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庸?这个名字有点封建色彩,不好。”为了不让敌人掌握张道庸的指挥特点,陈毅建议他改一个名字。一旁的粟裕建议将姓去掉,直接改名陶勇,陈毅当场拍板:
“好,就用‘陶勇’这个名字。陶者,无忧也;勇者,无畏也!”
自此,张道庸改名“陶勇”,一生无忧也无畏……
“陶勇无畏,粟某无忧!”
陶勇出生在安徽霍邱一个普通农家,父母之所以给他取名“道庸”,就是期望儿子奉行“中庸之道”,平平安安地走过一生。但在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怎么可能有“中庸”的机会。
从小陶勇就给地主家放牛,后来又当了几年窑工。尽管陶勇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却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陶勇很快就意识到,父母想让自己走的“中庸”之道,在眼下的世道就是死路一条。
1929年,16岁的陶勇加入了共青团,成了家乡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迫于反动民团的追捕,陶勇被迫离开家乡,却阴差阳错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入伍不到一年,陶勇就因为敢打敢拼,从士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更让人敬佩的是,从没上过一天学的陶勇,却在战火之中凭着自学识文断字,文化水平大大提高。
1935年长征开始后,已经升任为团长的陶勇,时而担任开路先锋,时而负责断后,深得徐向前的欣赏。长征胜利后,陶勇奉命西渡黄河作战,与队伍失散后,又孤身穿越沙漠,历经艰险回到了革命队伍。
抗战全面展开后,周恩来安排陶勇到新四军军部工作,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参与建立了茅山抗日根据地,并率领队伍北渡长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下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全歼敌军两个连、一个警察所的辉煌战绩。
陶勇支队横空出世,令日伪顽敌惶恐不已,陈毅对于这样的结果甚至满意,笑言:“‘陶勇’这块金字招牌,咱们得多亮亮!”
1940年黄桥决战,陶勇站在前线观敌料阵,眼看着部队在敌人的强攻下有些吃不住,陶勇当即向身边陪同的团长要了一个营,光着膀子挥舞着马刀,率先杀入了敌阵。
在陶勇的带动下,指战员们牢牢守住了黄桥,为歼灭韩德勤部立下了头功,一举扭转了新四军在苏北的被动局面。
同年冬天,敌军徐承德部趁着陶勇率部参加曹甸战役的时机,伙同詹长佑部对留守机关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敌情传来,陈毅火速命令陶勇回援,陶勇经过冷静分析,决定争取詹长佑。
当陶勇只身骑着摩托车,刚踏进詹长佑驻地范围,就被哨兵发现。陶勇大喝一声“我是陶勇”,车都没停就通过了敌人的哨岗,径直闯入詹长佑的住所,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詹长佑被陶勇的精神所慑服,答应陶勇与他一同歼灭徐承德部。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陶勇妥善解决了国民党军11个团约两万人,为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毅听说这一消息后,开心地不停夸赞陶勇:“陶勇已经让我感觉到无畏,现在又让我感觉到无忧,真是了不起的好同志啊!”
不久,皖南事变发生,中央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在粟裕的指挥下,陶勇和叶飞、王必成一起,成了粟裕的“三只铁拳”,追随粟裕下江南,为抗日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解放战争打响后,陶勇率领部队初到山东,就遭遇了国民党劲旅。由于缺乏打坦克的经验,战士们乱作一团,边打边撤,结果遇上了正赶往前沿的陶勇。陶勇见战士们如此慌乱,在路边找了个石碾坐了下来,厉声喝道:
“我陶勇坐在这里,哪个敢撤?”
战士们闻言立刻镇静下来,返身杀了回去,一举摧毁敌人的坦克三辆。粟裕听闻捷报开怀大笑:“陶勇无畏,粟某无忧!”
