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红叶靓池城
安徽长江南岸池州的秋色,似乎比别的地方要慢一拍。坐落于城内钟灵毓秀的清溪河两岸,小巧玲珑的百牙山、三台山、百荷园、滨江公园、环抱池城东南2901公顷的生态湿地,以及城东平天湖畔、城南齐山、城西杏花村、部分街道两旁的银杏、乌桕、水杉、红枫等树的叶子、粉黛乱子草,进入初冬才正式呈现它的最佳色彩。
立冬前后的风,犹如一杯醇厚的美酒,醉了初冬,红了小山、湿地、湖畔、河岸、道路两旁。灿烂如金的红叶,胜似姹紫嫣红的春花,尤其在逆光、侧逆光下,红叶作为古今建筑的前景或背景,更能衬托与显示她那古朴的厚重与动人心魄的妩媚。既让人陶醉在梦幻般色彩人意境与海阔天空的意象里,又表达了某种寓意,真是一举多得。利用红叶拍婚纱照,抑或拍人像写真,也是不错的选择。在池城及其周边拍红叶,无论是广角、中焦、长焦、无人机,都能发挥它们的各自优势;也不管是晴天的早晚,还是雨天,都能拍到你想要的画面。
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跃然于眼前。晚霞是红色的,红叶是橘红明黄的,雨后放晴的傍晚,道路因水洇湿,也被晕染成了红色。这满眼的红色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热烈奔放。一阵风吹来,红叶如一只只彩蝶飞舞、跳跃,那是对风的追求,还是对树的留恋?抑或对雨后阳光的回敬,还是在诉说飘落的忧伤……
从西往东,直达莲花台的池城主干道两旁的银杏叶子,历经风霜的日积月累,挂满枝头的叶子由绿变黄,逐渐向橘黄、明黄、亮黄依时推进,层层叠叠。罗织出一匹匹绚丽多姿的轻纱,把3公里的秋浦路装扮得五彩缤纷。最让我钟情的是从白牙桥至翠微苑,徒步约20分钟的罗城路,在初冬的日子里,路两旁那一棵棵乌桕树上的彩叶,成了罗城路最美的风景线。尤其在侧光或逆光的作用下,无论是挂在树上还是落在地上,都透亮艳丽,耀目养眼。
初冬红叶,美如云霞,灿似锦绣,素与东篱黄菊、傲雪红梅、不老青松相媲美,她不与群芳争艳,却在深秋、初冬尽显神韵,令人感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多少脍炙人口赞叹红叶的诗句。杜甫的“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凋”。当百花凋零之日,正是丹枫欲燃之时。诗人一语道出了红叶艳丽的英姿。杨万里的“梧叶新黄柿叶红,更兼乌桕与丹枫”,描绘了如火如荼的山林秋景,他的另一首《红叶》写得更妙:“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把秋枫喻作红彤彤的醉容是“偷天酒”,真是妙不可言。
初冬时节,无论是清溪两岸、平天湖畔,还是秋浦银杏大道、罗城路等地,色彩让我感动、回味,不仅喜欢她绽放枝头时的灿烂娇颜,也喜欢她青枝绿叶时的青春靓丽,更喜欢她飘落枝头时的淡定与从容。
方再能 文 / 图
栖霞山赏枫
南京栖霞山与北京香山、苏州天平山、长沙岳麓山,并称为我国“四大赏枫胜地”。
从景区南门而入,山间雾气笼罩,树林披上了薄纱,影影绰绰。黑色的柏油路盘绕而上,栈道几乎与公路并行。我选择走栈道,可以近距离拍摄红叶。木栈道蜿蜒于林间,一棵棵、一丛丛、一簇簇枫树,万叶婆娑,缥缈中现婀娜身影,迷蒙中见点点绯红。树叶被雨水打湿,洗去了尘埃,愈加纯粹。一路追随红叶,越往山顶雾气越大,不觉已来到秦始皇登山临江处。素有“六朝胜迹”之称的栖霞山,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此处是一制高点,藏在枝繁叶茂枫树下的亭台,不小心露出了飞檐翘角。红叶配古建筑,古风扑面,是拍摄的绝好素材。
山道弯弯,一路向下。天气好转,云开雾散,视野顿时宽广了许多,就连湿漉漉的枫叶也频频点头称好。红叶谷怪石嶙峋,茂密的枫树或在石中,或挂峭壁。鸡爪槭、红栎、榉树、枫香等,红的、黄的、褐色的叶交织在一起,层层叠叠,滚滚而来,绘成一轴色彩艳丽的长卷,正应了孔尚任《桃花扇》中“放目苍崖万丈,拂头红树千枝”的意境。镜头中的红叶更为好看,我以山石为背景,一连拍了数张,欲将此句诗的意境表现出来。
