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村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见证了千百年来社会的发展变迁。岁月悠悠,光阴流转,村落积淀了自然、人文之精华,一方沃土,就是一轴耐人寻味的画卷。《盘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开设“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专题专栏,充分挖掘展现乡村历史记忆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本期带大家走进盘州市民主镇下坝村。
下坝村位于民主镇东北部,距民主镇政府驻地约1公里,距盘州市政府驻地约45公里。东与大山镇皂角树村接壤、南与民主镇谭家寨村界相交、西接民主镇博地村、北与民主镇砂厂村相依。辖 12个村民组,总人口 752户2749人。 全村平均海拔约 1750米,为贵州西部温和春干夏雨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水、光照充足,温差小。
下坝村境内无河流,地形以山地为主,东西走向,西高东低,自然资源丰富,山间林地、草坪、野菜、药材丛生,有竹荪、鸡枞菌、大黄菌、青头菌、地谷笋等野生菌,还有野兔、岩羊等野生动物。农作物以玉米、刺梨、茶叶、生姜、烤烟为主。全村 9个自然村寨(依米谷、发扬、白岩、拖基谷、麻家寨、雷打坑、四坨泥、小子营、白坟冲),从东面的依米谷到西面的下坝村活动室相距约5公里,从南面的白坟冲至北面的拖基谷约2公里。有汉族、彝族、白族等 10个民族。主要姓氏有 唐、张、李、章、王、谢、董、余、麻等姓氏。
村名由来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山区或者丘陵地带 局部平坦 的地方称为坝子。1959年,民主公社把民主坝子分为上、中、下三个坝子,其中离民主公社最远的坝子叫下坝,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三年(1415)十二月,设立普安州,领九里十二营。下坝村属归顺营。
1950年4月20日,盘县人民政府成立,民主划二区管辖,驻地归顺,辖归顺、水塘、普彝、响水、中山5个乡。
1952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二区驻归顺,辖水塘、板桥、归顺3乡。下坝属二区归顺乡,更名为一村。
1954年7月,为民主区勤劳大队。
1957年建立人民公社,更名为高级社。
1959年,更名为下坝大队。
1977年,更名为下坝村。
1992年4月,盘县“撤区并乡建镇”,下坝村属民主镇。
2002年10月,下坝村辖6个村民小组。
2004年9月16日,《盘县人民政府关于对乡镇村级规模调整实施方案的批复》(盘府复〔2004〕82号)同意,民主镇下坝村辖拖基谷(一组)、麻家寨(二组)、雷打坑(三组)、四驼泥(四组)、小子营(五组)、白坟冲(六组)、发扬(七、八、九组)、白岩(十组)、依米谷(十一、十二组)。
人口变迁
据下坝老辈人们口口相传,下坝在清朝以前,主要是土著的苗族和彝族居住。下坝村的居民,主要有 唐、张、李、章、王、谢、董、余、麻9个姓氏,最早迁入的住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晚的也有五十余年。
据清道光二十七年刊本《黔南职方纪略 》(卷二兴义府.普安厅)记载:“归顺一营地方狭小,荒僻情形与普陌、毛政两营相等,客民亦不过六十余户”。明清以来,从江苏、湖广等地迁徙移民,世代定居、繁衍。2024年6月,下坝村有汉族人口2364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86%。
特色种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下坝村村民就有种植蔬菜的习俗,种植面积最高年份2000年种植有580亩,主要有辣椒、白菜、菠菜、芹菜、葱、姜、蒜等品种。1986年,发扬、依米谷、白岩种植烤烟,最高种植面积约1200亩;1998年,由村组干部牵头,发动群众共同治理石漠化,植树造林2100亩;2008年至今,马家庆、白泥水井、山吉洞等地退耕还林480亩;2010年,六组白坟冲种植茶叶850亩;2013年,村民自发种植梨、桃子、李子、苹果、核桃、板栗等80余亩;2024年,全村有生态林8484亩,主要分布依米谷、发扬、拖基谷、白坟冲。
