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制造业“硬脊梁”
1月5日,中铁装备总装车间,一台台即将出口的大型盾构机正在组装。⑨4 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比亚迪方程豹豹5下线。 受访企业供图
□本报记者 王延辉
郑州有“一大一高”。大有多大?动辄几层楼高、重几千吨。高有多高?10米采高撑起“世界第一高”。
这“一大一高”,便是“郑州造”大国重器——盾构机和液压支架。
中铁装备盾构机产品订单总数超过1700台,已出厂超过1600台,产销量连续8年世界第一;郑煤机智能化液压支架一年卖出2万多架,旗下恒达智控智能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式投产……2025年伊始,郑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佳音频传。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制造业的脊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郑州市深入践行“三个转变”,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郑州经开区南三环边,隔着两条街,相去不过1000多米,中铁装备和郑煤机一西一东布局。
驱车行驶在南三环上,远远就能看到“打造世界一流隧道掘进机研发和制造企业”的一行字烙印在一排厂房之上,这便是“三个转变”首倡地、“中国品牌日”发源地——中铁装备。
1月5日,记者走进中铁装备总装车间,一个个“巨无霸”映入眼帘。一台直径7.2米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正在接受新加坡客户验收;一台直径8.98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有序拆机,准备发运韩国……“订单排着队呢,要开足马力,加紧生产、交付。”机器轰鸣声中,一线工作人员凑近记者耳边说。
“每年拿出9%的营业收入投入研发,定制直径八九米的盾构机,早已是常规操作,最大直径已经做到15米以上!”中铁装备总工程师贾连辉坦言,这些年来,中铁装备完成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盾构机产品不光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竞争实力国内第一,还远销32个国家和地区,隧道安全掘进里程超过5000公里,真正实现了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
协同创新、链式发展,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克,目前有160多家河南本地企业为盾构机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助力郑州打造全国最大盾构研发制造基地。
不让别人“卡脖子”,先得自己“挺腰板”,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铁装备、郑煤机都是这样做的。
造型如液压支架的郑煤机主办公楼极具辨识度,寓意着企业不断步步登高、向智向强。
“科技改变世界,智能引领未来。”在郑煤机,这句熠熠生辉的标语随处可见,时刻提醒着企业奋斗的方向。
从“中国第一架”到“中国第一套”“世界第一高”,郑煤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过去,液压支架按吨卖,现在则是按“配置”卖。
置身全球煤机行业首座“灯塔工厂”——郑煤机智慧园区,除了零星几名工人巡检,几乎看不到其他身影。
23条焊花四溅的自动化流水线上,150台机器人屈臂摆身,7台智能行车、30台自动导向搬运车有序流动,物料配送、抓取、切割、拼装、焊接等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高度数智化的工业生产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车间少人或无人,但生产效率却更胜从前。”郑煤机副总经理王永强介绍,相比传统煤机制造工厂,这是一座原生数字化工厂,以数字驱动业务全流程变革,作业人员减少了60%,生产效率提高了200%以上,产品缺陷率降低了73%,百架液压支架生产交付期由28天缩短至9天。
“数字化转型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个必选项。”王永强深有感触地说,郑煤机在数字化转型中尝到了“甜头”,将积极为更多离散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大国重器,制造先锋。正是在中铁装备、郑煤机等链主企业、头雁企业带动下,郑州工业产业链群发展、形成了“雁阵效应”,提速培育壮大了新质生产力。
前不久,“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出炉,郑州居全国第16位;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入选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郑州规上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5800多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十几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17个月稳居九大国家中心城市首位,助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向新。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链成群、智改数转,郑州制造业脊梁正变得更加坚挺。
郑州
富士康
智造升级 深耕中原
□本报记者 杨凌 赵同增
来到富士康郑州科技园投资20亿元建设的M区智能仓储基地,就像进入“科幻世界”,置身“未来工厂”:一台台高大的堆垛机器人,在长50米、宽45米、高17米的立库区以每秒钟3米的速度无声穿梭,按照指令从4000个托板中精准定位,快速地存取堆码整齐的成批产品——这是记者1月5日采访时看到的震撼场景。
“存取一体,一键入库、一键出库。”M区智能仓储基地负责人介绍,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各类机器人和智能设备协同配合,一个完整的存取过程只需几分钟。而在智能仓储基地建成之前,哪怕最熟练的技术工,拿着条码靠肉眼识别对比取货,最快也要20分钟。前后对比,看似节省的是十几分钟,实则提升了超过300%的效能。
近年来,郑州富士康向“新”发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有效促进自身转型升级,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扩张,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灯塔工厂”概念诞生于2018年,由世界经济论坛组织提出,代表着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领先水平。郑州富士康“灯塔工厂”于2021年入选,经升级改造后,其智能制造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了102%,设备综合效率提高了27%,堪称全球具有表率意义的工厂。
在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的同时,郑州富士康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推动能碳管理和数字化高度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实现100%绿电供应,用水密度降低27%,成功入选“河南省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
