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再灌注治疗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医疗技术。为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这一技术,《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发布了最新版本。该指南不仅提供了关于静脉溶栓药物的选择和应用时间的深刻见解,还对不同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了全面评估。
本文将为您解读指南中的重要内容,帮助医生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掌握最新的治疗理念。
溶栓治疗的核心要点
- 快速决策,及时治疗:对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NIHSS评分≥4的患者,静脉溶栓能显著提升功能结局。包括可考虑使用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进行治疗。
- 药物对比:替奈普酶在效果上与阿替普酶相当,出血风险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
- 超时间窗挑战:在发病4.5至9小时内,存在梗死核心/低灌注不匹配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尤其是阿替普酶的使用。
- 重大情况下的溶栓应用:对于大血管闭塞且发病时间在4.5至24小时的患者,替奈普酶的使用可以显著改善功能结局。
- 机械取栓的有效性:在发病24小时内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机械取栓比最佳药物治疗能显著改善三个月后的功能结局。
- 优先选择:适合条件下的患者应该优先进行机械取栓,而不是药物溶栓。
- 基底动脉闭塞的处理:对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特别是在12小时内进行机械取栓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指南还特别强调了提升再灌注治疗率和缩短院内救治时间的重要性,提出数据库监测与反馈为质量改进的重要工具。
阅读本指南解读,有助于您在抢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医疗决策。通过熟练掌握最新标准,医务工作者能够在患者康复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他们带来更好的功能预后。请在临床操作中运用这些宝贵的知识,提高救治效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