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地理】地形、地势、地貌的区别与联系,高考地理常考点:地貌的成因

最专业的

地理科普平台

最实时的地理热门话题

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时刻在变化着。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七大洲的地形各具特色,欧洲、非洲、南极洲地形较为单一。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平,平均海拔3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一个洲;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南极洲地面多被冰雪覆盖,平均海拔超过了2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洲。南北美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大体上可以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地形区,所不同的是南北美洲地形组合为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形组合为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亚洲地形最为复杂,其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海底地形大体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盆三部分。海底地貌类型复杂,有很深的海沟,面积广大的洋盆,以及绵延的海岭等。世界最深海沟是位于太平洋的马里亚那海沟,最高的山是喜玛拉雅山。

地势: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与险峻的态势。包括地表形态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或坡度的陡缓程度。不同地势往往由不同条件下内、外动力组合作用形成。人类对地势的利用表现在工程水利、建筑和军事等许多方面。

中国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从中国地势阶级示意图看,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渐降低,可以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雄踞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的北边和东边,海拔迅速下降到1000~2000米左右,局部地区低于500米。第三级阶梯:第二级阶梯以东的地形,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在这里众多东流入海的江河,将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依山傍海,纵贯南北的冲积平原。广阔的近海大陆区,这里水深一般不足200米,岛屿星罗棋布。

地貌:地表起伏的形态,如陆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陆架、大陆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脉等。根据地表形态规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陆与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有在流水和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垄和沙波等。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地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地貌发展变化的物质过程称地貌过程,包括内力过程和外力过程。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两种营力,地貌是内力过程与外力过程对立统一的产物。根据形态及其成因,可将地貌划分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类型、成因类型或形态—成因类型。地貌也叫地形,不过这两个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区别,如地形图一般指比例尺大于1:100万着重反映地表形态的普通地图,而地貌图则是一种主要反映地貌形态——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专题地图。在测绘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总称。地形起伏的大势一般称为地势。

一、概念辨析

二、地貌形成过程分析思路

三、两大类地貌形成过程分析

1.侵蚀类地貌形成过程模板

(1)成岩过程

①岩浆岩:

喷出,侵入,冷却凝固;

②沉积岩·发生沉积作用(可能有煤炭资源);

③变质岩:

发生变质作用;

(2)指出作用(内力)

①板块运动:

板块边界;

②构造运动:

褶皱、断层;

(3)外力作用

①侵蚀(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②堆积(流水堆积/风力沉积/冰川堆碛/海积地貌)

2.沉积类地貌形成过程模板

(1)沉积物来源

岩石碎屑 or 泥沙(考虑植被水土流失) or 别的物质(取决材料)

(2)搬运动力

①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水搬运(取决于材料)

②流速(风力)减缓(减小),发生堆积作用

(3)沉积环境

主要考虑地形(仔细读图文材料),有无(河湖海水)顶托作用.三角洲、冲积扇、沙丘、海滩、沙坝、蛇形丘…

注意1: 冰碛物(特点)

①大小混杂,分选差;②磨圆度差,多棱角,无定向排列;③砾石面上常有平直形擦痕;④较致密,孔隙度、压缩性小,透水性弱。

注意2:冰川广布(原因):纬度高气温低:来自 某一大洋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降水。

四、几种常见的地貌形成过程

1.花岗岩峰林形成过程

①地下炽热岩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

②花岗岩体发生间括升随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点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2.石蛋的形成过程

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生产生节理,当岩石露地去时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最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风化,棱边受的个方向 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抗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3.石环的形成过程

①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碍垫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与细的物质产生分离,冻融分选作用,使不同物质分离;

②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送,泥土和小的岩盾集中在中间,岩 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这种冻土地貌称作石环 ;

形成条件:充足的水分,气温在零提氏度上下波动持续时间长。

4.沙坝和潟湖的形成过程

①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记积在沿海地区;

②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现沙移动,加之样流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 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

③随着时间的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方海线,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 的狭长状湖泊泉水。

5.温泉、矿泉的形成过程

(1)温泉

①断裂和垂直管理发育;

②商量充沛,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与炽热的若体接触,转 变为地下热小;

③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2) 矿泉水

①大气降水经森林涵养入地下;

②经玄武岩层、火山碎屑岩的长期融滤、矿化,源源不断地生成矿泉水;

③沿断裂带上涌露出地表。

6. 爬升沙丘的形成过程

①冬春干旱季节,内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

②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动,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7. 淡水湖和咸水湖的形成过程

(1)淡水湖→咸水湖→盐湖:①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②人类活动用小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③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化加,逐渐成咸水,最终形能盐结

(2)咸水湖→淡水湖:①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西湖),沙坝沙洲沙岛人工河口人的建设②导致湖的与海洋分离③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8.高山流石滩的形过程

①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

②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

③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搬运,到地势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9.盐碱化形成过程

①地下水位上升(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溶解部分盐类物质;

②蒸发旺盛,盐台随水蒸发到地表集聚;

③沿海滩涂,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

10.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①水流侵蚀加宽河道使流速变损,河流携带的质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 积满层积物;

②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指种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因素使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

③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完全露出水面,高于洪水位,形成阶地面;

④河流继续重复侵蚀、堆积、下蚀等过程,形成阶地。

11. 河漫滩的形成过程

①河漫滩是河水周期性涨溢的结果;

②在洪水期,水流漫到河床以外向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缓,将悬浮的细粒物质沉积下,在滩面留下一层细粒沉积;

