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交如何在困境中“破冰突围”
—— 推进城市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叶盛发 十堰公交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国内若干城市公交停运的新闻让公交困境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推进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风险挑战,城市公交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地公交企业围绕“公益性+市场化”道路不断探索,创新创造公交送货、公交送菜、与旅游、上学、运工等场景模式融合,全力开展自主自救。推进城市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厘清“公益性+市场化”的逻辑关联,本文以十堰公交为例研讨公交企业的市场结构与经营多元化问题,探寻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以十堰公交为代表的城市公交现状
(一)十堰公交概况
十堰公交始建于1969年,是承担十堰城市公共交通客运主体服务的社会公益性企业,先后经历国有、民营、国有控股等历史发展阶段。集团主营主业分设五个营运分公司,关联产业包括旅游公司(定制公交、旅游包车、公务用车),公交驾培、维修、检测,以及广告和场站物业管理;内设11个职能部室,组建有校车等3个合资公司。现有职工2648人;拥有各类车辆1385台,营运车辆中纯电动车683台,约占比72%;共开设公交线路103条,其中城际线路6条,通村线路28条,园区线路18条,市区公交线路51条,线路总长约1500余公里,现建有4个综合客运枢纽站,10个公交停保场,企业总资产6.11亿元。
(二)运营、补贴收入“双降”致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近三年来,受疫情冲击,公交客运量及营收持续走低,营业收入以2022年数据为例,全年收入同比约下降18%。其中,公交线路收入同比约下降19%,通勤车和旅游包车收入同比约下降11%,广告、驾培、租赁、维修等辅业收入同比约下降14%,全年补贴收入同比约下降58%。公司营业利润常年为负,公司负债加剧,高质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严峻的市场经营环境下,企业车辆更新压力巨大,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届时将迎来高峰期运力严重不足的窘境,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也迎来诸多挑战。为应对疫情影响,企业及时采取了多项措施自主自救,大力开展降本增效,实行全员轮岗轮休,收入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队伍稳定,存在人才流失风险。
二、制约公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公益性保障公共出行呈现“两少一升”态势
营收减少。近三年来,一是受疫情临时性管控措施影响,部分公交线路临时调整,且由于公交营销理念缺乏、市场机制缺失,导致公交无法提供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的供给服务;二是受网约车、电动自行车等新业态的冲击,乘公交出行人群减少;三是快递业、外卖业的兴起,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出行频次减少;四是私家车保有量逐步提升,分流了一部分城市公交乘客;五是低碳、环保、健康的徒步出行成为时尚,一般1千-2千米内选择步行方式渐多,人们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减弱,公交上座率持续走低,日均客运量由2019年的约75万人次渐降至2022年的不到40万人次,日均减收40万元左右。
补贴减少。“十三五”期国家对公共交通发展重点在燃油补贴和新能源车推广使用上支持力度较大,但“十四五”后各种补贴政策减少,燃油补贴及退坡资金减少或取消。
刚性能源支出成本上升。公交主要使用柴油车、燃气车和纯电动车,近三年来,国内油价、气价、电价都有所上调,其中成品油、天然气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从十堰公交能源消耗对比来看,2022年柴油与天然气成本较2020年增加约2800万元。
(二)经营性公交辅业低迷运行
三年来各行业因疫情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公交广告营收骤降,市场主体萎缩,新型媒体严重冲击传统广告模式;公交驾校生源下滑,几近断源;车辆检测因检测新政影响,收益直线下降;公交维修企业只限在公交车辆维保上,业务范围仍局限在企业内部维修上,市场份额少,收益捉襟见肘,大部分经营性辅业勉强保本微利,很难实现以辅补主之愿景。
(三)公益性补贴不足
公共交通是公共服务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营利性特点,公共交通公益性定位采取低票价政策,决定公交经营结果出现收支倒挂,其先天的基因就是亏损基因。因此,公益性补贴是支撑公交运营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受经济形势影响,地方财政承压,公益性补贴大幅度减少,对城市公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也造成一定影响。
