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襟江依淮,位于长淮下游,皖东北缘,纵跨江淮分水岭,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明光方言是指通行于安徽省明光市大部分区域的、带有明显当地特色的一种方言,属江淮官话(下江官话)洪(泽湖)巢(湖)片语言区。
百姓安居乐业,生活长期稳定,,就会渐渐形成方言;社会动荡不宁,人口迁徙无定,就会促成方言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社会始终没有变化,方言生命力就越来越强大,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方言的生命力就会越来越脆弱。
形成明光方言,有以下几种因素:
(一)时代变迁
明光古为淮夷之地,夏商周分别为吴楚分疆之所,先属吴后属楚。居于“吴头楚尾”,明光的早期方言可能是吴楚之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书同文”,居民被固定在土地上,这里的语言应当没有改变。
楚汉相争时,明光境内人员流动应当是很大的,有土著居民投军外出的,更多的是外地流民客居此地的,当地方言开始产生变化。汉初,明光境内开始置县盱眙、淮陵,人口稳定,慢慢形成方言。特别是两汉魏晋以来,南方与中原地区军事、商业文化交流逐渐密切,明光方言因此不断吸收了新的元素。西晋以后,中原王朝南迁,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的明光接收了不少北方移民。南北朝时期是明光境内一个人口大流动时期,梁武帝动用数十万人历时三年多在明光市境内的淮河上修筑世界水利史上无双工程浮山堰,肯定对当地方言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当时还在明光境内侨置有睢阳城、淮陵县等北方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用以安置进入这个地方的流民,方言也必然受到行政体制的影响。
唐宋以来,中国人口迁徙较大。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南宋都城移到临安(今杭州),都城不断南迁也就意味着北方居民又不断南迁,北方文化语言不断被带到南方,南北交界的明光地区方言也随之发生改变。
南宋时期,明光为招信县地,治今女山湖镇,隶属淮南东路盱眙军,南宋前沿阵地,是北方流民较为集中的区域,宋、金之兵常年驻守在淮河两岸,战争频仍,但南北方人员互动,互相交流不断,南北方语言都影响到这里,许多以杭州为主的南方方言和以北京为主的北方方言沉淀为明光当地方言。
元代撤销招信县,明光之地属于泗州盱眙县西乡,距离钟离濠州较近,元末位于濠州和滁州之间的明光,不断有起义军和朝廷军队频繁经过,当地居民不是参加起义军,就是被元朝军队掳掠,长达几十年,存者不足十之二三,许多地方沦为赤地荒野。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扩大自己丰沛之地成立直隶凤阳府,将泗州盱眙县划隶凤阳府,同时从山西、江浙地区大量移民数十万至风阳府。许多江浙富户以苏州为主,被移民到今明光市境内,主要集中在旧县集(今女山湖镇)、灵迹乡(今市区明光街道办事处),津里镇(现属石坝镇)、涧溪镇等地。明中叶以后,徽州以歙县为主的商民大量移居明光,主要集中在老三界(今属三界镇)、管店镇、嘉山集、张八岭镇、自来桥镇、明光集。淮河以北流民主要移居潘村镇及其周围。移民是方言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代,来自广西的太平天国运动和发自淮北的捻军起义多次经过、驻扎明光境内,太平天国叛徒李昭寿就曾派兵盘踞旧县镇(今女山湖镇)、涧溪镇、津里镇(今属石坝镇)七八年,攻打太平军、剿杀捻军的清军更是频繁过境,造成本地人口大量外流,也有不少外来人口滞留明光,对明光方言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交通变化
一九一一年底,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明光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有来自怀远、固镇、宿县、灵璧、凤阳、泗洪、睢宁、泗县、寿县、五河、高邮等沿淮地区的客民,主要是垦荒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有扬州、镇江、六合、浦口来的商人和理发、修补等手艺人。他们客居一段时间后就定居下来。清末民初,是历史上明光移民高潮之一,许多外地方言渐渐成为明光方言。
(三)区域变更
