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冬季,当我们走入新年的门槛,迎来2025年的新气象时,《天涯》杂志在这个特殊时刻发布了其2025年第1期的精彩内容。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学底蕴的刊物,《天涯》在新的一年里,秉承"天有际,思无涯"的宗旨,继续引领我们探索更广阔的文化与思想天地。
在不久前的2024年11月11日,上海报业集团进行了重大的变革,将《文学报》并入《文汇报》,这一举措引发了人们对纸质媒体未来的思考。许多文学圈的朋友感慨于纸媒的衰落和文学的边缘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学的地位正逐渐被新兴媒介所取代。然而,这种观点也许只是我们观察文学现状的一种片面视角。
事实上,纸媒的困境是一种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文学的边缘化与工具理性以及利己主义非常普遍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这并非只是对文学衰退的哀叹,而是要深入思考纸媒与文学,以及他们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阅读和写作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与人、事、物的深入实践。
《天涯》在经过30年的风风雨雨后,依旧以"道义感、人民性、创造力"为办刊宗旨,在2025年迎来了新的改版。纸刊和网络媒体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杂志在内容上将继续探索人文和社会的多重议题,与历史和现实对话,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这一期的《天涯》在内容上非常丰富,首先在“作家立场”栏目,我们将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等社会问题,提出"我们为何再谈生态"的小辑,回顾2024年举行的"五指山生态文学周",展现生态文学如何在塑造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作用。
乡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聚集了无数作家和学者的实践观察与思考。本期“乡村的可能”讨论小辑,孙歌、李泾荷和吴翰洁等提出的研究成果,强调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与创新性。同时,他们运用田野调查和深度对话,寻找中国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与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还有梁治平的《赡养人类与废弃的生命》和胡赳赳的《死亡说明书》两篇深度探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作品,从社会学与哲学新角度追问存在的意义与伦理。文学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
在"民间语文"栏目中,作家黑陶的《民间太极拳习练录》揭示了太极拳背后的哲学思想,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生命的智慧。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透过太极的每一个推手,读者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在小说栏目中,阿微木依萝的《微光里》通过一个普通的偷牛贼形象,展示了生命中的痛苦与救赎。马拉的《天已大亮》描绘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生活,而石钟山的《狗时光》则从狗的视角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每一篇小说都带给读者不同的温暖与启示。
散文部分,燕燕燕和李晓君的新作分别从历史与个人回忆的角度出发,再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无论是探索商代历史的《寻妇好》,还是对"草圣"怀素生平的追忆,呈现了文学的多样性与深度。
本期“人间·父亲”栏目,则将读者的目光转向个人故事,通过对父亲不同社会身份的叙述,勾勒出一部小型时代编年史。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也许能看到社会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与此同时,“艺术”栏目聚焦于莱昂纳德·科恩的思想与人生,他作为现代都市的游吟诗人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探索生活与艺术的无限可能。
《天涯》2025年第1期的内容丰富而多样,充分体现了当代文学的活力与创造力。我们希望读者们能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通过这本杂志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共鸣,激发对生活与世界的深刻思考。
在2025年,无论您是通过纸媒还是电子媒介,无论您身处何地,欢迎您继续与《天涯》同行,走在这条探索无涯的文化之路上。让我们期待,2025年有更多的可能性与美好令人期待的文学作品出现在每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心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