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60就要被关进坟墓,一顿饭加一块砖,瓦罐坟有多残忍?

曾有这样一种残忍的丧葬习俗,在人活到60岁后,不管身体是否健康,或者有没有疾病,都会被自己儿女给送到村外预先建好的瓦罐坟中。

在这之后,儿女每天会为自己的父母送上一次饭菜和一块砖头。等到365天之后,砖头把坟墓的窗口给堵死后,就算安葬了自己的父母。

而在坟中老人只能默默等死,而做出这种事情的儿女不仅不会被谴责,反而会被称为孝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丧心病狂的习俗呢?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无论古代封建王朝如果更迭,孝道一直都是备受重视的。为此,汉朝还出现过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制度,由此可以看出孝道的重要性。

在许多朝代中也是如此,有的朝代里,如果不孝顺自己的父母的话,便不能够当官。对于统治阶级来讲,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够孝顺,就更不会对国家忠诚,所以古代统治者一直提倡孝道。

但尽管在如果强调孝道之下,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是出现过瓦罐坟这样的黑暗时刻。

瓦罐坟的名字由来是因为坟的外形像瓦罐,和普通的坟墓不同,这种坟墓类似于活死墓。

这种习俗的出现,也和古代战争不断有关。在封建王朝中,确实出现过几个盛世,那时的百姓生活安稳,吃得饱穿得暖。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百姓都身处在战乱之中。

每一个王朝的建立和更迭,最遭难的就是普通百姓。元代诗人张养浩就曾写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样的诗句。

频繁的战乱,也让底层老百姓食不果腹,一直处在窘迫的环境之下。这个时候,如果家里吗多一个没有劳动力的人的话,就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一些负担。为此,瓦罐坟这种畸形的习俗便兴盛起来。

活到60岁的老人,不管有没有病,都会被儿女关到瓦罐坟中活活等死,这种丧心病狂的习俗是如何产生的?

将自己父母送到瓦罐坟中等死这种陋习,让不少人感到震惊,毕竟和古代崇尚孝道相违背。那这种陋习是如何产生的呢?

据说,秦始皇时期曾焚书坑儒,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心忡忡。因为其他六国的老人都还活着,秦始皇怕这些老人向后代传输不利于自己的坏话。为此,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即六十还甲。

也就是说人活到60岁之后,就要被活埋。这样的行为让许多人所不齿,于是萌发了反叛的心理。

而后发生的一件事,又让秦始皇下令废除了这个命令。

当时某地出现了一个怪物,秦始皇和身边的都大臣都不知道这个怪物由来,最后还是一个大臣在瓦罐坟中的家人认出了这个怪物。

这件事情过后,秦始皇觉得老人还是有用的,毕竟阅历丰富,所以下令废除了瓦罐坟的制度。

但除了秦始皇之外,还有宋代包拯以及元朝等版本。因为这种习俗是一个民间传说,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野史中也没有相关文字。那就是说瓦罐坟其实是胡诌出来的?其实并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陋习?

但在湖北郧县的一处悬崖峭壁当中,人们找到了一些证据。在这处悬崖峭壁上,人们发现了许多小洞,基本上只能容纳一个人。

在洞中,人们又发现了许多白骨,许多人都说这就是瓦罐坟。而除了郧县之外,我国其他地区也相继发现了类似的洞坑。而在一些坑里,人们还发现了“有老人者,皆远驱离”等字。除此之外,还发现了一些壁画。

壁画里,白发苍苍的老人无力地坐在类似瓦罐坟形状的墓中。在坟的外面有一群年轻人在痛哭。由此可见,瓦罐坟这种弃老的习俗确实在很早之前就存在了。

瓦罐坟有多恐怖?日本电影残忍地讲述了这个事实,老人活到60就要被送到坟中自生自灭

除了我国之外,在日本地区也曾有过类似的陋习。日本曾拍摄过一部名为《楢山节考》的电影,该电影中有许多和瓦罐坟一样的细节。老人都是在六十岁之后,就被家人所抛弃,以此来减少家庭的负担。

唯一不同的是,日本电影里老人是被背到山上自生自灭,连坟墓都没有。这种残忍的殉葬方式,和瓦罐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

但因为该丧葬完全不符合我国古代重视孝道的背景,所以不足以昂众人信服。即使是发现了诸多类似瓦罐坟的墓穴,也不能证明瓦罐坟是否真的存在过。毕竟这种方式太过于残忍,大家都无法去认同。

但随着更多的证据出现,人们也慢慢接受瓦罐坟在古代存在过的事实。从瓦罐坟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是普通百姓的难处。

那么这种陋习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有人认为是先秦时期,但在那个时代,高寿的人特别大。像著名的孔子,他是活到了73岁才去世的,这也说明这种习俗不是在封建时代产生的,更有可能是在部落时代。毕竟那个时候思想还都没有开化,认为人都了一定岁数就要自愿去死。

在社会动乱、战争不断的情况下,老人的存活也成了一种负担。但好在随着社会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的普及,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会再发生的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