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古厝|越城宝刹 福州华林寺

读一本书,走一段路,认识一群人

悦的读书,您的户外书房

悦·读

福州华林寺是华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历经一千多年风云变幻,华林寺现仅存大殿,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本篇文章2755字

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闽都古厝|越城宝刹 福州华林寺

▲福州华林寺大殿

福州华林寺大殿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屏山南麓,是福建三座宋代木构中最古老的的一座,为我国南方乃至黄河以南最古老的木质结构建筑。大殿建于公元964年,此时北方已是北宋乾德二年,而华林寺所处的的福州仍在吴越国治下,因此,华林寺大殿既是现存最后的五代十国建筑,也是最早一批宋代遗构;在全国范围内,年份高于它的木构建筑不超过十座。

▲福州华林寺全景

▲福州华林寺大殿模型

寺院建成后,几经兴废,原有殿堂庭阁等大部被毁。惟余大雄宝殿,乃宋代遗构,是长江以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单檐九脊顶,构架抬梁,其18根殿柱以上全用斗栱支撑。大殿建造手法在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对日本镰仓时期(12世纪)建筑风格影响颇大。20世纪80年代大修时,又补建山门、配殿等,周以红墙。

▲福州华林寺国保碑

▲福州华林寺大殿题记

闽国灭亡后,北宋建立的第五年,即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吴越国国王钱镠尚割据闽浙等地,福州郡守鲍修让为祈求佛祖保佑郡境的安宁,从思想上加强对榕统治,拆卸闽王宫殿,利用所拆下来的材料在屏山南麓建成华林寺前身“越山吉祥禅院”。依五代形制的大殿为木结构;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八架椽,九脊;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彼时建成文昌祠、普陀岩和正殿等。正殿之后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师殿,都以屏山为靠背。此后,又建造数座禅院,规模宏大。十四年后吴越国向宋纳土,福州才入北宋版图。此前福州尚属吴越国,而未入北宋,故华林寺大殿亦可视为五代十国末期之建筑。

宋代福州宗教盛行,越山吉祥禅院在众多的寺院中素负盛名,有诗称“城里三山于簇寺,夜来七塔万枝灯”。宋高宗曾以宠臣王继先被贬谪寓居于此禅院故,特地将寺院原有四见(倚云)亭赐名“还峰亭”,又御书“越山”、“环峰”刻石于寺,至今篆书残碑犹存。南宋名臣张浚曾读书于此,并将读书处命名为“绝学寮”。名臣李纲也曾游览至此。

福州华林寺重建的山门

▲八十年代的大殿(杨秉纶 摄)与今天的大殿对比

明宣德六年(1431年)华林寺重建,正统九年(1444年),御赐匾额“华林寺”,遂改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并入附近的罗汉院、越山庵,后又增建了御书阁、环峰亭、绝学楼、胜会亭等建筑物,华林寺规模增大。以越王山为斧扆,其范围几乎占山南的全部。名士王应山、谢肇淛等曾游览至华林寺。

清朝顺治初年(1644年)华林寺有过修葺,康熙七年(1668年)再次修缮。雍正年间,寺渐倾圮,寺僧亦已散讫,法堂遂改为普济堂。乾隆十九年(1754年)刊本《福州府志》记载:“西廊有转轮经藏,今圮。东廊有文昌祠、普陀岩,正殿之后为法堂,法堂西祖师殿,以越王山为斧扆。”嘉道年间重建大殿、天王殿、山门、廊庑、客堂、僧舍等。其中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至道光六年(1826年),华林寺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原大殿的面阔三间被扩建成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扩为八间;单檐改为副阶重檐,仍为歇山顶。还增建了准提楼、文昌阁、火神庙、金佛殿及大士阁等。林则徐曾为它写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并撰《重建越山华林寺碑记》一文,勒石以志。这一文也对华林寺的建造发展及修复作了一番详细的记述。宣统三年(1911年)又进行了一次小修。

