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人过世的谚语,有很多。
“入土不拜客,热孝不登门。”
“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
按照老一辈的习俗,但凡老人过世,就立马去亲戚家报丧,同时去请村里的熟人来帮忙。
也有很多的人,不请自来,搭把手,或者做最后一次告别。
热热闹闹地办几天丧事,每一顿都宾朋满座。
安葬老人之后,大会宾客,摆上几十桌,体现主家的客气,也挽留了老一辈的人情。
特别是年纪很大的老人过世,成为了“喜丧”,排场越大,越是喜气。
但是你发现没有,这些年,一些老习俗正在慢慢消失,很多家庭在老人过世的时候,少通知亲戚,也不设筵席。丧礼的全过程,都是很安静的。
这就说明,新的思想观念,正在形成,也越来越人性化,主家不累,亲友也不麻烦。
01
土葬少了,火葬多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了。
作为70后,我参加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父等长辈的葬礼。
长辈们都用的是土葬。
一个巨大的棺材,上百斤,加上一些木炭,石灰,被子等,就三四百斤了。
从家到墓地,有一两里路,甚至更远。
八个人为一班,抬着棺材去墓地,中途要停留几次,换几班人。这些抬棺人,个个年轻力壮,需要长时期配合。
一些墓地在山脊,路也陡峭。这就带来了更大的困扰,也对抬棺人考虑很大。
根据现实情况,老人过世的时候,子孙们就不得不去请劳动力。把村里的青壮年都会喊过来。
也有一些村里,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送葬班子,有几十号人。另外,还有一些敲锣打鼓,看风水的人等。
女人们也不能闲着,要帮忙做饭。
现在呢?按照移风易俗的要求,火葬的情况多了。并且大家用的公共墓地。
就是农村的墓地,也有很多家庭,不用棺材,而是用正规的盒子。一来是重量轻了,二来是搬来搬去也方便,一个人就行了。
解决了搬运棺材的问题,劳动力的需求就小了。另外,流动酒席,把吃喝的问题承包了;城里的小酒店,也可以解决吃喝,对于做饭的劳力,也省去了。
葬礼不靠“人多力量大”,那亲戚朋友来不来,也就不是硬性要求了,就是村里的熟人不来,也无碍。
02
亲戚平时走动很少,也多年不联系,没有必要因为老人过世,就都喊过来。
如果你在深圳打工,听说四川老家的亲戚过世,会赶回家吗?
叔叔伯伯,祖父母之类的血脉至亲,你应该会回家去参与葬礼。若是表兄,堂哥,村里的远房亲戚,估计是不会了。
反过来,你家有老人过世,会喊在深圳打工的老表帮忙吗?大概率是不会的。
很多的亲戚,都外出谋生了,也许好几年都没有联系了。你忽然想起他,还要通过另外的亲戚去找联系方式。
很冒昧地请亲戚来参与丧礼,亲戚给面子还好,不给面子的话,你反而内心不愉快。
一批的亲戚,在同一座城里,也不会走动了。大家喜欢过“你不打扰我,我也不打扰你”的生活。
一批的长辈,都一把年纪了,又跟随儿女在外地生活。你家有什么事情,这样的长辈应该是不会参与。
一些老邻居,自从大家出门去打工了,就极少见面。联系方式也是没有的。
人与人之间,你不来,我不往,就不谈什么关系了。忽然因为老人过世,请人来参与,非常的冒昧。
事实上,老人过世之后,一些以老人为主的亲戚,都会散去。你和这些亲戚去扯关系,自己也很麻烦,还是不联系他们为好。
03
很多老人随迁到外地,早已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并且过世后也不会安葬到老家。
诗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苏轼说:“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今天的人说:“哪里的黄土不埋人。”
都是一个意思,人过世了,到哪里都一样。只要你用心接纳一个地方,都是好地方。
以前人们对落叶归根是很期待的,并且一些老人,非得这样不可。
现在的人,已经思想开悟了,不再苛求什么落叶归根,而是注重享受活着的时光。
很多老人,在走不动,或者退休之后,就去了儿女所在的城市。原来的家乡,或者工作几十年的地方,就被抛弃了。
老人很多年都不在家乡,和亲戚的交往断了。从而,老人过世,其儿女们也不会喊老家的亲戚来参与。
采用火葬,选择公墓。老人的几个子女到场,外加一些在同城的亲戚,还有子女的一些朋友,就可以了。
本来,舍去棺材,不要修建大墓,不要全村人参与,是很简化葬礼了。如果继续简化,那就是小家庭为主,公墓为地方,就可以了。
04
和认同一句话:“死人的排场,是给活人看的。”
确实是这样的,老人过世,一了百了。那些不孝顺的人,哭得呼天抢地,也不会把孝道拉回来,不过是给外人看笑话。
耗费一大把的钱,喊一大批的人来办葬礼,这是给子孙出难题,因为葬礼,家庭负债累累,就非常愚昧无知了。
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
子孙富贵又和睦,厚养薄葬好家风。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