一九三二年,明光析盱眙、滁县、来安、定远四县之边缘地设立嘉山县,百分之七十版图来自盱眙,治老三界。抗战时期,明光境内人口逃亡迁徙过半。一九四九年,嘉山县治迁明光集。解放战争末期,大军南下 ;建国初期,人口流动较大。有山东枣庄济宁、临沂、菏泽、聊城,及沿淮邳州、睢宁、泗洪、泗阳、萧县、砀山、泗县、宿县、灵壁、五河、怀远等地大量居民流入明光并定居下米。政府开辟了潘村湖农场、白米山农场、太平农庄等用于安置蚌埠等明光境外人口定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末,曾有较大数量周围士民移居明光。一九九四年,撤县设立省辖县级明光市。客观地说,明光是一座移民小城、移民新城。外来人口影响了明光原有地方方言,不断改变明光原有地方方言;明光原有地方方言也影响了外来人口,外来人口渐渐习惯明光原有地方方言,接受明光原有地方方言来自各地的客方方言与明光原有地方方言长期交流、融合,取长补短,丰富补充,摈弃一些,创新一些,从而形成了明光地区新的地方方言。明光的历史进程就是明光方言的形成过程。明光方言具备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大特点:(1)人声保留喉塞尾音;(2)声母n、L相混,平翘舌声母z、c、s、与 zh、ch、sh基本合一为z、c、s;(3)山、摄、合、口、一等字韵母为唇元音,其中“官”不读作“关”,“碗”不读作“晚”(众多地区如此);(4)“——子”缀合成词,轻声词平凡,儿化词少见;(5)肯定式动词补语句中一般不用结构助词得”,如“你拿(得)动拿不动?”“我拿(得)动”。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等原因,今天的明光话变化较大,内部的成份也较为复杂,入声渐有消失的趋势。明光方言内部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按照地理区划,大体可将全市方言分成明光、潘村、女山湖(原旧县)三个方言片。音调、音色、音准、音频等与三个方言片的水土、环境、生活习惯、生理特质等因素密切关联,听觉上比较容易区分。现明光境内存在不少方言岛,乡镇与乡镇之间(甚至同一乡镇村与村之间)的语音都有区别。司巷话,分布于津浦铁路沿线,有司巷(今属桥头镇)、马岗(今属明西)、洪庙(今属明西)等区域,特别是司巷方言特征明显,类似于凤阳话。柳巷话,分布与淮河下游的泊岗、柳巷镇、浮山(今属柳巷镇)、太平(今属潘村镇)等区域特别是泊岗方言特征明显,类似于泗洪话。邵岗话,分布于邵岗(今属女山湖镇)、大郢(今属苏巷镇)、苏巷镇、津里(今属石坝镇)、包集(今属石坝镇)等区域,特别是邵岗、大郢方言特征明显,语音特殊,不同任何地方,找不到参照物,应当属于土著方言,不容易听懂。而与盱眙毗邻的东部乡镇则受到影响较小。在几千年不断定居、不断迁徙、不断战争、不断动荡、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与外界截然不同的明光本土语言就是明光地方方言。解放后,随着普通话的全面而大力推广,明光方言在不断消失。目前明光人对外交流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是普通话,对内交流百分之九十左右是普通话,方言成分已经很少,使用方言交流的主要集中在农村,不少明光农村方言听不懂,即使听懂了,也很难准确拼说,更无法准确记录下来。我的家乡在邵岗(今属女山镇)女山脚下,女山湖边上,邵岗话比较特别,不容易听懂。我十七岁考取中等师范,后来从事教育工作,必须讲普通话,邵岗人讲普,不通话很难,口型、舌位很不自然。为了工作,我不得不撇普通话,洋不详,土不土,经常被别人笑话。我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回乡说起邵岗话,又很不像地道的邵岗话,家乡人会认为我是撇的,这令我很为难,我的话成了四不像。不过,家乡邵岗话每一句我都能听懂。邵岗话是明光方言中的特例之一。我的千金说话就没有任何邵岗话的印迹,也听不懂大多数的邵岗话。这就是时代、环境对方言影响的结果。明光方言中有不少部分是比较低级、粗俗的,其中辱骂他人、贬损人格的成分很多,要区别对待。目前许多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已经基本上不会说正宗的明光话了。再经历几代人,明光方言可能就会慢慢消失。
作者简介
贡发芹(1965-),笔名亚鲁、贡晖。研究方向:明代历史人物朱元璋、近代历史人物吴棠、中近现代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三级律师,安徽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散文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评协会员,省民协、散协理事。曾任明光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六级职员,滁州市民协、散协常务副主席等职。出版有散文集《故园乡愁》《帝乡散记》、诗集《轻描淡写》《浮光掠影》、民间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故事传说·安徽明光卷》、文艺评论集《管见孔识》、文史随笔《明光史话》《史林拾荒》等作品集25部约700万字。作品入选百度题库、全国性高中语文试卷阅读题、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教材及《2010我最喜爱的散文》《中国诗歌年编》等30余部作品集和6个百度词条。获省社科通俗优秀读物奖、省金穗文学奖等省级奖项10余种及明光市一、二届政府文学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