清泉汩汩流淌。桃花湖畔,一池碧水倒映古意盎然的珍珠泉亭,一枚枚嫣红的枫叶,落满了亭子上青蓝的瓦面。虽不见如珍珠般点点泉涌,但以水为镜的枫叶,株株风姿绰约,形态万千。再看水中树影,如水彩画一般,迷醉了双眼。
山脚下的栖霞古寺,香火缭绕,梵音低回。寺门前几棵百年以上的银杏树,似乎沾染了千年名刹之神韵,高耸参天,伟岸动人。金黄的叶片,犹如剥开咸鸭蛋的蛋黄。四周如炬的枫树,落叶仿佛轻轻飘落在南朝楼台烟雨中。树叶的黄、红与暗红色院墙、黑色瓦片交相辉映,既热烈又庄重,韵味独特而悠长。
明镜湖水平如镜,岸边几蓬黄草点缀着宛如绿宝石般的湖面。此时,太阳已穿过云层,把红枫染得如火似霞,与彩虹亭上摇曳的红灯笼相衬,如满天的星斗落入湖中,一股股暖流四处漫溢,也流进了我的心田。
走出西大门,回望高大牌坊上乾隆御笔“栖霞山”三字,大气磅礴。登栖霞山不仅可以赏枫,还可以访古,悠悠古韵把枫叶浸染得如此隽永,漫山的枫叶又把山渲染得绚烂无比。
唐红生 文 / 图
古朴雅致的初溪村
福建永定县初溪村是闽西一个神秘村落,这里群山环抱,翠竹茵茵,梯田层叠,清泉喷涌,溪流环绕,故称初溪村。土楼群有圆形、椭圆形、方形等十余幢,独具客家人建筑特色,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初春,我踏入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沿着山脚的溪涧,听着潺潺流水,跨过一座翘角廊桥,拾级来到村口,隔溪仰望气势磅礴的土楼群。
居中的集庆楼是座圆形堡垒建筑,依山临溪而立,扼守村口通道。外沿围墙厚两米,高四层,每户从一楼到四楼各自有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72道楼梯把全楼分割成72个独立的单元。房间、楼梯、隔墙全用杉木构建,全靠邻隼头衔接,不用一枚铁钉,依然坚固耐用。圆形的土楼,直径大约有六七十米,可居住三百多人,仅一扇大门出入,俨然一个小的家族社会。整座楼已是开放的旅游景点,顶层挂满了红灯笼,靓丽醒目,点缀了土楼。我用广角镜头从一楼拍到四楼,从室内拍到庭院,不断变换角度,注重构图,调整光圈、速度及感光度。在四楼又换上鱼眼镜头,将全景式的屋檐、庭院及楼顶的蓝天白云摄入镜中。
土楼群是客家人独特的建筑,主要分布于粤、闽、赣。起始可追溯到隋唐的中原人口迁徙,而兴盛于明清的战乱时期。客家人的土楼大都是圆形和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体现了天、地、人和的大家族团结互助、和谐劳作的氛围。高大厚实的土楼是客家人聚集的宅院,外墙设有瞭望孔、射击孔,兼具着能攻善守的城堡功能。
客家人其实是中原汉族体系的一个民系,他们的方言土语较好地传承了汉唐时期中原的古代汉语。另外,他们提倡族内通婚,保持了汉民族纯正血脉。这些与氏族聚集,土楼大家族居聚有很大关系。土楼凝聚着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在初溪村土楼群拍摄采风,让人能深切感受到土楼韵味和古朴风情,好像翻阅了一本史书,回味无穷。
春天的初溪村,土楼与大自然完美融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如同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我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享受着乡村的宁静与祥和。踏上归途时,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依恋不舍,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
黄利民 文 / 图
统筹 / 侯思远
审核 / 王 华
编辑 / 赵 霏
美编 / 盛璐婷
最近了
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人民摄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