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于洁 排版丨Sherry
教书很多年,也曾在认知的迷雾中徘徊,一些错误观念如阴霾般遮蔽了朗朗晴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误区或隐匿于教学的日常细节,或潜藏于教育理念的深层架构。
人的眼睛,最容易看到别人,却很难慧眼洞察自己。
转眼,2024年转身离去,2025年步声渐来,就来写写自己教育之路上曾有过的认知误区,写写自我拨乱反正后的清风朗月。
*下文以第一人称叙述。
“师讲皆记”之谬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教育的舞台上,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很容易错误地认为,自己所讲的内容,学生皆能牢记于心。
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将知识如倒豆子般倾洒而出,自认为已将精华尽授,却未曾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个体差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学习并非被动的吸纳,而是需要主动的思考与实践。仅仅依靠教师的单方面讲授,难以使知识深入其心。
从我讲得精彩,到学生学得精彩,这个转型的过程对老师而言是有点痛苦的,但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极大的好处的。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而非一场独角戏。
我的教室对学校里的其他老师是永远开放的,老师们不需要和我打任何招呼就可以直接走进来听课,好多老师说我的课堂上学生动得多,总觉得听我的课不会走神,时间过得飞快。这也是学生的感觉,有的学生还在日记里写不舍得下课。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激发其思维的火花。我越来越享受这样的课堂。
“一遍全会”之幻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刚教书的时候我误以为讲一遍,所有学生便能掌握知识要点。我以为只要提醒他们好好复习来准备第二天我的测试练习他们就真的会好好复习。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复杂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接受能力,学生怎能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不同,基础各异,“欲速则不达”,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只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我曾经在一个学生基础很好的学校工作,做过一个实验,一个单元的词语和古诗句默写,我只是带他们复习一遍,没有任何试默,就直接考了一下,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惨不忍睹。你看,即使是所谓的尖子生,没有几遍的炒冷饭复习,也会如此掉链子,更何况一些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学生?
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难点要点,耐心地反复讲解,才能使学生在逐步积累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分数即能”之偏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在教育中仍有残留,当老师久了,很容易把分数视为衡量学生能力甚至品行的不能说是唯一但起码也是非常主要的标准。考分高者则优,低者则劣。
我们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常人,很难不戴有色眼镜。假如两个学生都没有做作业,成绩好的我们可能就认为是真的忘记这个作业了,而成绩差的我们很容易认定是老赖行为。
有时候 我们会把分数和品行联系起来。认为分数高的是学习态度好,把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了,不大会干坏事;而分数低的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心思都用在别的地方了。 这种判断有的时候和事实接近,但也有很多时候和事实远离。
同样上课转笔,成绩好的学生转笔我们感觉是他在思考中的无意之举,成绩差的学生我们感觉就是课堂的小动作,不在思考。我至今想起自己曾经有过这样的迥异的想法会哑然失笑。
教书多年后,看到学生们走上社会后的不同际遇,给我上了深深一课:教育不是给学生早早下结论,而是朝夕相处,时时帮助。你以为的,很多时候不那样。
蔡元培先生倡导“五育并举”,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中全面发展,真是远见卓识。 智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部分,不是全部。
“严教必优”之误
“严师出高徒”,这句古训我也曾奉为圭臬,认为对学生越严厉,教育教学成果就越显著。于是,严苛的要求、严厉的批评很容易成为教育的常态。
然而,过度的严厉可能压抑学生的个性,扼杀其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应是春风化雨般的滋养,而非狂风暴雨般的侵袭。
后来, 终于明白必须把握严格与关爱的尺度,在规则与温情中寻找平衡。以爱为基,以严为辅,用爱心去感化学生,用耐心去引导学生,用严而不厉使学生在温暖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整齐划一”之罔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与学习风格。 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追求整齐划一的标准,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期望他们在相同时间内达到相同的效果,这无疑是给教师自己带来教育的无力和痛苦。
我们都希望学生刻苦努力,来为自己挣得好前途。但是当今社会,有很多学生早早有了一种“觉悟”:不想要出人头地,只想平凡一生、淡淡一生。他们觉得不去工作也挺好的,自己在家开开直播,挣到一点钱,够吃够用也就可以了;他们觉得送外卖啥的也挺好的,没啥抹不开面子觉得难为情。他们说很多读了大学的人也在送外卖。
当老师功利地把读书与前途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就能轻松破了这个局:我只想要一个普普通通的前途。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教育也不应将学生塑造为千篇一律的模样。接纳每个学生的长长短短,期待他们未来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绽放光彩。老师只需要在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尽力而为就好。不放弃不抛弃,帮到哪里是哪里。
“教材为尊”之囿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教材固然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非唯一的知识来源。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仅守着教材,如何能让学生领略到知识的广袤与时代的脉搏?