文化传承
一、“神仙屋”依米谷
明朝时期,普安州设立九里十四营。汉族等流官聚居地设为“里”,少数民族聚居地为“营”。彝族是下坝村的古老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社会文明的标志——彝文,有与神秘玛雅历法相媲美的历法——十月太阳历。
在民主镇,彝族是唯一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下坝、尖山、李子树等地,下坝村依米谷的彝族文化保留较为完好。
依米谷地处下坝村东南方向,东至大山镇皂角树村,南至民主镇发扬自然村,西接民主镇砂厂村,北至竹海镇中山村。国土面积约5平方公里,总人口85户322人,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村民聚居区。以种植玉米、小麦、土豆、烤烟为主要经济来源。
依米谷,森林覆盖率80%以上、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有岩羊、麂子等野生动物、有享誉四方的野生菌、有稀罕的樟树、紫荆树等古树群、有可探寻的溶洞群、有山间泉水九龙藤、有沧桑的古驿道、有古老的营盘、有酷似仙人的椅子山。
在青山环抱的依米谷中央,有一座大山叫椅子山,后有屏风,酷似一位仙人坐在那里学法修炼,旁边左右两边各有一座山酷似两位仙童相伴,前面有一座山叫鸡冠岭,酷似一面道旗。在依米谷彝族董姓的家谱里有一首诗:“旺公择居依米谷,地灵人杰神仙屋。四周青山环抱美,代代兴盛代代福。” 因此,依米谷便有了“神仙屋”的美称。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的火把节,是依米谷彝族最隆重的节日,为期一天,自古以来,年年举办,从未间断。火是彝家崇拜物。相传恶神热斯阿比嫉妒彝家人兴财旺,把大量的“天虫”撒到凡间啮咬庄稼,企图灭绝彝家。一个叫八梯那玛的英雄带领着大家同恶神展开斗争,用千万支火把烧死了“天虫”,也烧死了恶神,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每年都要举行火把节并把烧死恶神和“天虫”这一天(六月二十四)定为“大年”,火把节彝语称为“出母木”,意为“过暑天崇高的节日”,也叫“彝族过大年”。一代一代相传使之成为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是彝家人民的盛典。
每年由两户人家做头,买老牛、准备祭品等。节日当天中午,毕摩(祭司)、头家召集众人到打牛山聚集,毕摩做完祭祀仪式后,在打牛山上打牛分肉,各自回家祭拜祖先。
当夜晚来临,彝寨就成了歌舞的世界,一堆篝火一个舞队,男女老少牵手搭肩拉成圆圈,踏脚跺地翩翩跳起“达体舞”,以此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
二、载歌载舞的海马舞
相传,下坝村的海马舞起源于三国时期。云贵彝王孟获因为反对蜀国统治,用一生精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至今还流传着《孔明七擒孟获》的典故。海马舞是纪念彝王孟获的彝族舞蹈。舞蹈表演由三人组成。一个领舞,另外两个跟随领舞者的节奏挥动马头、马尾,前进后退,时左时右,舞步轻盈,不受章法限制,热情奔放,欢快自由。
海马舞的道具是一对马头,一对马尾,一对马铃,一根乾棍。所谓的“海马”就是用竹篾编扎成马的形状,外面裱上白色的纸或布,并用鸡蛋壳做马的眼睛,显得活灵活现,成为很形象的马。乾棍由三尺三寸长的竹棍做成,两头装裱纸花,由领舞者使用。马铃一般由十八个小铜铃组成,随舞蹈的变化叮当作响。
有时也用唢呐,大鼓引领节奏。唢呐手两名,鼓手三名。场地允许时,舞“狮”的,舞“象”的,舞“鹿”的,也可以参与其中。传承至今,海马舞一般用于祭奠仪式。彝族人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后,要在山上选择一块平地,搭好灵位,安营扎寨,载歌载舞欢唱通宵。大女儿为“大马郎”,有几个女儿就有几个“马郎”,每个马郎家都要请一支海马舞表演队,相互比拼技艺,以此祭奠。
