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制造业版图中,株洲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国内最大硬质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株洲吸引了300余家企业入驻,形成了震撼的产业规模,营业收入长期超500亿元。被誉为亚洲的硬质合金生产基地,株洲不仅提供了种类繁多的硬质合金产品,也为全国的硬质合金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在这份令人瞩目的成就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软肋,这引发了我们对株洲硬质合金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株洲在硬质合金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整体目标向千亿产业规模迈进。为此,株洲市正在规划建设一个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湖南先进硬质材料产业园,这一举措不仅显示出地方政府的雄心壮志,更是响应了国家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今年9月,荷塘区的硬质合金产业集群被认定为2024年度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可见株洲在全国产业发展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然而,挑战也在不断显现。株洲硬质合金产业的“硬气”在于其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技术力量,然而,在面对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一产业的软肋又何在?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向一些行业龙头,如瑞典的山特维克和美国的肯纳金属等,为什么它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株洲却依然停留在了艰难追赶的阶段?
首先,产业结构的单一性限制了株洲的发展。不同于轨道交通等整机制造业的系统集成,硬质合金产业以零部件产品为主,这让整个产业链显得相对脆弱。尽管拥有307家企业,它们大多专注于刀片、刀具等同质化产品,而缺乏整机制造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这无疑对产业的规模扩张形成障碍。如同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最大的一家头部企业,也只是依赖分散的企业合作,缺乏整合与协同。
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株洲需要转型,向整体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的方向发展。为此,企业需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整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应对市场的需求变迁。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这种模式,例如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和株洲华锐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它们已经在转型过程中寻求更多高端市场契机。
此外,原料供应的短缺也是一个显著的问题。目前,株洲硬质合金产业超过65%的碳化钨粉原料依赖于外地采购,甚至高价进口。原料的稳定性对整个生产过程至关重要,若无法掌控原料供应链,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加快建立区域原料生产基地以满足企业需求,将是株洲硬质合金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碳化钨粉生产方面,株硬集团也在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通过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力争在未来数年内实现年产万吨的目标,从源头保障原料的供应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
同时,株洲硬质合金产业也在向高端市场发力。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对高性能硬质合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为株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机。以株洲明日硬质合金有限公司为例,其研发的硬质合金防滑钉芯产品,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转型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尽管部分企业已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探索性的突破,但整体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程度仍显不足。制造的智能化不仅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更是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基本条件。解决企业在生产流程中的信息不对称、自动化水平低等问题,是株洲硬质合金未来发展道路上必须迈出的坚实步伐。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株洲硬质合金产业需要在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上创新。通过研发与生产的闭环,构建全面的产业链布局,最终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正如张忠健所说,“真正的产业链,不应该只是地域意义上的集聚,而是要有协同效应,能够握指成拳”。
从“亚洲第一”走向“世界一流”,这不仅仅是对株洲硬质合金产业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的到来。通过转型、创新以及提升合作效率,株洲的硬质合金产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株洲会向全球展示其在硬质合金领域的新风貌,迈上新的台阶,迎来新的辉煌。株洲硬质合金产业的未来光明且充满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