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春天,万物结冰,春寒料峭。高锦明和弟弟高锦茂快到家门口时,看到街坊邻居围堵在自家门口。好奇的高锦明赶紧挤进人群,看到的是一幅敲锣打鼓的场面,并且门口还挂着“革命烈属”的牌子。高锦明充满了好奇和困惑,他看到仪仗队将一张证书递给母亲,母亲异常的激动,甚至双手和身体都是颤抖着的。
高锦明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张《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件编号为“国字第00001号,正文竖排写着:“查丛德滋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除依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工作人员伤亡褒恤暂行条例’发给其家属恤金外,并发给此证以资纪念。”落款为主席毛泽东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五”,上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丛德滋究竟是谁?直到那天晚上,高锦明的母亲王竹青才向他们讲述了他们的身世。原来她和弟弟并不姓高,眼前养育自己的父亲并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而他们的亲生父亲正是这位00001号荣誉证书的获得者——丛德滋。当晚,母亲决定将姐弟俩的名字恢复为当年的丛丹、丛甘,以慰藉生父的在天之灵。
直到这时,丛丹才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叫丛德滋,父亲牺牲的时候,自己才三岁,对于他没有记忆。那么这个0001号烈属证又是怎么回事?父亲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01
1910年11月,丛德滋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2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沈阳的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史地专科。
1928年张学良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同年,日本想要取得吉林省五路权,这遭到东北和全国人民的愤慨和反对。然此时的日本早已泯灭人性,他们公然屠杀爱国人士,因此死伤的民众和学生无数。在此形势下,张学良来到东大南北校进行演说,表明誓死不当卖国贼的决心,他劝勉学生努力学习,毕业以后服务社会,使祖国富强起来。
张学良慷慨激昂的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感染着丛德滋。丛德滋经常在夜间偷偷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革命进步书刊。在此期间,他还结交了很多进步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思想对丛德滋影响巨大且深远,更一步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明确了革命方向。
02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东北三省全部被日军占领,我国东北大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遭到日寇的铁蹄践踏,爱国学生遭到日军残杀,人民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惨状不忍目睹。
东北大学也不得不搬迁,两年后丛德滋来学成毕业,便来到张学良东北军政训处工作。由于丛德滋曾经写过“画山水一幅,有尺幅千里之概”的话,被张学良看到以后,张学良给机要组的人说“你看这人多自负!”其实当时的丛德滋只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言辞之间透漏出的自信让人不免感觉有些狂妄。但是,张学良非但没有责怪这个倨傲的小青年,反而重用了他,而丛德滋也由此进入了张学良的核心圈子。
1933年3月,热河不战而弃守。全国上下愤慨谴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张学良也被迫去欧洲“考察”。
一年后,蒋介石为了利用东北军“剿共”,便火速电召张学良回国,且立即恢复了张学良对东北军的领导权,并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三省“剿共”副司令。
日军在践踏中华大地,屠杀我国人同胞,可蒋介石却偏要坚持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策略。而这种无耻的想法激发了丛德滋的愤慨,于是他写长信给张学良,揭露蒋介石不抵抗、消除异己的的阴谋,也揭露了东北军内存在的军纪败坏现象,同时更是竭尽全力宣传“反对内战,枪口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
但是,丛德滋的爱国主义言行很快遭到排斥和打击,随后他就被以“共党嫌疑人”的罪名逮捕,羁押武汉行营军法处。后经张学良营救获得保释,恢复自由后,他就被安排在东北军总部办公厅任张学良的机要秘书。
03
1936年3月,在张学良的支持下丛德滋创办了《西北响导》月刊,该刊是综合性刊物,主要是为了宣传反对内战,一致抗日,恢复东北失地,借此激发东北军的抗日决心,鼓舞广大民众抗日的信心。所以在此刊物发行期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存亡,杨虎城、张学良发动了震惊全国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发生后,抗日联军西北军事委员会拘捕了《西京日报》社社长,派丛德滋接管了《西京日报》社。至此,《西京日报》改名为《解放日报》,丛德滋任总编辑。
《解放日报》系统地宣扬了张学良、杨虎城对时局的八项条件,还针对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明该报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并对“西安事变”的意义作出了高度评价,指出“西安事变是走向救国自救的道路,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光明火炬,是被压迫民族的救星”。这不仅为今天研究“西安事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而且在中国报刊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恩来同志对该报的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经常给予指导。而作为总编辑的丛德滋,更是以忘我的精神,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撰写了大量文章,广泛宣传,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期间,他还用“吴明”的化名,写了几本关于宣传共产党的小册子。