③随着堆积体的面和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漫滩。

典型试题分析

2023· 广东· 高考真题)

某中学学生在山西省太行山青龙峡景区研学活动中发现,这里是典型高山峡谷地貌,两岸岩壁直立,软硬岩层交互,陡壁下常有崩塌物堆积,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图是同学们绘制的岩体崩塌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崩塌物主要来自硬岩层,是因为(

A .软岩受风化剥蚀更快B .硬岩的重力作用更大

C .软岩抗侵蚀能力更强D .硬岩水土流失更严重

2 .同学们提出的以下预防崩塌危害措施中,不能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的是(

A .岩土变形预警B .危险岩体清除

C .气象水文预报D .游客行为监管

【答案】1 A 2 B

【解析】1 .软岩层岩性软,更容易被侵蚀,使得软岩层上部的坚硬的岩层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崩塌,A 正确;重力作用受岩层所处高度的影响,与岩性没有关系,B 错误;同等外力条件下,坚硬的岩层抗侵蚀的能力更强,水土流失较软岩层更轻,CD 错误。所以选A

2 .岩土变形预警可以运用GPS 系统完成,A 不符合题意;危险岩体清除需要用工程机械,地理信息系统不能完成,B 符合题意;气象水文预报可以运用RS 系统完成,C 不符合题意;游客行为监管可以运用GIS 系统和监控网络完成,D 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点睛】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多发生在大于60°~70°的斜坡上。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崩。崩塌可以发生在任何地带,山崩限于高山峡谷区内。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界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崩塌体的运动方式为倾倒、崩落。

2023· 辽宁· 高考真题)

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抬升时,促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似于阶梯状地形,称为阶地。阶地按从下到上(由新到老)依次命名为T1、T2……。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图为青衣江沿线各阶地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毫米/年)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毛家坝T5 T4 T3 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

A .不断加快B .不断减慢

C .先变慢,后变快D .先变快,后变慢

2 .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A .河谷陡缓B .海拔高低C .流量大小D .基岩软硬

3 .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

A .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

B .往青藏高原方向变化

C .由东西往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变化

D .由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往东西变化

【答案】1 D 2 A 3 A

【解析】1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 T7 阶地依次变老,T6—T5 时期为T5 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T5—T4 时期为T4 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快;T4—T3 时期为T3 阶地形成过程,此时河流下切速率较慢,所以河流下切速率的变化是先变快,后变慢,D 正确,ABC 错误。所以选D

2 .栗子坪阶地数量较少,阳坪阶地数量较多。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栗子坪位于青衣江上游,河道比降较大,河谷多呈V 形,以下蚀作用为主,不利于侧蚀拓宽河道而形成漫滩阶地,栗子坪河漫滩阶地数量较少;阳坪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缓,地壳间歇性抬升过程中,抬升的间歇期河流侧蚀明显,容易沉积形成较宽河漫滩,再次抬升河流下切容易形成阶地,阶地数量较多,影响栗子坪和阳坪现有阶地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河谷陡缓,A 正确。海拔高低、流量的大小都不是影响两地现有阶地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BC 错误。无法判断两地基岩软硬的差异,D 错误。所以选A

3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T1 T7 阶地依次变老。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向下游方向推移,青衣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流入四川盆地,所以各时期河流最大下切速率所在地随时间往四川盆地方向变化,A 正确,BCD 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当地面因构造运动大面积上升;或气候变化使河水水量增加,水中泥沙减少;或海平面降低,都会引起河流强烈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成为阶地。河流如果发生多次侵蚀下切,就可能产生多级阶地。

2023· 全国· 高考真题)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1) 说明风蚀粗化过程中地表松散层风蚀强度的变化。

(2) 指出图右所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其原因。

(3) 分析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

(4) 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答案】1 (1) 随着风蚀粗化指数变大,粗颗粒物增多,风蚀强度逐渐减弱。

(2) 分布特征:北大南小,西大东小。原因:南部和东部受到一定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植被较为茂密,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北部和西部受高原内部冬季风影响较为强烈,降水较少,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 耕作会产生耕作层,对表土的耕作会造成土壤结构松散,风蚀作用增强,耕作层造成地表松散层变深,造成风蚀深度增加;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上风蚀退化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风蚀强度的变化、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耕作对风蚀和风蚀粗化指数的影响、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1 )由材料风蚀退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该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可知,随着风力侵蚀作用逐渐带走地表松散层的细小颗粒物,粗颗粒物增加,造成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差异变大,表层粗颗粒物含量不断变大,其风力启动速度变大,不易遭受风力侵蚀,故侵蚀强度逐渐减弱。

2 )根据图中粗化指数图例的反映,北部和西部圆圈较大,东部和南部圆圈较小,可得出区域风蚀粗化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北大南小,西大东小。风力侵蚀深受大气环流(降水量)、地表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故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能够受到一定夏季风深入的影响,降水量较多,植被较为茂密,且多为森林植被,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较弱,风蚀粗化程度较小;而高原内部受到湿润气流影响微弱,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受到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蚀粗化程度较大。

3 )农田耕作形成耕作层,会破坏原来的土壤结构,使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增加,表层与浅层颗粒物结构趋向于统一。由此造成风力侵蚀作用增强,侵蚀深度增加,但是人为平整土地的行为造成耕作层表层和深层颗粒物较为均匀,风蚀粗化指数变小。

4 )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需要根据区域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