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施然
施施然,本名袁诗萍,诗人,画家,主编《中国女诗人诗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诗集《隐身飞行》《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走在民国的街道上》《柿子树》《青衣记》等5部。作品被译介到英、日、法、罗马尼亚、阿拉伯多国报刊。
▲主持人/舒然
舒然,新加坡知名诗人艺术家,活动策划人,书画收藏家,诗电影制片人,文学博士研究生。担任中国诗歌春晚新加坡会场总策划兼总导演,中国诗书画陕西分会艺术顾问,新加坡收藏家协会理事,新加坡妇女艺术家协会理事等。为2018新华社【天下人物】特邀访谈嘉宾,中新文化交流大使,中国诗歌春晚形象大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东南亚诗人笔会会员。多次荣获国际诗歌征文大奖,并获得数届国际传统武术精英大赛金牌。被授予2022新加坡“华汇之星”, “2024中国十佳当代诗人”等殊荣。
舒然创作涵盖诗歌、散文、闪小说、艺术评论等,散见于海内外数百家报刊杂志及网络媒体。散文曾入选《当代散文家》;闪小说曾获“福建闪小说优秀奖”;部分诗歌作品被制作成诗电影和诗音乐,广为流传。已出版诗画集《以诗为铭》,合集《女人之约》,中英双语诗集《陌上桑》曾获“2021全国十佳诗集”,畅销诗集《镜中门徒》曾于新中两国举办十余场发布会、研讨会和朗诵会,颇受好评。舒然曾任人民新媒网荣誉顾问,《中国汉诗》副社长,第二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组委会副主任兼评委。现为潜溪文学网【中外诗人专访系列】主持人,新加坡《有米》诗刊主编,奥杯赛(国际)组委会副主任。
Q1: 一直很想知道您的诗歌写作经历。您大概从什么时间开始写诗的?在您的概念里,什么才是诗歌?
施施然:如果不算青少年时期的青涩抒情小诗,我正式的诗歌写作时间应该在2009年11月26日。那一天,我在博客写下一首《带上我的名字去轮回》,后发表在《羊城晚报》。之后,一发不可收,陆续写出《我常常走在民国的街道上》、《窗前的柿子树》、《预谋一场两千年后的私奔》等等。几乎一天一首,有时候一天三首,有如喷发的清泉或火山,将我积蓄多年的关于情怀、亲情、历史、想象的诸多东西一股脑表达出来。短时间内我创作出了爱情组诗《走在民国的街道上》,以及怀念母亲的组诗《人间与天堂之间》等。网络上很多素不相识的读者和评论家的好评与关注,给予我莫大鼓励,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现代诗于我而言,是比散文随笔更适合我的表达方式,它天然、浓烈、直接,语言充满魅力,诗意可以无限广阔,也可以无限纵深。
我曾在一篇创作谈中提到:“诗人观察世界,也记录心灵的沟壑。一首诗的诞生,只是一棵树上结成的果实,而它在长成这颗果实之前,树的根须已经深深扎进土壤,吸取阳光、水分,和泥土的滋养。诗要表达的就是这一整个过程中积聚起来的生命感受。没有一首诗可以凭空出现,都是或隐或显深埋于内心的种子,遇适宜时机完成了它的成长,诗人就是那棵长出诗歌果实的树”。诗是如此,诗人亦如此,没有“突如其来的诗人”,只有“心灵深植了诗意的种子,印刻了诗人基因,在适恰的契机中认出使命和道路的人”。
Q2: 当您评价一个好诗人或一首好诗时着眼于哪些因素?
施施然:清人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说“诗者,人之性情也”,作诗之人,关乎才气、天分、个性、学识等性灵因素,但光有个性和才气也没用,还需兼具运用、表现这一切的能力。
诗歌是一门艺术,包括灵感、语言、思想、结构等。思想是一首诗的骨骼或灵魂,“发现”也是思想,是一刹那的灵感光电;语言与结构则涉及技艺。一首好诗,既离不开感悟和发现,也离不开技艺。有时你读到一首诗意浑然天成的好诗,这背后其实凝结着诗人大量的阅读,对语言、内在节奏的掌控能力,捕捉诗意的天赋与经验等。在我的写作和阅读中,我倾向拥有鲜活语言、独特角度或发现,具有引领性表达,整体诗意的完成度高的作品。
诗人施施然
Q3: 网络为诗歌带来了重要影响,比如诗歌写作方式和写作群体构成的变化,您怎么看〝网络诗歌〞现象和社交媒体时代的诗呢?诗歌和诗人的尊严在大众传媒时代该怎么体现?
施施然:网络确实为诗歌的传播带来巨大影响,一些引发共鸣、打动人心、来源于生活的短诗被许多、甚至平时并不读诗的人接受,这是好事,也是时代变迁所带来的传播进步和变化。但若说我们是否从此就要按照读者的喜好和口味去写那些易于传播、或符合时代潮流的诗,倒也未必。诗既一个诗人的灵魂,应发自内心,真诚抒写。真正赋予一位诗人尊严的,不是流行与否,而是文本质量。
Q4:您的诗歌在互联网流行,读者通过网络而不是书籍来阅读您的诗歌作品,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对于诗电影这种诗歌传播形式,您怎么看待?