三、彝族服饰制作人董云花
董云花是下坝村三组村民,也是民主镇有名的彝族服装设计制作人。其设计的彝族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由于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各地服饰区别明显,样式各异,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主镇的彝族男装已经渐渐消失,女装传承经久不衰。而女装受满族旗袍影响,基本式样为立领、窄袖、两侧开叉,钉扣袢、腰间点缀围腰,花飘带等饰物。
彝族新娘着装特点:头裹黑色纱帕,发间点缀两条精美小飘带,围腰上绣有一对鸳鸯图案。新娘装是女孩从学针线活的时候就开始准备,到出嫁时才完成的作品。服装充分显示了新娘挑花、绣花、设计制作方面的才华。
彝族已婚妇女服饰特点:服装的纹样比女青年的要少,使用颜色一般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这样的装束高贵典雅,素貌庄重,尽显中年妇女的风情。
彝族妇女祭奠仪式上服饰的特点:镶嵌花边、前低后高、无袖花褂子。这件褂子是由娘家人在自己60大寿时送来的最好礼物,有福禄双全、益寿延年之意。一般在祭奠仪式上穿着。
文物见证历史
【 明代古驿道】
在下坝村的依米谷,有一条长约2公里的古石道遗址,宽约1至1.5米不等,路面铺有或宽或窄的石板、或大或小的石头。由于年代久远,路面坑洼不平。经过走访调查,村里老人说这是明代古驿道,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是归顺营出入的主要通道,主要用于传递邮件、传递军令军情和运输军用物资。该道东连盘州大山镇、经竹海镇至普安县、关岭县而达安顺市,西接盘州亦资街道而入云南境内。据当地的老人说:“听祖上介绍,明清时期,这条驿道也曾是盘县连接外面的主要通道之一,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如今,当地老乡上山干活、走亲访友仍经常从这里出入。
【 “一堂五代”匾】
光绪乙未年小阳月(即光绪二十一年,农历1895年10月)民主镇发代村(今下坝村发扬)唐先贵夫妇一家因其在当地较有威望,秉公正直,做事公道被贵州省普安直隶军民府钦赠“一堂五代”匾。一百多年来,至今仍保存完好。现高挂在唐先贵夫妇的后裔唐玉寿的住房大门正上方。
【 德政碑】
为官者清正廉洁,造福一方,曰“德政”。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真正为民办事的人,旧时百姓为歌颂官吏的政绩会自发刻石立碑,并在碑上刻上纪念性的文字和图画,竖立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称为“德政碑”,又叫“遗爱碑”或“去思碑”。
下坝村村委会旁有一座德政碑,据考证碑文,该碑立于光绪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碑整体保存完好,面高1.14米,宽0.66米,厚0.2米。因天长日久,日晒雨淋,碑文较为模糊,其碑文大意是:光绪年间,民主坝子里有牛老三、谭苗子、何马长、杨科二等人为了做皇帝梦,串通盘北次柳奇兵为主的土匪意图造反,攻打普安府(现在的双凤古城),叛军刚刚组织好,就被内部人告密,县令大人听说后,组织人马到半路伏击叛军。后来,朝廷组织军队把牛老三等人击败,牛老三外逃,经过几年追捕,牛老三被抓归案,事情平息以后,朝廷就派刘彦飞(刘老公)到下坝将牛老三的土地分给当地的村民,并约定每年上缴一定数量的租子给朝廷。分到土地的人为报答刘彦飞(刘老公),自发组织村民立此德政碑,以纪念刘彦飞(刘老公)德行善政、为民务实的功德,以志不忘。
主要荣誉
下坝村自成立以来,先后被盘县(现盘州市)县委组织部评为2005年到2006年先进党支部;
2008年被评为“五好”基层党组织。
┃ 文字 朱建新(文章有删减)
┃ 图片 盘州融媒、下坝村民委员会
┃ 记者 邹兴乐 黄师
┃ 编辑 王亚润
┃ 责编 邹兴乐
┃ 编审 易俊
┃ 监制 邹勋
┃ 总监制 侯武
转载请注明来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