那些历史上有著名的花押,别出心裁,史上无二

在花押的发展历史中,有许多名家的花押非常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以至于到了现在,依旧被人津津乐道。

宋朝最著名的花押所有者当属宋徽宗赵佶,他的花押,被学者称为“绝押”——外形别出心裁,俊雅秀逸。宋徽宗结构疏狂的花押乍看起来像个“天”字,再看又像个“开”字,实际上此花押是由“天下一人”四个字组成。

“天下一人”,如此狂放豪迈,正好映衬出了宋徽宗的皇帝身份和他的艺术成就,实在是闻名古今,难以匹敌。

宋朝宰相王安石曾因花押惹祸上身,由于王安石政务繁忙,处理公文时为了节省时间,就在文章结尾单签一个“石”字,代表已经过目。王安石笔下的那个“石”:“初横一画,右引脚,中为一圈”。

但由于王安石性急,石字底下那个口,经常画得不够圆,“往往窝匾,而横画又多带过”,弄得“石”字不伦不类,看起来竟然像个“反”字,这在古代可是十恶不赦之罪,王安石因此遭受了不少诟病。后来每次写花押,他就会把那个“口”字写得尽量圆一些,之后有人仿效他,但把那一横一撇都省了,仅画一个圆圈,后来这种画圈的方式就演变为民间不识字的百姓画押时所用。

明清时期,很少有皇帝使用花押,但雍正皇帝经常在圣旨中书写花押,他的花押大多数写在圣旨或者朱批的结尾处、姓名旁,要不就是写在奏折内的旁批中。一般人只有一个花押,但雍正皇帝批阅过的奏折中偶尔会出现两到三个、甚至是四个花押,他的花押形式多样,各有趣味,可见,雍正皇帝对花押文化甚为热衷。

明清书画家中,最有名的花押出自“八大山人”朱耷之手,他在画落款时,总是喜欢把“八大”和“山人”联写,可是这样一写,他的花押签得就既象“哭之”又象“笑之”。这“哭之笑之”的背后恐怕暗含了朱耷的心绪,他本是朱明王朝之后,为朱元璋第17子宁王朱权的后代。明朝灭亡后,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朱耷因而只能用“花押签名”来表明他悲愤无奈的心情。

三、花押于古人的作用,防伪、便利、为平民所用

花押自兴起到流行,曾承载着不同的作用。

花押最初诞生,主要是为了防伪。这种经过独特设计的艺术签名比传统的签名、印章更有特点,一般花押都是龙飞凤舞,不按章法而来,常将几个字连在一起写成一个字,使别人难以辨别。

所以可以说,每个花押都是签字者的私人密码,它们个个形态不同,独具特色,因难以仿冒,成为一种比签名更省便的防伪记号。

因此“花押”签名逐渐被广大文人群体所青睐,后来又传入官僚、贵族体系。随着发展,花押逐渐超越了本身的防伪属性,向个人情趣和艺术价值方面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风尚。

到了后来,除了文人官僚阶层之外,花押“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盛行的一种签字方式。但在百姓群体中,花押不是为了陶冶情操、彰显艺术情志,而是为了方便。当时百姓无论是和他人交易还是合作,都需要亲笔签名以作证明,使得文书生效。

但由于古代百姓文化程度不高,识字率普遍较低,可能一家人全都不识字,当需要他们签名时,他们也不会写。当出现后,人们就会通过画圈的方式来代表签名,这样即便不识字,也能够签署文件。

“画花押”的形式出现之后,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百姓的生活,甚至发展到后来,百姓已经离不开押了——无论是购买田地、出售房屋、状告他人还是给别人家当佃农、做长工,都需要签字画押才行。

由于并不是书写姓名,而是以个人化的图形笔迹作为凭证,所以不识字的平民也可以签字,这样就大大方便了百姓的社会生活。

但是这样的情况却也不是一直都适用,因为古代不识字的人很多,签字画押时如果都画圆圈的话,就会大同小异,大大小小的圈,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这样画押也就不具备辨识性和独一性了。

后来为了作出个人的区分,古人想出了另外的办法,就是指押,也就是按手印,这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种方式。最初指押是犯人专用的,当朝廷对犯人进行羁押流放时,为了防止犯人逃跑或者是被偷偷掉包,就会要求犯人在相关文件上按上指印,以便验明正身。

后来指押传入民间,百姓签署相关文书时也会按手印,分情况不同,有时按一个手指,有时十个手指都要按。

而在签署比较重要的合约时,还会用到“掌押”这种方式,所谓掌押就是将整个手掌沾满墨,然后印到纸上画押。

由于每个人的手指粗细不同,整个手掌按上去就会更好辨别。后来,民间还出现过一种“十”字押,十字押就是用笔横竖两笔,划出一个十字,这种方式和画圆圈一样简单方便。

四、结语

花押是古代特殊背景之下的产物,它承载的艺术文化成就和社会属性不容忽视——它高雅别致,曾是帝王将相彰显个人魅力和文化喜好的途径;它简洁省便,曾是升斗小民们在交易往来和商业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凭证。

今天,花押已经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绝迹,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它依旧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了解和挖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