1937年2月8日,由于国民党的中央军进驻西安,《解放日报》被迫停刊。失去工作的丛德滋怀着满腔悲愤无奈离开了西安,最后来到了上海。
04
“八一三”事变发生后,日寇轰炸上海。丛德滋一心投入到守卫上海、反击日寇侵略的斗争当中。也就是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他的妻子王竹青,他们一同投入到反侵略的斗争当中,后结为伉俪。
上海失守后,由于斗争的需要,党组织将丛德滋秘密转移到西北,后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林伯渠介绍到兰州,由谢觉哉同志直接领导,在兰州地区积极支持和参加地方抗日救亡工作,并且创办了《民众通讯社》,丛德滋任社长。
丛德滋将所有的热情全部倾注在工作上,为了开展工作,他一方面利用文化人的身份,通过《民众通讯社》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宣传民众抗日活动,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另一方面他又以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设计委员和秘书的身份秘密打入敌人内部,从事地下情报工作。
经过严峻的阶级斗争的考验,终于在1938年秋,丛德滋被中共中央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在谢觉哉和伍修权同志的领导下,从事党的情报工作和第三国际情报工作。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国民党政府迁移到重庆。当时,军政机关数量剧增,汉奸特务猖獗。在如此险峻的形势下,丛德滋严格服从组织的安排,谨慎认真工作,高度负责,甚至连他的妻子王竹青都无法得知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
而丛德滋利用曾与曾扩情共过事的关系,打入国民党第八战区政治部,担任政治部办公室秘书。期间,他搜集到很多关于国民党军事设施,军事计划等情报。
1939年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主要目的是防共反共,且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反动方针,所以次年《民众通讯社》被勒令停止发稿,很多同志也被捕入狱。在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丛德滋本来可以从容转移,但当丛德滋接收到党中央前去延安的通知时,丛德滋却选择留下来,在白色恐怖中坚持革命工作。
然而,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危险已经悄悄临近……
05
1941年1月,曾扩情以“过小年”名义邀请丛德滋赴宴。临行前他给妻子嘱咐到:“现在形势很紧张,为了摸清曾扩情一派的动向,我决定去走一趟。如果今天晚上回不来,就是被捕了。你需要镇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定革命的意志,尽快和组织取得联系,要鼓起勇气,带好孩子……”说完丛德滋坚定地走出家门。
就在当晚,丛德滋被敌人秘密逮捕,关押在兰州郊外大沙沟秘密监狱的一口井中。在狱中,敌人对丛德滋施酷刑逼供,但是都没未得逞。后来就百般折磨他,将他关在站着伸不直腰、躺着伸不开腿的监狱中,吃的是烂白菜,喝的是洗菜水。面对非人的虐待,丛德滋没有妥协,坚定信仰,宁死不屈。
这期间虽然党组织进行了多方营救,但是都未成功。1942年4月19日,丛德滋发高烧时,敌人将一碗下了毒药的污水给丛德滋饮下,不多久他中毒身亡,时年仅仅32岁。
丛德滋牺牲以后,国民党特务机关为掩人耳目,造谣说丛德滋是患脑膜炎而死,并残忍地将他的遗体扔在了一个山洞中。当时,丛德滋生前好友和党内的同志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以“东北同乡会”的名义将他的遗体装殓后,葬在了兰州郊区五省义园墓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才将其遗骨移至兰州华林山烈士陵园。
06
在丛德滋烈士殉难后,他的妻子王竹青只能带着年幼的子女艰难度日。
1950年冬,中央开始确认革命烈士,寻找烈士家属,落实烈士政治待遇。当时,已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一直惦记着丛德滋以及他的家人。经过谢觉哉的努力,终于得知丛德滋的遗属在兰州。于是他当即写信给王竹青询问情况,并特意嘱咐寄一张孩子的照片给他。当谢老从照片上看到那两个衣着破旧,但笑容天真的孩子时,他流下了眼泪。
这一年,谢觉哉将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丛德滋和遗属的有关情况上报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听了汇报后说:他在“西安事变”发生时,就知道丛德滋。为了纪念他,毛泽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00001号烈属证”,这是对烈士忠魂最大的慰藉。
07
1977年10月,为了弄清楚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丛德滋的的女儿丛丹专程来到了北京。
在北京的一个傍晚,丛丹陪同伍修权夫妇在院子里散步,伍修权说带她去见一个人。于是,伍老将丛丹领进一个四合院。一进门,丛丹看到一个穿着白色短袖、满脸慈祥的老人站在院子中央,他就是邓小平。
这时,伍修权走上前去对邓小平说:“您看我给您带来了谁?她就是丛德滋的女儿,丛丹。”邓小平同志走过来紧紧握住了丛丹的手,上下打量一番后,说道:“你长得真像你父亲。”听到这句话的丛丹顿时情绪失控,再也忍不住眼里的泪水。
之后,邓小平同志亲切的询问了丛丹一家人的生活境况,而且给了丛丹诸多的鼓励。临行时,还给丛丹留下自己地址和联络方式,告诉丛丹以后有任何事都可以找他。
后来,丛丹将父亲的遗物捐给了辽宁省。作为女儿,丛丹深知父亲对家乡的眷恋之情。父亲生前虽不能回到故乡,但如今将他的遗物交回,在天之灵的父亲终于可以回家看看了。
参考资料:
西安事变后第一张报纸出版始末——丛德滋与《解放日报》
第00001号烈属证背后的故事
他,战斗在敌人心脏——丛德滋烈士生平事略
我的父亲与张学良
“中国一号烈属证”颁给谁
丛德滋烈士与《民众通讯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