据统计,因实行公益低票价政策,执行七类人员免费乘车服务及承担政府指令性任务(开通村、通园区、通居住小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双千”工程等),2020年至今,十堰公交公益免费乘车费用年均约7300余万元,市政府在财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仍给予大力支持和补贴,并从2020年起十堰城区公交站廊建设实行财政与企业各分担一半的办法解决,但对比实际支出,公益性补贴仍显不足。另一方面,因部分财政公益补贴采取“下一年度兑付上一年度”的方式,公交企业要保证正常运营,不得不贷款加油加气应对刚性支出,企业财务费用加大,公益性补贴到位时也因银行利息支出而效果减弱。此外,公交运营始点到终点首末站建设、维保场站、调度室等场站建设投入,公交购车成本等运营关联要素保障缺乏也给公交运营带来更大压力。
公交的社会属性是公益性,其单位性质属企业化。这就要求公交公司必须将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企业也在反思:亏损多少是公益性或低票价形成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否科学合理、成本控制是否严格、企业如何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搏击市场……十堰公交在上述领域均开展了积极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刚性成本增加的基础上仍实现了管理成本稳中有降,辅业经营也在艰难的形势中保证了一定盈利,但仍然难改持续亏损势头。
三、逆境前行的积极应对
服务无止境,管理无穷尽。在公益职能上,安全快捷方便市民出行,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个性化出行需求是公交企业永恒追求。经营性企业化管理上,始终要处理好收入与成本关系,紧盯“成本合理性与产出合理性”的关键,公交成本投入主要有:人、车、场站、资金;产出:主营收入和客流量多寡,特定服务水平的出行环境,市民满意度等。要围绕主业开拓市场,创新思维,精心精细经营,实现经营性辅业盈利。
(一)坚定信心,优质优化公益
准确定位。城市公交事关市民日常交通出行,城市公交,民生事业,百年公交,百年产业。城市公交立足公益性行业本质,全力优质优化,做到“四个永恒”:把人民满意作为公交发展的永恒追求;把服务质效作为公交发展的永恒主题;把高效智能作为公交发展的永恒目标;把绿色低碳作为公交发展的永恒底色。提高站位,咬定“四个永恒”不动摇,把公交企业当百年事业、百年产业做优做强。
创新思维。立足成本要素和产业要素研究市场,把脉公共优质资源:如线路、车辆、场站、员工等行业优势,创新经营发展思路;开发场站资源,实现固定资产盘活利用,推行公交+物流、公交+旅游、公交+卖菜、公交+婚庆等新业态。抓住核心竞争力。“公共交通”,最具响亮的品牌是“公共”,最具影响力的是“交通”;这是我们的底气和依靠,也是市场核心竞争力,要坚信,百年产业,终生事业,人民公交为人民,公交发展靠人民。突出供应链思维。一是注重公交供应链关联产业的延伸,积极借助旅游用车、维修用工、场站开发,盘活公交辅业;二是强化需求端研究,围绕需求改善环境,主动对接开通节假日旅游专线公交、电话预约定制公交、婚庆礼仪公交等,提供定制服务;三是在公益服务中严控成本上推陈出新,如科学优化站点、线路、线网,扩大公交覆盖面、加强公交微循环建设,打通社区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
(二)塑形提能,精心精细经营
优化线网线路。推行“一线一策”,实行“单班制”“套跑”法,精准安排人力和运力,提高准点率,增强满意度,提高公交上座率。加强成本管控。围绕“人、车、场站、路”等要素成本,一是人员定编定岗、定车定人、定站定线,综合利用,严控人力成本;二是合理安排营运车辆,推广使用新能源车,淘汰老旧高耗能车;推进“夜间充电”“就近维修”“修旧利废”,统一内部采购“内供内修”等严控四项成本;合理设置调整维保调度、停车等场站,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最大化最优化综合利用。果断关停亏损副业,严禁新上亏损的非主业产业。科技赋能有序发展。利用公交大数据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大数据平台建设步伐,提升大数据变现能力,对内提高管理效能,对外提升服务水平和便民能力。
(三)两轮驱动,市长市场协同
公交的“公益性+市场化(经营性)”的特性决定了必须依靠并抓紧抓牢政府(公益性)和市场经营性这两个关键,实施两轮驱动,既找“市长”又找“市场”,协同用功发力,从多角度入手综合治理公交体系,提高公交市场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突破“公交线路年年增加,公交客流跌跌不休”的状态,方能保障公交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依靠政府支持,抓好公益性主业。借助国家公交都市创建有利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支持公交优先发展的决定”精神;一是争取提高公益性补助额度,实行“按季预拨,次年清算”的办法,让财政补贴能基本足额,及时到位,减少企业经营之忧。二是争取将公交场站建设纳入城市市政建设范畴予以统筹规划、建设,实施“交钥匙”工程;三是积极争取进一步落实公交专用道线网、公交场站规划、用地、路权等优先发展政策,保障公交可持续发展。
狠抓企业自主经营,提高市场博弈能力。一是激发公交企业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其核心本质上是人车资源高效组织能力,包含多元化经营开拓市场业务能力,营运调度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安全管理能力,以内控管理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设能力等;二是要躬身研究经营性辅业,统一谋划,坚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失责问责,奖优罚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