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的硬仗、恶仗算是比较多的。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时间多么紧迫,陶勇总是二话不说地就去完成。一场仗下来,不管部队蒙受了多大的损失,陶勇总是激励士气为主,同时抓紧休整、补充。
1950年陶勇率军入朝前,朱德到部队视察,紧紧握着陶勇的手说“久闻大名”。在朝鲜战场上,陶勇协助宋时轮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之后陶勇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九军团司令员兼政委,成为他军旅生涯的辉煌时刻。
“这篇稿子是某某首长的秘书给我的”
除了在战场上能征善战,陶勇还具有一个坚定的政治家头脑。早在抗战时期,陶勇的政治才干就有着突出的表现。
在黄桥决战后,敌我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北的抗战局面也大大改观,国民党军不得不同意给新四军让路,按三三制改组政权,实行减租减息。为了将这一区域迅速发展成根据地,组织上决定派陶勇前去。
当时这个地区有35000余国民党军,名为抗日实则拥兵自立,伙同日寇欺压群众。陶勇率军进入后,连同原有的抗日武装不过也只有3500余人。面对这种不利的形势,陶勇决定利用我军在政治上的优势,对国民党军和地方上层开展工作。
陶勇亲自带头和国民党军以及地方士绅广交朋友,在酒席上、牌桌上了解情况,建立感情,宣传抗日,争取了一部分上层人士接受民主改革,动摇了顽固派反共联盟的基础。
当时影响这一地区发展根据地的另一个问题是海匪作乱,经常依靠海上优势骚扰我军,欺压渔民百姓。陶勇经过调查分析,先派兵一举歼灭了海匪中最大的一支,然后通过统战关系,将海匪头目抓获。
通过了解该头目的情况,陶勇认为他出身贫苦,讲义气,还有一些民族意识,是可以争取教育的对象,因此在该头目被押到司令部之后,陶勇亲自给他松绑,对他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还留他吃饭,发还武器。
随后,陶勇亲自到海边余该头目的同伙谈判,令二人十分震惊。有感于共产党的政策伟大,这伙海匪决定跟着共产党抗日。经过组织批准,陶勇还将海匪头目收为“徒弟”。
在陶勇的教导下,该头目不但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还为主力部队机动回旋扩大了领域。
到了和平年代,陶勇依旧保持着无畏的作风,同时他的政治头脑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陶勇喜怒皆行于色,爱憎皆付诸于行。
1958年,军委召开扩大会议整风,粟裕成了所谓“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代表人物。很快批粟的声浪骤起,影响也扩散到了全军。粟裕被迫检讨,说一些违心的话,结果招来了更严厉的批判。
为了“过关”,粟裕将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七天,苦思冥想怎样去作检讨,最后不得不向妻子求助,帮自己写一个能够通过的检讨。为了能让丈夫“过关”,楚青不顾实际,将所有强加给粟裕的罪名统统兜了下来。
结果,粟裕的检讨过关了,但他的心中却并不痛快,事后曾多次责备夫人:“你为什么把我写成那样?简直不成样子!”
在上千人规模的批判大会上,不少曾经在粟裕指挥下的将领,对于突如其来的批粟很不理解,言行上开始有了抵触。批粟搞不下去了,组织上就开始派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要求人人过关,和粟裕划清界限。
曾经粟裕手下的“三只铁拳”,陶勇、叶飞和王必成成了重点的“攻关”对象。
最开始是叶飞,无论怎样威逼利诱,叶飞始终不开口,谁也拿他没办法;之后是陶勇,在来人找他谈话时,他直接告诉对方,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请对方帮自己写一篇揭发材料,自己到台上去念。
可真轮到陶勇上台的时候,陶勇拿着稿子第一句话就是:“我文化低,识字不多,这篇稿子是某某首长的秘书给我的,但这上面笔划多的字实在太多,错的地方请某某秘书补充。”
结果陶勇还没来得及念,就被取消了发言。
最后发言的王必成,也不准备讲稿,上台就开始即兴“揭发”:“对于大阴谋家粟裕,我有两点深刻体会,就是‘大’和‘谋’。”紧接着,王必成洋洋洒洒讲述了淮海战役和粟裕的渊源。
就这样,粟裕虽然违心承认了错误,但陶勇、叶飞和王必成三人,谁也没有趁机落井下石。
“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和他们斗争到底!”