▲八十年代的南檐大殿(杨秉纶 摄)与今天的大殿南檐对比

▲福州华林寺大殿正立面

1953年福建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华林寺被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5年对大殿构架进行加固,翻修屋。1956年,《文物参考资料》文章显示此地“环境比较僻静,山地附近长着园林树木,更增添了自然景色”。1958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鉴定为长江以南最古老木构建筑物。到了1963年,其余附属建筑皆因年久失修,罹风灾、受虫害而倒塌。仅存的大殿亦已构架歪闪,榫卯移位,瓦样面目全非。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大院从原址省府路迁来,将华林寺及其附近区域占用,原有围墙、长廊、山门、天王寺等悉数拆除。清朝道光时期扩大的部分,亦以“妨碍内部交通”之理由被拆毁。文革后,大殿外围也被拆除,惟华林寺大殿以存储重要物资故得以保留。由于背面建起了一座七层省委大楼,原本能北泻的雨水因而受阻,渗入大殿地下,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地面下沉,白蚁成灾,大殿梁柱损坏严重,随时有倒塌之虞。

1980年,清华大学教授莫宗江等,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华林寺大殿进行法式测绘,并论证了大殿之年代及其结构。198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位列其中。然而同年华林寺却即将被拆,遂有福建省政协委员在彼时省政协会议上紧急提案,堆砌在寺内的建筑材料方得以被搬走,大殿主要梁柱得到加固。1983年底省府办公厅就此寺保护与修缮召开会议。与会政协委员认为:华林寺应向群众开放;不可只为了彼时已建在华林寺边的省府大院,就将华林寺四至范围缩太小,“重‘衙门’轻文物”;并要求缓建彼时附近在建的省政府大门。最终,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当年6月,由时任福建省长胡平召开的华林寺大殿维修现场会决定:大殿就地维修,政府机关用地服从保护大殿之需求,并划保护范围;随后成立华林寺大殿修复工程领导小组,着手落架大修。

福州华林寺大殿外观

大殿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落架修复。为避开省政府大楼,又因彼时原址地势低洼,遂迁移,而新址较原址东偏14.6米,南移8.3米。1984年12月正式动工落架分解,采用环氧树脂粘接与不饱和聚酯灌浆等化学加固工艺,还原宋初形制,并保留原构件造型与特色。砌建石基座、组装构件及安装瓦等等,于1989年10月竣工完成,占地面积5129平方米。同期兴建仿宋山门、仿明清配殿、回廊、铺设下水道、甬道,又添建工作室、接待室及盥洗室等附属建筑。之后,寺内除宋高宗篆书残碑,还存有清康熙“华林禅寺香灯碑”等文物。1990年春节华林寺正式对外开放。保护范围确定为:东至福建日报社围墙,西至火神庙(包括火神庙),南至华林路,北至省委大楼。80年代的落架大修后完成后,华林寺每年都有定期维护。

▲福州华林寺大殿门板

现存的整个华林寺寺院被红墙包围。由最南端仿宋山门进入,由甬路通向坐北朝南的华林寺大殿。华林寺大殿位于华林寺主轴线中心位置。大院东西侧为仿明清配殿与回廊。

福州华林寺大殿前部敞廊

华林寺建筑风格因地理上与中原文化中心距离遥远、建筑技艺传播因素而保留了许多老旧作法,如皿斗、梭柱等制可上溯至魏晋六朝。装饰构件与浅雕团窠及彩绘之结合巧妙,线条简洁粗犷,风格独特,在中国罕见。华林寺的建造方法在全国唐宋木构建筑中独具一格,很多手法是没有记载的孤例,并带有显著闽越地方特色。华林寺工艺精湛,为研究宋朝的早期建筑艺术提供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从这些资料甚至可以上窥唐代乃至南北朝的建筑风格。其被誉为“国宝”。

福州华林寺大殿南檐铺作

①东檐铺作

②③北檐铺作

④西檐铺作

①②③东南转角铺作

④东北转角铺作

⑤⑥西北转角铺作

⑦⑧⑨西南转角铺作

福州华林寺大殿铺作后尾

福州华林寺大殿内景

①②③扶壁拱

④脊檩

福州华林寺大殿上承唐五代,下启两宋,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与「天竺样」建筑,在潮湿、台风频发的东南沿海地区能够保存至今堪称奇迹,为研究我国南方建筑发展史提供了良好的样本。

福州华林寺院内堆放的石构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