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连亮出一堆大杀器,两件事不解决,美国的大麻烦还在后面!

美国可能有大麻烦了!

你们发现没,最近咱们的新装备都是嗖嗖地往外冒,跟下饺子似的。

但反观美国,已经多少年没出新装备了。

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要说原因,咱得先从人才说起。

你们知道吗?

那些搞飞机、火箭、卫星的,其实都属于力学专业的范畴。

打从80年代开始,美国就对咱们这类专业的人才就虎视眈眈,当时的状态基本是这类专业头部美国几乎全收。

那时候,一个班里头,前20-30%的尖子生,基本上都跑美国去了。

剩下的,第二梯队进了中科院或者当了军队国防生,第三梯队才去企业找工作。

但你们猜怎么着?

从2014年开始,这局势那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归国潮那是汹涌澎湃,成了主流。

为啥呢?

因为咱们国内的科研经费那是噌噌往上涨,直接就把美国给超了!

要知道,不管怎么爱国,大多数都是很现实的。

你再有爱国心,也架不住美国那边科研经费猛砸啊!

咱们这边只能给人月薪5000的时候,家那边一年就能给你23000美元的奖学金,再加上助教助研的收入,这搁谁,谁不迷糊啊!

可随着2013年外企在大中华区的溃败,这次可不是此前的那种主动彻底,而完全是市场份额扛不住了,局势彻底翻转了。

回国成为了主流!

这下好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基础学科,美国那边基本上就靠华人和偶尔的几个印度人在撑着。

现在年轻华人都大规模归国了,美国的基础科研还玩个啥?

要知道,大部分科学家都是在30岁左右的时候作出突破性贡献的,之后基本上就是在从事管理工作和培养下一代了。

这一代人撤了,对美国的基础学科研究那可是釜底抽薪啊!

所以,你们看看,美国的导弹、航天从2014年以后那是越来越没成果了。

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你人才都没了,断掉了,还能有啥成果出来。

这事放我们视角看,又是一招阳谋。

要不怎么说咱们中国人玩阳谋就是厉害呢!

反正咋们这人多的是,义务教育加大学扩招,海量的学生供应。

你老美就算有吸星大法,但我内力深厚啊,人你吸都吸不完。

咱们就使劲儿送,只要有几个能学成回来的,咱们就赚了。

这样既养成了美国对咱们人才的依赖症,又能发展自己。

更关键的是,这些人在美国积累了经验,回来以后搞相关研究就更快了。

美国当年连一个钱学森都没拦住,现在千千万万个“微型钱学森”,化整为零了,你拿什么拦?

这是人民战争啊!

现在,你美国想造新飞机、导弹,要么靠印度人,要么就别造了……

除了人才的流失,另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对自己的技术太自信了,太想走捷径,结果欲速则不达。

在高超的气动问题上,中美的发展路线那是截然不同的。

咱们是走的风洞为主,计算机模拟为辅的路子。

而美国呢?

他们对自己的技术那是非常自信,低估了困难,选了相反的路线,以计算机模拟为主,风洞为辅。

结果呢?

事实证明,美国对于高超音速下空气动力学的一些情况根本估计不足,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东西,相当不靠谱!

按咱们这边的说法,是一开始的基础数据和公式都不准确。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所有天上飞的,要么你东西造好了,直接打到天上去试,要么你就老老实实把它扔进风洞里,记录数据。

这玩意儿,管你啥超级计算机、啥大数据AI,都不好使!

不舍得朝天上扔装备撒钱玩,就老老实实用可循环使用的风洞。

咱们这边就是老老实实地建造了大型高超音速风洞,并依靠这些设备,获得了更靠谱的基础数据和经验公式。

所以,现在最先进的风洞技术就在咱们手里,独步天下,断档式领先!

现在,美国人似乎也醒悟过来了。

最近,圣母大学也向美国海军交付了首个10马赫风洞。

但怎么说呢?

那玩意儿,也就相当于咱们二三十年前的水平。

说到这,我想起一个故事。

为咱们造风洞的大佬叫俞鸿儒。

他第一次参与设计风洞的时候才30多岁,年轻人嘛,气盛得很。

当时采用的技术路线也是非常符合年轻人的气质:要制造足够大的风力,风扇不行,那就直接用冲击波来!

所以,他直接在管子里引爆了炸药。

结果呢?

成功地把自己的实验室给炸平了,但一代风洞也就这么出来了。

这个技术路线也符合俞鸿儒老师的要求,省钱、不许死人。

当时咱们刚建国,一穷二白,但库存的炸药还有不少,这么干也确实省钱。

俞鸿儒的恩师,叫郭永怀,是钱学森的同门师兄弟。

当年郭永怀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就对俞鸿儒说过,国内这条件,他不指望自己能出什么成果了,俞鸿儒这一代也很难。

但他们下一代一定可以,他可以做垫脚石,俞鸿儒也得有这个心理准备。

郭永怀先生是两弹元勋里唯一的烈士,死于一场空难。

当时空难发生时,离坠毁只有一分钟时间,在这生命最后的一分钟里,郭永怀先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和他的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保住了怀里的公文包。

那里面有他此次回京要提交的实验数据。

在他死后的21天,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爆炸成功,用的就是他用命保下来的这份数据。

只是恐怕郭老也没想到,从他的第一代徒弟俞老开始,咱们已经有大规模成果了。

当年俞老在接受央视访谈时,笑着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就是学着他的样子,做一点事,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满意!”

或许,他们当年的技术已被后人一代代超越,成为我们不再使用的陈旧之物,

但他们的那份精神——我们称之为“道”——却始终如一,薪火相传。

美国的大麻烦还在后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