施施然:喜欢我诗歌的读者首先在网络上读到我的诗,之后,部分读者朋友从当当或京东下单购买我的诗集。也有一些会辗转加上我微信,购买《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隐身飞行》及系列《中国女诗人诗选》的签名本。我去外地参加诗歌活动时,也常遇到素未谋面的写作者拿着我的诗集过来打招呼,告诉我,他(她)买了我的哪本诗集。每当这时,我都感受到写作所回馈给我的价值感。我从心底感谢这些接纳我心灵语音的朋友。
作为小众文化的诗歌,在传播上,确实也需要更多更广阔的平台。诗电影将视觉画面、音乐、文字等元素综合起来立体呈现,是近年兴起的新事物,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传播的作用。潜溪文学曾将我的诗歌《杨保罗的讲述》制作成诗电影,效果还不错,据转发视频的朋友们反映,确实被震撼到。我个人也很赞赏,祝愿潜溪文学的诗电影继续发展下去,越做越好。
Q5: 能否聊一聊您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在成长过程中,还记得是哪些人和事影响您喜欢诗歌吗?
施施然:诗歌与文学艺术是相通的,虽然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内在的审美,对心灵的冲击和影响都有着相同的内核,它们营造出的无限诗意,在最高音处相逢相融。很小的时候,母亲喜欢带我去戏院听戏,京剧、昆曲、越剧,以及各种地方戏曲,《四郎探母》、《锁麟囊》、《天仙配》、《牡丹亭》、《西厢记》等等,戏台上美轮美奂的人物和起伏跌宕的剧情,打开我想象力的通道,给予我文学艺术上的启蒙。
上小学后,我读家里的章回体小说,有时也向邻居家的哥哥姐姐们借书看,在学校订阅了《中国少年报》,用零用钱去新华书店买系列《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我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我也是班级里的美术课代表,同学交不上的美术作业,常跑来央我代她们画。
上中学后我开始尝试写一些小小说、散文随笔,在班级里传阅。
个人感觉,写作和画画一开始都属于无师自通的个人喜好,我对学校里的绘画班、写作班不太感兴趣,觉得束缚了天马行空创造的自由。每一个有些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孩子,读多了好小说,自然也想尝试着写写小说;读到好诗,就会尝试创作诗歌。一切都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形成的。若一定要回溯路径,我觉得最好的老师还是阅读,以及几个志同道和的良师益友间的交流讨论,这其实是最好的激励和引导。
Q6: 您为什么写诗?诗歌对您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施施然:写诗使我感到发自内心的愉悦,为了这份创造的快乐,我需要不停地写下去。只要还在写诗,心灵就不会枯萎。
Q7: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创作习惯,您的写作习惯是什么?能否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一谈灵感、激情、阅历、知识、想象……哪些因素对您的诗歌创作更为重要?
施施然:写好一首诗,灵感、激情、阅历、知识、想象,缺一不可,当然,占比则具有不确定性,有时灵感多一些,有时阅历经验多一些。有时候凭借突如其来的激情写作,但更多时候,需要“沉淀”之后的输出。比如外出采风,有些诗人喜欢一路走一路写,而我则要在活动结束回到家,沉淀些时日才能动笔。在外面则习惯将头脑放空,唯一的任务就是尽情领略异域风景与人文,以免错过了难得一遇的细节。人的一生是一场淋漓尽致的体验,诗歌偶尔记录下这一过程。因此,我写东西比较慢,当然,这可能也是最适合我的方式。
Q8:您喜欢阅读哪些方面的书籍?阅读对您的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阅读与写作有什么关系吗?
施施然:上大学时我喜欢读世界名著和当代中国小说,读完还和同学讨论得不亦乐乎。写诗以后,我读得最多的则是诗人朋友寄来的诗集,以及我喜欢的国外诗人的作品。中间夹杂一些哲学类书,比如尼采、海德格尔,老子,以及波伏娃、伍尔夫等女性主义的思想类书籍。近年我也读佛经,和有关生命起源与未来的东西。
世界上所有作家和诗人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每个人阅读的材料,或多或少会作用于写作,如同一个人吃的食物,会显化于他的身体状况与气质。我是水瓶座,对神秘事物颇感兴趣,所以有些诗或多或少也会呈现出一点玄幻和虚无的空旷味道来。
Q9: 如果您即将举行诗歌座谈会,面对您的读者,您最想给他们说什么?
施施然:每一首诗我都认真去写了,如同我也认真去生活了。我想引用我的《吸引》一诗中的诗句:我知你亦有着同样的困顿/它们寂寥,而刺眼/等候着不同生命中相同的念头/于无涯夜空中亮起光斑。
Q10:能否透露一下,您未来是否有写作计划?
施施然:写作一直在继续,或急或缓,心到了哪,就写到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