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江探寻历史的脉络:辞旧迎新之际的河下之行

伴随着新年的脚步,我们在皖江的“河下”踏上了一场辞旧迎新的探寻之旅。寒冬的清晨,我裹着厚重的外衣,驱车十里来到集合地点,期待着这次文化游学之行。今日的目的地——“河下”,是皖江文化研究会第十二次寻拍的地点。作为会长的汪军,始终以满腔的热忱和执着投入于皖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之中。回首2010年,我们从首季的倒扒狮历史街区一路走来,跨越了十二季的文化探寻。

当我们的车驶离市区,进入我未曾走过的小路时,眼前的景象令人感慨不已。锈迹斑斑的轨道、干裂的泥土、覆盖着苔藓的裂面,这片曾经繁华的袍子如今早已被时间遗忘。这里,就是往昔的“河下”。在清代盛清时期,皖河口四周曾是盐仓、盐行、盐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商业盛状,蜿蜒的河道一度承载着辉煌与荣光。

想象一下,那时的人流熙攘,商贾云集,热闹的街市与方圆几里内的小巷,这是多么美好的盛景。汪会长如数家珍,向我们娓娓道来这里的过往。阳光在冬日的午后洒落,温暖而明亮,浸染着这段历史的轮廓。我们一行人静静地行走于河下,尽管周围满是杂草,恍若被时间封存的秘密,但历史的痕迹似乎仍在透露着曾经的繁华。

在这里,我被一根干瘪的芦苇绊住脚步,无论怎样也无法挣脱。就在我纠结之际,一道热情的声音传来:“来,我来帮你。”这样的微小举动令我心中一暖,仿佛历史文化的探寻之路也是如此,总会有陌生的人给予我们帮助,我们将一起剖开文化的壁垒。经过无数次的考察和资料查阅,重现西门往日的荣景并非易事。站在皖河的入口,汪会长打开一张泛黄的老地图,逐一对照,他的声音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往昔的门扉。

每一个历史地标又重新浮现在我们脑海里,那些模糊的记忆逐渐清晰。我们所踏足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故事和努力,那是一个个曾经在这里缔造繁华盛事的背影。像是在描绘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随着船只缓缓驶过水面,细腻的沙滩在指尖滑过,带着曾经的印迹与梦幻。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安庆人,我体会到对皖江文化的了解并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责任的担当。新年的氛围渐渐弥漫,寒冷的清晨在汪会长的带领下变得温暖,无论是从第一季到第十二季的追踪,还是对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我们都是在为这片土地的灵魂而努力。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古老建筑遭到破坏,传统的民俗文化在新一代中逐渐失去传承。然而,皖江文化研究会一直努力不懈,通过组织这些寻拍、研究、宣传和建馆等活动,促进更多人对皖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加入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列。

“在考据的原址,汲取原生态的历史信息,与心潮相认,这就是行走的力量!”汪会长的言辞铿锵有力,激励着我们的心灵。在即将迎来的新年里,愿我们继续为皖江文化探寻的路上,继续前行,续写辉煌的篇章。此刻,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充满希望,承载着对未来更深的期盼。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家乡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