假如教材是主食,那么辅食、零食、水果、糕点的添加也是学习中很大的补充和乐趣。突破教材的局限,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结合时事热点、课外书籍、网络资源等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与信息整合能力,使他们能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如蜜蜂采蜜般博采众长,酿造属于自己的知识花蜜。
很多学生刷短视频,我自己在刷的时候有意识地挑选一些,在班会课上和学生聊一聊、辩一辩,学生也都很喜欢。
教朱自清的《春》时,就补充他的另一篇美文《冬天》,从春的抒情绚丽,到冬的朴实温情,更能体会作者的文风多变,对世间万物万事的细腻感悟。
“师威不可侵”之固
“亲其师,信其道。”年轻时为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与学生保持距离,高高在上,不容学生质疑与反驳。 师生关系如同上下级。僵硬的关系只会阻碍教育的有效进行。
有了师生共写日记后,课堂上我是老师,日记里我是愿意倾听的朋友,愿意给出帮助的知己。这样有弹性的师生关系,该严的时候严,该软的时候软,渐渐就收获了内心的幸福。
学生也教会了我很多,岁月变迁,一届届学生越来越不一样。就拿我给学生午睡盖的小毯子来说,以前的学生比较大大咧咧,毯子放在一起,午睡时随便拿一条就可以;现在的学生更注重私人感,他们喜欢每个人盖固定的那一条,会带回家洗一洗再带来,然后放在自己的柜子里。以前的学生进教师办公室胆战心惊,现在的学生在教师办公室基本是随意进出。 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中很多事在具体细节上和以前已经迥然不同。
我若守着老脑筋顽固,就会处处看不惯,样样不顺心。
“闭门造车”之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育不应是孤立的活动,但我有一段时间局限于自己的课堂与教育教学经验,不与外界交流合作,不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成果与方法。在信息快速流通的时代,这种固步自封只会让教育教学陷入僵化与落后。
很多人问我每周三晚上8点的“于洁沙龙”坚持了12年累不累?我心里想开心还来不及,周三晚上和全国各地的同频者共振,同一个问题,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念头,一个个拿出来分享,跟开了个超市一样,琳琅满目,很多时候忍不住跃跃欲试,急着想要到自己的班级里去尝试。这种源头活水不断用来的感觉,真好。
河流汇聚成海,在交流融合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知识库,为自己的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劳心劳力分”之错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结合在一起的,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在教育中,很容易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脑力劳动,忽视了实践操作、劳动教育等体力与动手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有了一点理论知识,但动手实践能力却十分薄弱。
我自己也曾是五谷不分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甚至用了很长一段时间,跟着季节去农田观察,终于认识了很多的蔬菜瓜果初夏秋冬的样子,看到了不同的粮食从苗到实的过程。等课堂上讲到课文里某个植物或者蔬菜瓜果时,或者世界各地的风俗人情时,我终于能够有点如数家珍地给学生拓宽知识面,那种愉悦之情难以言表。
也因此,我采用制作校园植物手册、餐桌蔬菜系列手册,间接地带学生了解天地万物;利用寒假暑假,让家长教孩子买菜做饭,得到生活能力的锻炼。
傍晚时分,让学生从自习课中走到教室走廊里看一会儿晚霞;带学生们到一棵开花的树前停留一会儿,看看一朵花的美丽;也把我在各地旅游的风景照片与学生分享。心里念念不忘的是一句话:孩子,一定要看到美啊!
“短效功利”之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可迫于考核等机制,我们很容易过于追求短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与功利性目标, 短视行为如同揠苗助长,虽可能一时收效,却有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根基。
我们教育了学生几次,却发现学生还是老样子;我们耐心地教了几遍,却发现学生还是错得不成样子。我们的心理渐渐崩溃,渐渐怀疑自己的能力,也渐渐对学生没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行动。
教书时间长了,曾经我们觉得很没出息的学生毕业后竟然很有出息,虽然这样的概率不算太高,但足以让我们清醒等待一朵花开真的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花开固然好,但成树成草都很好,教育是森林的样子,各美其美。老师不要因为短时间内看不到学生的进步而抱怨愤怒,也不要因为学生真的后来没有所谓的出息而觉得自己老早就看穿了。 学生有学生的人生路,一切结论为时过早。
教育之路,漫漫修远,当以明烛照亮认知的暗隅。教师如舟,学生如水,唯有破除错误观念之礁,方能于教育的沧海中破浪前行。
*于洁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语文教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