向“新”发力,激扬动力。自2010年富士康入驻郑州以来,河南、富士康双方不断深化战略合作,郑州富士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之一。数据显示,建厂以来,郑州富士康累计进出口额约占河南省进出口总额的60%、郑州市的80%。
连续多年稳健发展,更加坚定富士康深耕中原大地的决心,不断加大在河南的投资力度。
2024年1月4日,河南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公司成立,加快新能源汽车项目推进实施。
2024年5月11日,中原智能制造研究院挂牌,聚焦自动化机器人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4年7月22日,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与富士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就新能源汽车试制中心项目签署投资协议。
2024年10月24日,注资6亿元,成立富士康新能源电池(郑州)有限公司……
河南与富士康相向而行、同心同力,正在续写大省牵手大企共赴美好未来的新篇章。
郑州
国际陆港
全力冲刺 加紧建设
□本报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瑞
1月5日,走进位于郑州航空港区南部的郑州国际陆港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的项目施工现场,只见吊车起起落落,焊花飞溅间,3500多名建设者正奋力书写新年新篇章。
“为确保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5月份能够建成投用,现场共组织20余家参建单位,600余台(套)工程设备,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河南国际物流枢纽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瑞杰告诉记者。
据了解,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作为郑州国际陆港的核心功能区,主要承担中欧班列货物集结、通关及班列开行等职能。项目总占地10800亩,总投资236亿元,是保障中欧班列“万列千万吨”开行目标的核心工程。
该项目于2024年7月开工建设,首期开工项目占地4300亩,主要包括铁路作业区、海关作业区、国际仓储分拨中心、国际邮件及电商分拨中心、枢纽服务中心等5个项目。
“目前,国际仓储分拨中心、国际邮件及电商分拨中心、枢纽服务中心主体结构均已封顶。”赵瑞杰说,项目整体工程量已完成约40%,投资约30亿元,为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刚建成半年的郑州国际陆港西作业区,比亚迪汽车整齐列队,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蓝图正成为具象的现实图景——
西作业区是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作业场站,定位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服务中心。
“目前西作业区已开始全面运营,入驻企业均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企业入驻后将服务比亚迪上下游产业链,形成显著的协同效应。”郑州国际陆港园区运营部李茹介绍,西作业区仓库租赁面积共25.2万平方米,目前已出租21.49万平方米,出租率达85%以上。
新年第一天,一列货运班列从郑州国际陆港西作业区驶出,发往老挝万象。
此刻,郑州国际陆港建设项目正在全力冲刺……
郑州
比亚迪
“电力”十足 聚链成群
□本报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亚坤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自古与车马有着不解之缘。
东周时期,这里便是重要的交通要地,郑国车马坑遗迹的发掘,再现了当时精湛的铸造技艺。如今,比亚迪等现代车企巨头的入驻,续写这片土地的交通传奇,推动河南迈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高峰。
1月5日下午,在郑州航空港东南部,两列满载新能源汽车的JSQ6笼车从郑州国际陆港发运,又有近600辆“河南造”比亚迪汽车走出中原,进入广阔的市场。郑州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电力”十足,跑得越来越快。
签约后37天内项目开工,17个月实现投产,7个月迎来比亚迪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作为比亚迪产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车生产基地,郑州比亚迪自落地以来,便以其高效的生产线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不断刷新行业纪录,成为河南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支点。
河南省汽车行业协会2024年7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郑州比亚迪2024年上半年产销量是前年同期的10倍。2024年前三季度,该工厂生产整车39万辆,总产值超500亿元,以平均“不到一分钟下线一辆车”的“河南速度”,为河南乃至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据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郑州航空港正按照“龙头引领、沿链谋划、集群发展、打造生态”的工作思路,依托比亚迪“链主”资源,加快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链成群、集聚发展。
围绕郑州比亚迪,郑州航空港规划了31.4平方公里郑州航空港汽车城——按照“一城三中心”空间发展格局,打造百万辆新能源汽车城、新能源汽车综合服务中心、核心零部件智造中心、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集散中心。
在物流保障方面,郑州航空港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郑州国际陆港,打造陆港偏好型产业集聚区,30万平方米仓储和50万平方米新能源汽车专业服务场站已投用,可实现100万辆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储存,集结中心建成后可实现整车15天直达欧洲。
此外,在汽车后端市场建设方面,郑州航空港高标准规划建设汽车城超级环线,谋划开展全民汽车漂移娱乐赛等系列活动,引进汽车改装、赛车运动、车迷文化等业态,打造汽车文化IP和永不落幕的航空港汽车嘉年华。
根据相关规划,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200万辆,产量规模进入全国前三位。随着产业链的日益完善、上下游企业的加速落地,郑州比亚迪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产能将进一步释放,助力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更高峰。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回首页看更多汽车资讯
大白兔
0大白兔 小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