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养猪”,他申请了467项专利!

要点快读

如今,从智能家居的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从高效能的数据分析到医疗领域的精准诊断,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世界。然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其双刃剑的特性也逐渐显现。其中,深度伪造技术就带来了不小的隐患。

炖排骨、红烧肉、酱猪蹄、小炒肉……

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如果说食材也有“江湖”,那么猪肉绝对妥妥占据着肉食领域的C位,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从几十年前“过年才能吃上肉”,到后来的“吃肉自由”,再到现在追求的吃风味、吃美味。

“二师兄”的成长经历,早已实现华丽转身,为此,有一位科学家一干就是40多年,他就是被称为“养猪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

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先民便开始饲养家畜,猪便是“六畜”中的重要一员,然而,在缺乏科学指导的情况下,中国人养猪长期采用“有什么就喂什么”的方式,导致猪“吃得多,长得少、长得慢”。

如今,经过40多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解决了国际猪营养学和饲料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许多重大技术难题,也让养猪充满了“科技范儿”。

被称为“养猪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作为发明人,申请专利467项:其中发明专利419项、实用新型专利4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

比如,猪脸识别:让每只小猪在“猪海”中都能被精准追踪CN118097364A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的生猪体成分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所述方法是通过提取采集的标准生猪体尺指标图像的特征参数,然后采集标准生猪体成分指标数据,再选取合适的核函数对特征参数和提成分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拟合的回归模型,通过R2值来检验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确定最优的回归模型为体成分预测模型,所述R2值为拟合指数。

然而,尽管与猪打了40多年交道,现在的印遇龙,再一次面临科研上的“转型”,面对长期以来成本低、生长快的瘦肉型洋猪在我国推广普及。而本土猪比如宁乡花猪等土品种因为吃得多、长得慢,渐渐受到养殖户“冷落”的情况。

为了保护本地猪种资源他和他的团队现在几乎住到了猪舍里进行选种育种:CN118813823A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湖南宁乡猪SNP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的宁乡猪SNP分子标记包括100个SNP分子标记中的至少一种,所述100个SNP分子标记的基因组位置是基于猪的参考基因组Sscrofa11.1进行序列比对确定的,本发明的SNP分子标记可用于特异性鉴定湖南宁乡猪,将其用于制备液相芯片,得到的液相芯片可以实现宁乡猪高通量、低成本基因型分型,可应用于宁乡猪的品种鉴定、亲缘关系分析及宁乡猪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为宁乡猪分子育种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在印遇龙眼中,养猪是天大的事,因为这不仅关乎老百姓的“餐桌”,更关乎这条产业链上的农民能否在这条赛道上拥有更好的前景,在印遇龙未来的计划里能够实现一猪多用,让猪的产业越来越大,是他和团队正在努力的方向。

鉴于印遇龙对湖南和国家生猪养殖产生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先后被推选为中共湖南省党代表、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首届湖南十大同心人物,获得湖南光召科技奖、湖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和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对“院士养猪”!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