正是因为陶勇一生无畏,在政治风暴开始后,陶勇才会深陷其中,难以脱身。
1966政治风暴开始后,罗瑞卿首先遭受冲击。陶勇敏感地意识到风向不太对头,坚决抵制不参加任何批判罗瑞卿的会议。并且在军委会议上毫不留情地指责某些人是“搞地下活动”。
同年冬天,陶勇刚刚接受了阑尾炎手术,叶剑英和许世友就专门提醒他,海军的风要变,让他要警惕,不行就去南京养病。但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陶勇谢绝了老首长的好意,坚持和党内搞阴谋的人作斗争。
当时上海市委被闹得无处开会,陶勇甘愿冒着风险,将海军舰队司令部礼堂借给市委的同志,并亲自派人布置礼堂。后来在得知上海市委的同志受冲击无法生活,陶勇又布置可靠的干部,将他们接到舰队司令部保护起来。
1967年元旦刚过,全市领导机关陷入瘫痪,社会混乱甚至蔓延到了舰队。对于这种情形,陶勇极为不安。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陶勇毅然放弃疗养计划,立即赶回上海。
一回到舰队,陶勇立即召开常委会议,以鲜明的态度坚决反对乱军。结果就在陶勇竭力维护部队稳定,保护军队和地方干部的时候,一些人开始向陶勇发射暗箭。
此刻的陶勇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准备经受各种磨难和考验。
21日凌晨,陶勇乘车回到家中,只休息了一会儿,就打电话给上海警备区,要找中央文革小组张副组长。警备区回复不知道张副组长在什么地方,陶勇在天亮后便乘车前往市委大院。
找遍了机关大院,陶勇也没找到张副组长,只好回到舰队司令部。
上午,陶勇见了几位记者,坦率地说了自己对这场政治运动的想法,请他们向中央反映存在的问题。午饭过后,警备区司令员和陶勇谈起了上海的形势,在听说陈丕显也被抓起来后,陶勇咬着牙说道:
“毛主席知道不?照我的脾气,带上一个警卫排,把他就出来!”
说着,陶勇将袖子一撸,就像当年准备上战场冲锋一样。警备区司令员提醒陶勇也要多加小心,陶勇慷慨激昂地说:“只要我在位一天,活着一天,就要和他们斗争到底!”
送走了警备区司令员,陶勇告诉秘书说自己要休息一会,让秘书没有大事不要叫自己。结果这句话,就成了陶勇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
几个小时后,招待所后楼的花园里忽然传出了惊呼声。人们闻声匆匆忙忙赶过去,发现陶勇低着头落在井里,拉上来的时候,陶勇已经停止了呼吸。可就在人们将陶勇送到医院的时候,舰队政委就断言陶勇是畏罪投井。
紧接着, 由这位政委审定的电报发往北京,陶勇畏罪投井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军。
在陶勇的遗体被火化后,有人批示“家属不看,骨灰不要”。火葬场的工人觉得此事有蹊跷,冒着危险悄悄将骨灰安葬。陈毅听说陶勇的遭遇后,悲愤万分:“陶勇的死有很大的问题,总有一天我要面见毛主席,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没过多久,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召见老帅们。当大家向毛主席汇报部队的近况时,陈毅将陶勇的遭遇告诉了毛主席。毛主席闻言大怒,将手中的铅笔重重摔在茶几上:
“胡闹!你立即给上海打电话,就说我毛泽东要保他。”
见毛主席如此激动,陈毅忍不住流下了泪水,毛主席立刻明白,颤抖着点起了一支烟,陷入了许久的沉默……
1968年,粟裕向周总理汇报了陶勇的冤情,周总理愤慨地说,陶勇打日本帝国主义那么坚决,说他是“日本特务”,简直就是国际笑话。叶剑英听说陶勇的噩耗后,重重拍了一下自己的膝盖:
“唉,死了一位虎将!”
当许世友听说陶勇“畏罪投井”时,火冒三丈地说等他查清楚是谁杀了陶勇,非枪毙了他不可。萧劲光对于陶勇的死也颇为遗憾,多次说如果陶勇还在,自己将海军的工作交给他,自己能放一百个心。
1974年,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海军党委对陶勇问题进行复查,确定陶勇是被打击迫害致死,为陶勇恢复了名誉。次年,周总理亲自指定将陶勇的骨灰安放八宝山公墓第一室,但由于有人从中作梗,骨灰安放仪式一直没能举行。
一直到十年政治风暴后,邓小平指示为陶勇平反昭雪。按照邓小平的指示,中央为陶勇举行了追悼大会,粟裕、许世友等老领导、老战友都出席了仪式。
后来,粟裕、叶飞、王必成等新四军战友聚会,回想起过去艰难战斗的岁月,都会不约而同地感叹:“如果陶勇在这儿,多好!”
后来,王必成搬回南京定居,每次谈起陶勇都百感交集。受粟裕托付,王必成请人编了一本纪念陶勇的书,遗憾的是,直到王必成病逝,都没能看到这本书出版。
参考文献:
[1]苏振兰,夏明星.战将陶勇[J].文史天地,2007,(01):27-35.
[2]夏明星,赵国强.“无忧无畏”的陶勇将军[J].党史博采(纪实),2016,(05):42-46.
[3]张晖.粟裕坎坷磨难的后半生[J].党史博览,2016,(09):36-41.
[4]蒋二明,江舒著. 战将陶勇.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1.0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