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一则振奋人心却又令人失望的消息震动了全球教育界,那就是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宣布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覆盖了20多个系,其中绝大多数为文科专业。犹如一场惊雷般的事件,再次将文科专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被取消的课程名单中,历史与文学领域的研讨课成为了“重灾区”。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研究部主任卡明斯基在声明中表明,历史与文学系取消的课程最多,共计6门,均为“历史-文学”研讨课程。在这场课程大调整中,令人瞩目的是几门课程的题目,例如“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全球变性史”等。而这一变动背后,5位讲师的离职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艺术与建筑史系和宗教研究委员会则各自取消了3门课程。
哈佛大学的文科专业困境并非一朝一夕所造成。过去十年,学校在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持续下滑,从15.5%一路跌至12.5%。与此同时,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学生比例则从15.2%大幅飙升至22.1%,这鲜明的对比描绘出在社会变革下,学生兴趣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在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几乎达到30%。从十五年前到新冠疫情前,哈佛大学的英文专业学生人数减少了约四分之三,2020年时,这所拥有7000多名学生的大学里,仅有不到60人选择了主修英文专业。
文科的消亡似乎已经形成了一股全球性潮流,多个国家都面临人文学科毕业生人数锐减的困境。在新冠疫情及财政压力的双重打击下,许多高校纷纷选择削减“边缘学科”。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澳大利亚、韩国、以及中国,都在这场文科课程大削减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波折。
一些大学的改革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压力,例如2023年2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玛丽蒙特大学董事会一致决定取消10个专业,大部分为人文学科。尽管这一决定遭遇师生强烈抗议,董事会坚称此举是由于要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的投入倾斜于能够为学校带来竞争优势的领域。不可否认,文科专业的不景气在学术界与社会中加大了对教育目标的反思。
面对此种局势,文科的未来看似愈发渺茫。哈佛等知名院校的选择无疑也反映出一种社会共识: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正在取代文科成为教育的焦点。文科的价值与存在意义受到普遍质疑,许多人对文科的前景感到悲观。
在此时,剑桥大学博士生艾莉·卢克斯分享了一篇名为《嗅觉伦理学:现代和当代散文中的嗅觉政治》的博士论文,意外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攻击目标。不少人指责这种研究是一种纳税人资金的浪费,认为其缺乏实际应用,令人困惑。在快速数字化的社会中,人文学科似乎愈发被边缘化,失去了自我证明的能力。
与此同时,美国专栏作家内森·海勒在他的文章《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中提到,过去几年中全美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持续下降,究其原因,教育成本的迅猛上涨以及中产阶级处境的脆弱迫使学生转向更具实用性与收益的理工科专业。
文科专业的继续衰退,无疑在于它所提供的职业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不论是新闻、法学还是公共管理等,从就业市场数据来看,很多文社科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相对高的失业率与就业不足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职业起薪排名前20的学科几乎全是理工科领域的专业,文科的毕业生则陷入了更为严峻的就业竞争。
对于大多数文社科领域的毕业生而言,虽然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门槛相对较低,但竞争却异常激烈。他们在职场上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文科专业的前辈们,还包括其他背景和专业的求职者。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中,文科专业的学生在求职时往往处于劣势。
此外,文科专业在教育过程中,更多是强调理论与思想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实际成果的产出与指导。学生在求职时缺乏明确的方向与实际案例,而有效的职业指导似乎也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缺少的。
文科的未来仍在探索之中。在这个经济与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个人的热情与持续学习的精神显得愈发重要。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适应变化、追求卓越才是每个年轻人应当铭记在心的课程。如何解构文科的价值,如何将文学与历史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都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教育政策的改革与专业设置的调整中,文科专业是否仍有重新崛起的可能性?这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的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